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兒童劇

相關文章 19 篇
  • 《我的黑夜獸》
    戲劇

    給只有╱尚未長大的兒童

    「兒童劇」存在幾乎無堅不摧的刻板印象,包含正面樂觀、色彩繽紛、熱鬧喧嘩、(揣想而來的)童言童語等,也就是聽見「童話」會描繪出的畫面與情境。不過,專擅兒童劇評論的評論人謝鴻文,極力反對這樣的刻板印象與創作慣習,將其理念大量投入於評論書寫與教育。這其實也立足於創作端的重新省思,破除多數人對「兒童」(也就是兒童劇的服務對象)的既定想像與觀演需求,將台灣兒童劇的發展推進到不同層次與階段。進一步思考的是,除少量兒童劇會與兒童共創外,多數創作者終究是成人,試圖「破除」的這項動作,會否也是身為成人的另種刻板印象,構成雙重矛盾? 「成人與兒童是不是一種成人所設下的二元思考?」是我持續反求諸己的提問,也騷擾著自己觀看兒童劇時的愉悅感,特別是這兩年面對臺北兒童藝術節的節目規劃與呈現。我認為臺北兒童藝術節對兒童劇的創作主題、呈現形式等方面,有計畫性地掌握極為前衛的實驗態度,也培養出創作團隊與觀眾不同的觀演關係。因此,我將透過今年(2022)幾部於臺北兒童藝術節發表的作品,勾勒創作方法與思維,以「成人視角」來回應「成人」於其間的位置。 硬題材:從創作主題重新建構視角 與其說是顛覆,我認為臺北兒童藝術節多數的創作是將「兒童劇」放回到一般戲劇的創作脈絡,創作主題不再自我設限兒童可以理解、或者說是接受的範疇(當然還是不包含18禁議題);於是,戰爭、憂鬱、死亡等題材被搬上舞台。 其中,吳彥霆大抵是兒童劇創作者裡相對大量投入於開發此類題材者,特別是發表於臺北兒童藝術節的作品。舉例來說,由洪千涵執導的《小路決定要去遠方》(2020、2022)處理的是「情緒」,吳彥霆在追尋與冒險的旅程裡,翻轉成人視角裡的既定印象與文明定義,將成人設定好的普世價值還原到原初設定;最後出現的黑婆婆,從邪惡、負面的化身,重新解讀為接納、承受眾人情緒的載體,用彩虹包容所有人,既為全劇情節翻轉,亦是創作主題的再次深化。另外,像是由陳侑汝、區秀詒共同導演的《我的黑夜獸》則以「憂鬱」為主題,在舞台相對幽暗的光源配合下,探索成人往往認為兒童不需要、甚至是不能擁有的情緒反應。 謝鴻文認為:「《我的黑夜獸》和《小路決定要去遠方》兩齣戲主題內容與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也有一些相似,其相似來自於劇本跳脫了過去兒童劇常見的甜美童話

