:::
孟京輝首齣沉浸式戲劇《成都偷心》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此類演出。(網路海報拍照重製)
北京

空間、科技與沉浸式演出 表演藝術的新出路?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九月廿四日的會議「舞台表演藝術高峰論壇——沉浸式的新科技為舞台藝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邀請多個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創人員,分享結合內容創作與先進科技的經驗。沉浸式戲劇是除了音樂劇外最有可能產業化的戲劇演出形式,可預期的是,疫情後這會是中國表演藝術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屆時中國各地出現多齣此類形式演出也絕不奇怪。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九月廿四日的會議「舞台表演藝術高峰論壇——沉浸式的新科技為舞台藝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邀請多個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創人員,分享結合內容創作與先進科技的經驗。沉浸式戲劇是除了音樂劇外最有可能產業化的戲劇演出形式,可預期的是,疫情後這會是中國表演藝術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屆時中國各地出現多齣此類形式演出也絕不奇怪。

二○二○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於九月廿五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以線上和線下的方式演出卅八齣戲,這是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戲劇節演出了,似乎讓人看到了勃發的生機。可惜的是,這是政府大力支持的活動,與市場無關。雖然北京疫情控制得當,但半年多來無法動彈的情況下,表演藝術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還能勉強存活的民間從業者,眼見復甦有望但腳步緩慢的情況下,仍然只能放眼未來,只是要回復到疫情前的榮景,恐怕至少還得再苦撐一兩年。大型劇院及國有院團自有國家力量支撐,姑且不論。北京幾個民間演出公司及劇場的現況,以及表演藝術是否因這次災難而有了本質上的思考與改變,倒是值得關注。

舞台陸續開張  期待找回榮景

中國第一個純民間經營的蓬蒿劇場,這幾年來不論是財務及營運上都一直處於困境之中,這半年多來更是無以為繼,苦撐待變。但蓬蒿一直是小眾文青的朝聖之地,創辦者王翔的使命感與情懷無庸置疑,初心不移的堅定也令人感佩,只是客觀環境的漸好是否來得及,尚待觀察。鼓樓西劇場的自製當代經典名劇《枕頭人》與《麗南山的美人》和孟京輝蜂巢劇場的多齣先鋒戲劇從九月起都密集地排上了演出日程,雖說入座率仍限制在50%,但有著自己的劇場自己的戲的優勢,以及戲劇觀眾對坐在劇場裡看戲的渴望,成功地讓票房與人潮動起來,對未來的榮景是好兆頭。繁星戲劇村則相對安靜,也許場域成本大,只能謹慎地推出一部戲試試水溫,而自二○一四年起舉辦的「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看來今年底應該也很難正常舉辦。高度商業化運作的開心麻花在不見利潤的情況下也只能儘快復工復產,為再度繁盛做準備。幸好中國市場夠大,且境內的移動也完全正常,北京的這些戲也在各地巡演,在國外節目尚無法入境演出之際,反而保障了國內這些戲的利益。

表演藝術的本質與生態並未因這次流行病之災而改變,疫情後的希望完全建立在回復疫情前的情況。雖然疫情期間很多人思考表演藝術的出路,尤其線上演出基本上被證明是違逆了表演藝術臨場體驗的本質,走不通的。但表演藝術的未來並非不可能有新的思考。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在九月廿四日在北京舉辦「2020中國(北京)演藝博覽會」的一場線下會議「舞台表演藝術高峰論壇——沉浸式的新科技為舞台藝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就引人注目。這個會議邀請了多個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創人員,包括美國白馬無線工作室、HBO《西部世界》、荷蘭密室逃脫《福爾摩斯神秘之旅》及國內的利亞德集團和米科(MiCWOW)團隊,分享他們結合內容創作與先進科技的經驗,同時探討新技術為表演藝術創作和演出營運帶來的新創意、新模式和新挑戰。

沉浸式戲劇  表演產業的下一波

沉浸式戲劇多年來已被證明是除了音樂劇外最有可能產業化的戲劇演出形式,上海在兩年前引進這類名劇《未眠之夜》Sleep No More,外團駐場演出一年之後本地化,一票難求,極為轟動。孟京輝在成都的和美先鋒劇場,以近三千坪、一百六十八個房間、四十個演員打造的中國最大規模的《成都偷心》原訂六月首演,可預期的是,疫情後這會是中國表演藝術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屆時中國各地出現多齣此類形式演出也絕不奇怪。

沉浸式戲劇打破了在大劇院與黑匣子裡觀演的儀式感,但更加深了真實的我與虛擬戲劇的觸感,更深刻地體現了表演藝術在場體驗的本質。由此衍伸出的倒是表演藝術與演出空間之間關係的思考,每齣沉浸式戲劇都有它因內容而來的獨特演出空間,而且絕非大劇院或黑匣子式的傳統格局。表演藝術的形式可以千變萬化,而承載它的空間呢?這是一個好問題。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