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大陸

相關文章 11 篇
  • 許常惠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台灣樂壇八怪象──「資治通鑑」

    談到台灣的音樂環境,真是千頭萬緒。現在我們的音樂廳更漂亮了,台北人可以坐擁全世界各類表演團體。但是,我們自己的創作與演奏真的更進步了嗎?就技術上來看,音樂界本身是有進步了;但若要精益求精,一定要外圍的配合。目前是完全配合不了的。 我希望政府官員能多尊重表演藝術家。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都不是立即的投資報酬,至少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努力才可以看到一點點的成果。 我今天先談一些台灣文化界的怪現象和解決的辦法: 怪象之一:音樂人口不成比例。人有錢了以後,除了打高爾夫球、唱KTV以外,究竟還從事什麽休閒活動呢?全民休閒普查時,若問有多少人將藝術的愛好當作生活的一部份,恐怕只有千分之幾吧。 解決之道:歐美地區每20萬的人口就有一個歌劇院、舞團、合唱團。一般文化水準高的國家其劇場人口約佔總人口數的5%。藝術的薰陶與培養,應從三、五歲開始,就是由「教育」紮根。台北市應該要做全省的表率。台北市的「區」其實相當於地方的「縣」,應在各區成立一個類似各縣市立文化中心的音樂機構,開放給所有的民眾來學習與表演。此外,小學的音樂課應針對培養小朋友欣賞音樂的興趣而設。 怪象之二:文化建設等於文化中心的硬體建設。兩廳院變成一幢引介國外表演團體的華美建築。 〔編按:根據兩廳院1991年7月到92年6月間國内外演出場次統計:國内團體演出229場,國外演出59場,國内外混合演出共4場,亦即國外表演只佔約五分之一。(資料來源:兩廳院規劃組)〕 解決之道:大陸的表演藝術團體全是國家的,沒有私人經營的團體。自中央到省到地方表演藝術團體數據保守估計也至少約五千個。他們的「軟體」很多,但表演場所大多是破舊髒亂,而且一地難求。反觀台灣則完全沒有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團體。我認為兩廳院應該要做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模範,長期培訓表演團體;至少戲劇院要有自己的國劇團、歌劇團、舞蹈團,音樂廳要有西洋交響樂團、國樂團與合唱團。讓這些團體經常演出,才能提高水準,經過五年十年的努力後才能找出創作的目標,建立台灣的表演藝術。 怪象之三:自稱爲「音樂

    文字|許常惠、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兵劇種

    結合當地語言、腔韻的大陸地方劇種,一刹時,天南地北的都流聚到台灣,在異地的舞台上慰潤鄕心。除了在同鄕之間傳唱表演,盛時,更是年年在地方戲劇聯合公演上,扯起南腔北調大競演。然而,這些來自故鄕的地方曲藝,似乎就綣縈瀰蓄在移入的一代,它們像無眷老兵一樣,爲能回鄕交流而枯木逢春,粉粧玉琢起來。問否,春常靜好,還是向晚一粲。還是,在已生了根的本土上栽植成株呢?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 西安數千人組成的鼓樂隊,活潑的演出,充份流露強靱的生命力。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宗慶眼中的大陸打擊樂