    文字|吳岳霖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續聊天

    兒童的政治──聊臺北兒童藝術節

    芝:近幾年有機會大量閱讀本地新創的兒童劇劇本。老實說,我真的是厭倦透了至今仍千篇一律的公主王子和動物。有錯的不是公主,而是創作者說故事的意識形態受到制約,總要用刻板形象為聽故事的孩子設定最終可以獲得的道德價值,彷彿忘了最難的是,通過這些形象的位置和理解,看似簡單的故事如何創造重重隱喻、散發深刻意涵,就這麼剝奪孩子在故事中困惑、提問和發現的享受。公主也自始至終都被困在創作者的說教高塔裡。 童話來自民間傳說,自有關於社會、時空、真實與幻象的轉化能量,也是一種記憶和想像的容器。歐洲童話反映出中世紀以來,封建制度和農民的生存現實,才會有那些其實不一定有繼承權的王子,老是得騎馬周遊,在各階級間冒險、尋求機運,傑克就算種了魔法豌豆,還是得敢於對抗貪吃的巨人(強權)。故事來自民間,自然也不會只有純潔優雅,原本便帶有粗俗的暴力、情色與誇張的想像,多少暗諷和釋義當時的壓抑。就此,借用童話形象便不是件簡單的事。 倘若童話有其民俗學和歷史意義,同時也面對現實處境和潛意識的衝突,兒童劇的創作便不能不思考,故事、語言和幻想如何辯證秘密與惡的創造性。 小孩與自然 亮:其實,沒有了王子、公主、動物,可能更麻煩,因為會衍生出更多看似不說教、不夢幻甜美的「偽開明」、「偽暗黑」或「偽當代」兒童劇。「說教」的強烈意志可以穿透任何敘事類型。 相信許多家長都如我倆一樣,在教訓小孩的時候特別痛恨自己,以至於重複犯錯的小孩,就是有讓家長一秒暴怒的能力。稍做反省即可知,怒的對象,並非小孩做了什麼,是大人在怪罪小孩「你為什麼要讓我變成我討厭的人」,而那個人,很可能就是當年對他說教的另一個大人。孩童是一面暴怒之鏡,將那些承受暴力、而又受到壓抑的模糊影像顯現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大人可以跟小孩學習得太多太多,好比民眾劇場是為了跟民眾學習一樣。相信許多兒童劇工作者也都知道,這和「說教」是完全相反的,問題是在實踐上就是那麼不容易反過來。例如今夏臺北兒藝節的《小路決定要去遠方》和《我的黑夜獸》,雖然都很用心地處理「小孩憂鬱」這樣的主題,最後卻很可惜地落入(大人要協助小朋友)「正視憂鬱」的俗套,使得童話再次淪為心理治療的圖

    文字|周伶芝、郭亮廷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有別於以往兒童劇的既定樣板,提出了嶄新的兒童劇場展演策略。
    戲劇

    奔向自由的路徑

    劇中的種種景象和人物,多是簡化過後的形象,一方面使充滿斷裂的劇情中仍有可以捕捉的殘像,另一方面,像是以模仿人類社會中的種種刻板概念的方式,來重建一個徒有外在表面、沒有深度人性的對照世界。因此,編劇破碎且跳躍的書寫策略,不僅是探索童趣、返璞歸真的路徑,而且本身就是一個對抗文明、奔向自由的手段。

    文字|吳政翰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資本介入已是常態,這也說明中國演藝市場的商業性質明確。圖為中國(合肥)演出交易會的專題會議現場。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大量資本介入 演藝市場翻新商業模式

    在中國龐大而複雜的演藝生態中,民間表演相關團體以野蠻生長的方式,創造了真正的商業市場,如成「開心麻花」從自創的喜劇起家,延伸轉拍電影,讓自身價值從一億增至一百五十億人民幣。另一則是從物聯網業轉進演藝圈的「聚橙網」,以旗下的兒童演藝品牌「小橙堡」徵求加盟,為自己的兒童劇目及演出經驗尋求效益的極大化。資本的介入,讓中國演藝產業發展出令人瞠目的出奇模式。

    文字|王泊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如一場夢》在三面錯落排開的屛風上,表演以木偶、眞人,以影戲或偶戲的方式呈現。
    藝術之旅

    來自巴爾幹的造夢者

    《胡桃鉗》是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兒童故事,敍述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士兵人形的胡桃鉗在聖誕夜展開的一段夢境歷險;但在這個舞台上,該劇不是我們熟悉的芭蕾舞劇,在三面錯落排開的屛風上,表演者以木偶、眞人,以影戲或偶戲的方式呈現出故事中的想像氛圍,只有《胡桃鉗》音樂的陪襯,但多變的燈光與人偶的肢體,卻能不透過語言來述說這個夢境。 這是《如一場夢》Like a Dream,由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改編自《胡桃鉗》,即將來台搬演。對於這個來自遙遠的巴爾幹半島、其文化藝術背景對台灣觀衆來說相當陌生的劇團,到底能會呈現什麼樣的兒童劇著實令人好奇。我們可以先從了解這個劇團的背景開始。 「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對台灣的觀衆來說雖然是陌生的,但對世界來說卻不;這個在一九九〇年才由馬國文化部資助成立的國家級兒童劇團,早以多次獲得國際比賽獎項、以及一年兩百場的世界巡迴演出,獲得國際的注目。這個劇團的根據地在馬其頓首都市中心,擁有自己的劇場,而演出的內容則包含了兒童劇、靑少年劇及偶劇三種類型,一年可以推出五部新劇碼,活動力及創作力可說是非常旺盛。 雖然是國家級劇團,但「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的人員編制相當精簡,僱用的專職演員只有八位,全是畢業於戲劇學院的學生,演出時才視需要向其他劇團借將。而該團所聘請的藝術總監班丘.隆葛夫(Bonjo Lungov),則是來自保加利亞首都蘇菲亞(Krsto Sarafov)木偶學院的敎授,因爲他的專長即在木偶戲的硏究,所以「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也是以偶戲爲其最重要的發展項目。班丘隆葛夫同時也是該團重要的編導,像這次將來台的兒童劇《如一場夢》以及另一齣爲成人設計的《夜空下的回憶》Memories in the Night,都是由他執導。而除了「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外,班丘隆葛夫自己也有兩個劇團Theater 13和Al-bena。 以這樣精簡的人力,「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會怎樣製造台灣觀衆也看得懂的夢境,讓我們對馬其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刊編輯 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復興劇團的《森林七矮人》,藉由劇情刺激小朋友思考「犧牲」的意義。
    座談會

