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當代華文戲劇的交流年

大陸和港、台三地的當代戲劇,本來是各自爲政的,如今有了交流,在同一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今後的相互影響恐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大陸和港、台三地的當代戲劇,本來是各自爲政的,如今有了交流,在同一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今後的相互影響恐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民國八十二年剛剛過去,這一年可稱之爲海峽兩岸當代戲劇的交流年。

台灣的戲劇早就已經登陸大陸。正如兩岸的其他交流,先是單向地流,不管探親的人潮還是資金的錢潮,都是先由台灣流向大陸。過了一段相當的時間,才見雙向的流動。不過由於我們對大陸的一切均深具戒心,對向台灣的任何流動,總採取一些防範的措施。民國八十一年首次允許大陸的戲劇登「台」演出。先是周彌彌演出大陸的越劇《祥林嫂》,繼則由大陸留美的崑曲名旦華文漪來台演出《牡丹亭》,到接近年尾上海崑劇團居然渡海來台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了《長生殿》。此二劇不但是崑曲的名作,也是我國古典戲曲的瑰寶,台北的觀衆眼福不淺!

到了八十二年,話劇才繼傳統戲曲之後姍姍來遲。除了曹禺的《雷雨》和《北京人》先後在台北由台灣的導演和演員加以新詮釋,而曹禺的另一齣話劇《原野》以歌劇的形式面世外,大陸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靑年藝術劇院」分別爲台灣的觀衆帶來了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和田漢的《關漢卿》,終於使台灣的觀衆聽到了眞正的「京味兒」話劇,領略了大陸古裝話劇的豐彩。

也是在這一年,台灣的劇作正爲海峽兩岸的戲劇界人士有計畫地在大陸系列推出。主其事的是上海的「話劇藝術硏究會」、「現代人劇社」和台灣的「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後者將負責策畫在台推出大陸的劇作。此計畫如果能夠付諸實行,新的一年中兩岸將可欣賞到更多對方的劇目。

似乎是做爲八十二年度兩岸當代戲劇交流的里程碑,香港的中文大學恰恰在十二月初召開一次規模頗大的「當代華文戲劇創作國際硏討會」,邀請了海峽兩岸和海外的當代華文劇作家和戲劇學者與會。在大會中硏討的劇作有《芸香》(徐頻莉)、《留守女士》(樂美勤)、《狗兒爺湼槃》(劉錦憲)、《死水微瀾》(査麗芳)、《桑樹坪紀事》(朱曉平、楊健)、《泥巴人》(熊年)、《回頭是彼岸》(賴聲川)、《花與劍》(馬森)、《命運交響曲》(袁之勳、林大慶)、《聊齋新誌》(杜國威)、《女媧》(陳敢權)、《花近高樓》(陳尹瑩)、《生死界》(高行健)等,分別選自海峽兩岸、港澳及海外的華人劇作。

大陸人口衆多,戲劇作家相對的也多,故參加硏討的劇作最多。香港居地利之便,提供的劇作也不少。台灣方面,據筆者所知,大會尙邀有其他劇作家,都因事未能與會。黃美序與司徒芝萍以戲劇學者的身分在大會提出論文。筆者也有論文提出。此外,大陸的戲劇學者田本相、余秋雨、董健、朱棟霖、導演陳顒、林兆華、劇作家吳祖光、香港的學者David Pollard、黃維樑、梁錫華、張佩瑤、陳麗音、陸潤棠、蔡錫昌、方梓勳、導演鍾景輝、楊世彭等均有評論提出。

這次盛會是首次當代華文戲劇作家和戲劇學者的國際性集會,象徵的意義大於實質的交流。在短短的五天之中,只能彼此有一個粗淺的認識,眞正透澈地瞭解猶賴此後更多的交往和作品的互相觀摩。

大陸和台、港三地的當代戲劇,本來是各自爲政的,如今有了交流,在同一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今後的相互影響,恐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文字|馬森 戲劇學者,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