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陸上流行的喜劇小品中仍以話劇最爲風行,編導只要抓住時事的某些趣味性或諷刺性,納入相聲的四段結構中,就可以把觀衆逗笑了。
過去在大陸講學時,曾在北京的中央戲劇學院看過該院導演系畢業製作的演出。每位畢業生都要導演一個短劇,名之曰「小品」。因其短小精簡,故採用短篇散文的名稱而名之,其實就是一齣簡短的獨幕劇。
十年之後,戲劇小品發展成「喜劇小品」,因爲非喜劇的小品漸漸沒人演了,只有喜劇的小品愈來愈受到觀衆的歡迎。文娛晚會及電視綜藝節目中,都缺不了喜劇小品。據報導,只要某電視台有喜劇小品播出,保證觀衆不會轉台。其鋒頭之健,幾乎已經取代了過去廣受群衆愛好的「相聲」。
其實喜劇小品跟相聲有很多共同點:第一,都是逗人笑的;第二,多半都由兩人演出;第三,都屬於簡短型,一般不會超過二十分鐘。不同的是相聲主要在說,以演副之,而喜劇小品主要在演,且演且說;相聲演員不必扮演成劇中人物,而喜劇小品則以劇中人物的身份出現。
一般我們並不把相聲當作戲劇的一個品種看待,認爲相聲、大鼓、快書等屬於民間技藝。但是像大陸上的「相聲劇」和表演工作坊製作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卻都是當成戲劇作品來搬演的。而且相聲演員爲了更能吸引聽衆,也有變「聽」爲「觀」的趨勢,發展成所謂的「故事體相聲」、「化妝相聲」等新形式。例如《三近視看匾》本是一個化妝相聲的節目,由於說相聲的三個演員都化妝成大近視,走進脚色之中,跟喜劇小品已經沒有多大區別了,難怪有時二者不易劃淸界線。
喜劇小品雖然已經形成一些固定的劇目,但由於追隨時事變遷,不能不時時有新作出現,看似即興的演出,實則經過相當的磨練,編導和排演都非常認眞。不容諱言,編劇在製造喜謔的效果上,常借鑑相聲裝、抖包袱的技巧。有經驗的編導,只要抓住時事的某些趣味性或諷刺性,納入相聲的四段結構(墊話、瓢把兒、正話、底)之中,就可以把觀衆逗笑了。在十五分鐘上下的時段裡,並不要求情節的完整,只要讓觀衆笑個不停,然後在緊要關頭憂然而止,給觀衆留下一些餘味兒,就是上好的一齣喜劇小品。
目前大陸上流行的喜劇小品,並不限於話劇,也有啞劇小品、戲曲小品、音樂歌舞喜劇小品等。但其中仍以話劇的喜劇小品最爲風行,已經成爲晚會和電視觀衆的開心果了。
諷刺時事的喜劇標幟著一個社會開放的程度。社會愈開放,諷刺的幅度便愈大。譬如英國的諷刺喜劇常常會針對政府的施政加以譏嘲;諷刺的人物包括大臣、首相,甚至女王。過去我國也出現過政治性的諷刺劇,如陳白塵的《升官圖》、吳祖光的《捉鬼傳》等,那時還是國民政府的時代。中共當政後,這一類型的演出便消弭無蹤了,連魯迅式的諷刺雜文也不多見。今日大陸上居然又出現諷刺性的喜劇小品,而且又如此盛行,令人欣慰。雖然諷刺的多半是社會現象,對政治仍諱莫如深,然而有了諷刺也算是一種進步吧。
文字|馬森 戲劇學者,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