    「大陸的傳統打擊樂發展眞是太精采了」,朱宗慶表示,今年年初的上海、北京、西安之行,不但與當地的打擊樂團體相互交流,更體會出打擊樂與當地人民生活的緊密關係。 「像這次到西安的某個村落交流,他們居然出動一萬人來迎接我們,其中負責打鼓的就有幾千人,場面壯觀感人是一回事,眞正令我感動的無法自己的是對那些鼓聲的震撼。他們以邊走邊跳的型式演出,在行進間強烈節奏下流動的生命力,舉手投足間的肢體語言讓我覺得他們是眞的熱烈歡迎我們,那種感覺很好、很特別。他們表演完一曲後便輪到我們演出,就這麼輪番上陣、中西合壁、熱熱鬧鬧的演到他們村子裡。」 藝術即生活 「對當地居民而言,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不但是休閒活動之一,更是高生活品質的象徵。陝西打擊樂學會會長安志順吿訴我說,有些打擊樂協會的入會除技術要求外,還要求身家淸白,若是女子入會,還須能與家人、婆媳關係良好的才可入會,對我們而言眞有點不可思議;但按他們的說法是,一個和家人無法和睦相處的人,就沒有資格進入打擊樂協會,而一旦獲准加入,全村都當成大拜拜般,連做好幾天的戲,然後再授旗成爲正式會員,是一種絕對光榮的象徵。」而這股對打擊樂的狂熱與生命力,也促使朱宗慶邀請陝西安志順打擊樂團來台灣演出。「要不是限於經費和場地問題,」朱宗慶表示,「我眞想把他們都請來,讓台灣民衆能感受到那種壯觀、懾人的打擊樂撼人之美。」 而在上海、北京的交流中,朱宗慶認爲其精髓仍在中國傳統打擊樂的發展,西方打擊樂的發展比較慢,「因爲大陸的設備、空間、樂器,乃至於資訊的吸收都不像台灣這麼快速、直接,但傳統的就保存發展的很好,他們內部常講一句話『搶救』,搶救樂器、樂種、樂人,反觀台灣的藝術常是面臨絕種才稍微意識到,但藝術傳承不是三兩天便可完成,很多珍貴藝術就因而失傳了,十分可惜。我們基金會成立『傳統打擊樂中心』目的即希望能開始和大陸共同合作,將中國傳統打擊樂加以整理、保存,以免又將重蹈空留遺憾的覆轍。」 除體會到大陸資源精采,朱宗慶表示大陸民衆對打擊樂的熱情及表達方式亦讓他深刻難忘,「一般在台灣,觀衆通常都在一曲結束後才鼓掌,大陸則比較像去看京劇,見好就叫好、鼓掌,剛開始時很不能接受,覺得整體氣氛被破壞了,幾次過後,反而有點欣賞他們這種率直、熱情的表達方式,

    文字|錢麗安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面對大陸的現代戲劇

    大陸傷痕文學以後的劇作,雖仍帶有與台灣不同的意識形態,但其中批判的矛頭已不再單單指向落水狗的舊社會。

    文字|馬森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傳統中國鑼鼓曲目《秦王點兵》已成經典曲目之一。
    特別企畫 Feature

    進樂團還得看「家庭關係」!

    中國傳統打擊樂有極豐富的內涵、樂種及演出型式、演出曲目,但在過去一直爲人忽略,幸而此種與民間生活緊密相連的演出型式在近年來由於大陸各省大力推展,逐漸展露其活潑性,而兩岸打擊樂的交流更有助於兩地打撃樂的發展。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安志順打擊樂團的來台演出,可一窺大陸打擊樂現況。

    文字|安志順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喜劇小品風行大陸

    目前大陸上流行的喜劇小品中仍以話劇最爲風行,編導只要抓住時事的某些趣味性或諷刺性,納入相聲的四段結構中,就可以把觀衆逗笑了。

    文字|馬森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大陸戲劇,舞台的探索性仍然不能突破意識型態的支配(《狗兒爺湼槃》)。
    交流道

    兩岸三地前衛戲劇會談

    今年,台、港、大陸舞台上的演藝交流其頻繁不下於政經事物的往來;六月,巧逢大陸、香港劇場界的林克歡、張輝同時來台,本刊特別邀請他們與台灣劇評家黃建業會談,一同檢視現代戲劇在兩岸三地的發展、流變與所面臨的問題。

    文字|鄭志忠、王墨林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戲劇──造夢的藝術

    我覺得今日中國觀衆之所以對戲劇冷淡,倒並不一定是因爲今昔夢境的差異,而是在物質生活遠較昔日繁華、物質慾望遠較昔日强烈的今日,人們需要的是更爲多彩多樣的夢。

    文字|馬森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尋根的當代華文戲劇

    根是不是只能以土地作爲象徵?原鄕的意義可能由土地延伸到文化,由自身所延伸的理想,有時亦可與土地或文化同値。

    文字|馬森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當代華文戲劇的交流年

    大陸和港、台三地的當代戲劇,本來是各自爲政的,如今有了交流,在同一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今後的相互影響恐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文字|馬森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 八月中旬,靑訪團欣賞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所搬演的《軍用列車》。
    回想與回響 Echo

    兩岸戲劇交流的年輕果實 記台灣靑少年團體訪問大陸

    夏天,周凱基金會帶領了台灣年輕的戲劇學子到大陸訪問。這次的「靑訪團」不僅實地與當地劇場工作人員硏習,更演出了三齣舞台劇作爲交流的實際成果。

    文字|薛玉娥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