    爲戲曲尋找未來的戲迷

    鍾傳幸覺得現在的老公公老婆婆戲迷,當年也是小時候被爸爸媽媽帶到戲園子聽戲,才種下跟戲曲的緣分如果讓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就可以看到戲曲的兒童劇,那是不是也能替戲曲找到未來的觀衆呢?

    文字|莊珮瑤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座談會

    兒童劇小檔案

    兒童劇的觀衆年齡層:大多是以三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的小朋友爲主。以國內狀況來說,有的劇團還會把訴求的觀衆年齡層拉長到高中以下,也有劇團會更把演出細分爲適合「三到七歲」與「六到十二歲」兩種不同的年齡層;通常劇團會在演出門票上註明建議觀賞年齡,至少是三歲以上,但除了有些場地規定一定要三歲以上才能入場外(如國家戲劇院),如果家長確定自己的小朋友可以安靜看戲,年齡不到三歲也可通融。國內兒童劇的製作,對訴求觀衆年齡層不會分得很細,但國外的兒童劇則除了分「學齡前」和「學齡兒童」外,「學齡兒童」還可分低、中、高年級,分別有相關的兒童劇製作。 兒童劇的演出劇團數與演出場次:根據《表演藝術年鑑》的調査顯示,民國八十七年中,有正式演出的兒童劇團約十三團,演出場次共有五百二十六場,平均每團演出四十場左右(同年有正式演出的成人劇團及戲劇科系共有三十八團,演出場次共有六百二十二場,平均每團演出十六場左右)。 (本刊編輯 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虎克爸爸》
    即將上場

    角色工作坊創團兒童劇《虎克爸爸》

    第一個以傳統戲曲出發,融合戲劇與舞蹈元素的現代劇場「角色工作坊」,創團戲《虎克爸爸》由編劇呂鑫改編自英國作家詹姆斯.巴利(James Barrie)的《彼得潘》,並透過小虎克、小飛俠以及虎克船長之間由誤會不諒解到終於與父親相認的一連串過程,來反映現代社會因爲豐富的物慾生活而受影響的親子關係。 劇情架構以小虎克爲發展主軸,引發出許多曲折的劇情;另一方面,海盜船上充滿陰森詭譎的氣氛,船員們個個虎背熊腰、鬚髯如戢,演出融合了音樂、舞蹈、武術與現代的表演語彙。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以色列孩子王默劇團來台「夏日歷險」

    以色列孩子王默劇團(Hanoch Rosenn Mime Company)是愛丁堡藝術節的常客,劇團主角哈諾克.羅森(Hanoch Rosenn)雖然是馬歇.馬索的學生,但表演方式卻和其師截然不同,他摒棄傳統默劇的表演形式,在他的演出中除了有純熟的肢體語言及驚人的表演天賦外,還將電影影像加入演出中,結合燈光、科幻,賦與默劇更多的生命力。此外,哈諾克.羅森訴求的觀賞對象不侷限於成人觀眾,要將無聲默劇拓展至兒童世界,用兒童單純而簡單的生活點滴來裝飾默劇藝術,讓孩童也能加入默劇的表演藝術中。哈諾克.羅森表示,默劇本來就是一門相當深奧的學問,要以兒童的觀點來詮釋默劇更是難上加難,因爲小朋友的想像空間是相當寬廣的,且較不合乎邏輯,如何在演出中抓住小朋友的視線,同時又不至於太深奧難懂,是兒童默劇要面對的課題。 此次演出內容分 A、B 劇碼,包括〈睡不著的機器人〉、〈肚肚內的小貝比〉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 《風火小子紅孩兒》
    即將上場

