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周凱基金會帶領了台灣年輕的戲劇學子到大陸訪問。這次的「靑訪團」不僅實地與當地劇場工作人員硏習,更演出了三齣舞台劇作爲交流的實際成果。
兩岸交流互動進行年餘,戲劇工作者往來其間,亦擔負起和平互動的角色。成立六年餘的周凱基金會於今年八月帶領華岡藝校戲劇科、文化大學影劇組、淡江大學實驗團造訪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人民藝術劇院,除了參觀拜會北京、石家庄、承德之外,亦於三地分別展演《山》、《愛情來去》、《蠢蠢的愛》三齣舞台劇。並對一脈承傳的史坦尼戲劇體系、訓練課程,以及戲劇藝術的功能演變,做了深入硏習及探討,在兩岸學術交流與互動上均具有相當程度的助益。
八月十四日第一場座談會上,大陸戲劇工作者吳祖光、徐曉鐘、霍大壽、林連崑、連德枝等均參與會議,對兩岸戲劇藝術提出中肯的建議。
戲劇藝術是一種理想呈現
此行最値得注意及稱許的,是台灣靑少年團體的實際演出交流,使兩岸戲劇無論在學術或敎育的觀摩互動上,都有了更深切的體認。「從生活中反映現實」的創作方式,以及師生共同編製的劇本演出,是大陸戲劇工作人員最爲關切之所在,而徐曉鐘表示,作品所呈現的學習熱情與創作動機,使他重新思考台灣生態環境下所蘊育而出的戲劇形式。
八月期間北京所搬演的戲劇中,要以對日抗戰主題爲重,其間所反映的民族情感與抗日決心的確能夠發人深省,然而進一步的人性考量與情感深度表達,則有待進一步詮釋。畢生奉獻於戲劇創作與敎育推動的徐曉鐘,嘗試客觀分析戲劇理論及創作原理,使台灣靑訪團學員能經由觀戲與硏習,比較分析兩岸戲劇的發展異同,進而對自身文化體系有更深刻的體認,在共通的認知中,架構出屬於自己的理論與風格。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從生活學習,從生活出發」的創作理念,即在鼓勵學生體驗生活中的點滴,進而由精緻細微的感情與人性中提煉精粹,在自我格局的提昇後,對時代社會提出建言。
除了期許台灣年輕學生能深入史坦尼體系,體驗戲劇藝術的微妙生態的感言。他以爲,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台灣戲劇界仍能秉持單純與執著的熱情,因此雖有不及大陸的專業或優渥條件,卻自有其蓬勃生命力;在國際創作水平與專業技巧上亦有待加強,然於藝術理想的追尋卻無可厚非,値得嘉許。
在歷史觀點的陳述上兩岸各有不同,然而惟有透過雙方的學習、互動的交流,才能於和諧從容運作中,使戲劇藝術完整而理想的呈現。
從中國藝術傳統尋根,而回歸於質樸自然的生命力表現;由西方戲劇汲取精華,而過濾澄淸加以整合,賦予新氣象,是徐曉鐘的「理想」,亦爲我們走訪北京拜會觀戲、硏習史坦尼體系課程的感觸。從生活觀察,由各種角度思考,細心揣摩不同觀點的存在性,是大陸戲劇工作者持續努力的方向,透過他們,時代的訊息得以一一記錄保存。
以反映時代面貌入手
北京人民藝術戲院資深演員林連崑,曾兩次來台演出《天下第一樓》(飾「長貴」一角)及《鳥人》(飾「三爺」一角)兩齣話劇,對兩岸戲劇之交流與時代意義之探討尤爲傾心注力。多年實際舞台演出,累積有無數寶貴經驗,經由台灣靑少年戲劇團體的觀摩演出,他懇切地列舉出幾項兩岸戲劇在互動時仍應深思的項目。
發展已有時日的兩岸戲劇,要如何兼顧內涵與形式,而呈現富有時代性的主題,是林連崑首要提出的一環。他以爲,從拓寬國際視野,到多種藝術形式中找尋適當表現方法,反映時代眞實面貌,可以做爲深思入手之處。中國戲曲藝術精華足以提供創作者豐富多樣的素材與手法,而對演員素質的要求更是嚴謹,長年沉潛話劇界的林連崑說明他的創作方式及思路走向,同時以此勉勵台灣靑少年成員,在吸取西方戲劇經驗之餘,亦莫忘東方藝術的多元與開濶。
他企盼兩岸話劇能在民族感情的共融基礎上生根,而由人物、時代立破與創作情趣上發展,使誕生於西方的話劇能有新的詮釋與中國風貌。兩岸戲劇發展風格各有不同,然而台灣戲劇團體是否能從現階段的多元化型態進行反思,在兼顧技巧形式與主題內容下從事推廣改革,走出流派敎習的框架?畢竟,兩岸戲劇工作者最終所要期待的,應是共同尋找中國藝爾的風格與內容,在符合時代性的藝術形式下完成歷史的連結吧。
共鳴、互動與大衆藝術
大陸戲劇工作者曲六乙在其文摘評論中曾指出,戲劇究竟需與人民大衆相結合,「鄙棄觀衆,最終必將被觀衆所鄙棄。」看完三齣台灣年輕學子的演出,他有感而發,並且深盼朝氣蓬勃的校園戲劇能有更長遠的發展。曲六乙非常懷念抗日時期戲劇運動的時代意義,因而殷勤關切的提出,兩岸戲劇工作人員要肩負神聖的使命,使雙方藝術家與人民大衆能在文化上建立共識,在相互認同中尋找溝通管道,積極而全面的連結互動。
劇作的產生與時代環境的互動是息息相關的。好的劇評固然能對劇作家允以客觀的尊重,使在商業考量與大衆流行藝術下尤能生存,然而時代環境的客觀考量,主體(本土文化)客體(外來文化)的交互運作,以及兩岸互動運作下的現實因素等均構成台灣環境生態健全的條件。互動的良好環境,才可能產生好的劇作人才與評論體系,這或許是戲劇工作者在連結大衆藝術與兼顧自身理想時所應愼重思考的吧。
文字|薛玉娥 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