    國立國光劇團演出《風火小子紅孩兒》

    國光劇團推出的兒童新京劇《風火小子紅孩兒》是一齣改編自《西遊記》中〈三借芭蕉〉的故事,除了紅孩兒及孫悟空外,唐三藏、豬八戒、沙悟淨、牛魔王、鐵扇公主也各有各的裝扮特色,舞台上可以看到鋼絲飛人的翻滾特技、魔術變身秀、跳彈床等高難度表演,以及特殊的火燄山佈景。 此次專爲兒童新編的京劇,從兒童所能理解的劇情出發,淺顯逗趣的對白,再加上京劇的元素,如音樂、程式動作、舞蹈、化粧造型等等,希望讓較少接觸傳統戲劇的孩子,有一個近窺京劇風采與奧妙的機會。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兒童劇的目標觀衆是親子,在行銷手法和節目内容上皆須兼顧大人和小孩;圖為朱宗慶打擊樂團音樂劇《夏日的天空》。
    專題

    瞄準小手牽大手 

    兒童是一群相當特殊的觀衆,因爲兒童並沒有買票的能力,眞正從荷包掏出錢來的是他們的父母。決定是否看表演時,通常父母扮演的是蒐集資料的角色,由父母和兒童共同做決定,最後父母付費帶小孩進場看演出。有製作、宣傳成人劇經驗的劇團都知道,推銷兒童劇事半功倍,因爲家長不會放心小孩子一個人來看戲,所以賣兒童劇的票是從兩張起跳的,而且比起成人劇,兒童劇受不景氣的影響較小。 兼顧大人和小孩 如果劇團的兒童戲劇顧問徐琬瑩強調,兒童劇的目標觀衆不是兒童,而是親子。所以,經營兒童市場的團體必須雙管齊下,努力吸引兒童的注意的同時,也要讓演出訊息成功地傳達給父母們,付出較多心力來耕耘雙重目標。 除了行銷手法上必須兼顧父母和兒童之外,節目內容的設計也要依循同樣的道理。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這方面的經營,可說是成功的案例。在他們場場幾乎爆滿的兒童音樂會上,常可見父母和小孩掛著興高采烈滿足的笑容走出劇場,這時候,若趁勢宣傳下一個檔期,票房成績想必也不會差太遠。而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辦「出將入相─兒童傳統戲劇節」的時候,辜懷群常遇到小孩的爸媽或爺爺奶奶抱怨孩子太入迷,害他們「每個禮拜都得陪著排隊,好累」。辜懷群說,在這種情況下,節目更必須是大人看得下去的,疲勞如果再加上乏味的表演內容轟炸,誰都不可能再買票帶小孩找罪受了。 明確分齡,差別對待 確認目標這方面,專營兒童節目的兒童劇團應該是最清楚的。例如九歌兒童劇團的市場鎖定四到十二歲的兒童,紙風車兒童劇團是以四到十歳的孩子爲主要觀衆,目標觀衆的年齡層設定在學齡前、後的孩子,乃意在「大小通吃」,現有的兒童劇團普遍有這種想法,然而,以現場反應來看,多半是學齡前、亦即六歲以下的小朋友,對目前劇團所謂的兒童劇較有反應。 掌握兒童在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需求,絕對是成功經營兒童節目的不二法門。事實上,兒童在學齡前後的差異就很大:學齡前的兒童偏向圖像思考,還沒有邏輯觀念,因此簡單、平鋪直敘的包裝造型和故事最吸引他們,學齡後的孩子已經有判斷和邏輯能力,可以使用文字來思考,對人性黑暗面和某些禁忌也會躍躍欲試地想去挑戰。因此,表演團體必須針對不同的目標觀衆,給予不同的對待。徐琬瑩就表示,台灣目前可見的兒童劇,不管是本土自

    文字|陳音如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快樂王國》
    即將上場

    牛古兒童劇場演出武俠兒童劇《快樂王國》

    牛古兒童劇場在今年六月將要把武俠劇搬上舞台,故事是描述全世界最快樂的郝快樂國王,和全宇宙最痛苦的超痛苦,即將展開一場大戰。 爲了讓武俠的場面更精采,牛古特別邀請台灣戲專國劇科的同學擔綱演出,並且運用了精緻的偶戲和黑光表演,將舞台營造成外台金光布袋戲的感覺,讓小朋友感受舞台光影的交織的聲光感受。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兒童劇是互動的劇場,互動需要有技巧的處理,才能引導孩子參與其中; 圖為九歌劇團的《小白兔歷險記》。
    專題

    巧藝耍魔法,黑盒世界真好玩

    從經營兒童市場的角度觀之,再也沒有比作品本身更能收買觀衆,讓大人和小孩一塊留在劇場的手法。兒童劇比成人劇更強調「寓教於樂」, 如何用甜美、歡樂的包裝說出一個吸引孩子的故事,便憑各家本事了。

    文字|賴惠娟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黃春明認爲兒童敎育與環境間的關係密切,也藉由《小李子不是大騙子》一劇來表達這個看法。
    台前幕後

    桃花源的實踐者

    黃春明說,《桃花源記》裡的桃花源並不存在,它只是一個藍圖,提供世人做爲環境建設的參考。就像《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所說的,脚下的這塊土地,就是桃花源,不必遠赴美國尋求夢土。對黃春明來說,他做兒童劇、寫小說、整理宜蘭縣志,都是環境改造工程的一部分。

    文字|楊璧菁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稻草人和小麻雀》舉重若輕,節奏自然愉悅,歌舞的編排與表演的調度是最大助力。
    演出評論 Review

    消逝中的文化圖像

    寫實,是現今兒童劇已很少見的筆觸,《稻草人和小麻雀》用最基本、樸實的手法,刻畫了農村情境,帶出了祖孫情感,也藉由稻子與麻雀之間的利害關係,帶出了人與動物、無生命的稻草人之間的情感流動。

    文字|紀慧玲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 參與座談者均認爲,台灣的兒童劇其實可以做得更有深度。
    座談會

    可以給孩子更有深度的兒童劇

    兒童劇可以說是台灣最活躍的戲劇類型,但這樣的演出卻鮮少看到相關的評論,如果說「戲劇的演出應該是有了評論才算完成」,那問題出在哪裡呢?本刊特邀三位關心兒童劇的劇評人座談,盼能爲兒童劇與兒童劇評探出未來的可能性。

    文字|黃玉婷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如果兒童劇團將推出《千禧蟲歷險記》,把千禧蟲危機變成動人的童話。
    台前幕後

    大家作伙組劇團

    「演多了別人的戲,總會想演自己的戲。」同為演員出身的郎祖筠與趙自強不約而同地有這樣的想法。於是呼朋引伴,郎祖筠找來了春暉集團總經理陳俊榮,趙自強則集合了李永豐與賴聲川,分別成立了「春禾」與「如果」劇團,來實現累積多年的舞台夢。在六月,更不約而同地展現他們第一次非凡的風采。

    文字|黃麗如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親子 誰殺了王子?

    小朋友,來跟豬探長一起破案

    《通通不許動!》是國內首度嘗試將「推理劇」搬上兒童舞台,如果兒童劇團認為,《魔戒》、《哈利波特》、《名偵探柯南》這麼受小朋友歡迎,可見小朋友很能接受「倒敘推理」的偵探故事,於是決定大膽挑戰小朋友們的推理功力。

    文字|鄭雅蓮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從兒童演戲娛樂成人到成人演戲娛樂兒童

    兒童演劇娛樂成人,代表的是成人視兒童爲財產;成人演劇娛樂兒童,卻代表了現代人平等的思想。兒童劇的出現,在人類文明的進展上跨躍了重要的一步。

    文字|馬森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ARTalks

    親臨曾文溪的一千種影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