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黑夜獸》(李欣哲 攝 她的實驗室空間集 提供)
戲劇

給只有╱尚未長大的兒童

臺北兒童藝術節的「成長」路徑

她的實驗室空間集《我的黑夜獸》 2022/07/08 10:30 台北 水源劇場

明日和合製作所X 吳彥霆《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2022/07/09 10:30 台北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僻室《宿舍房號:8305》 2022/07/16 14:30 台北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進港浪製作所《名叫中間的地方》 2022/07/17 10:30 台北 水源劇場

挽仙桃劇團《大野狼的小困擾》 2022/07/17 16:30 台北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7F 排練室

複象公場《回家》 2022/07/23 19:30 台北 水源劇場

「兒童劇」存在幾乎無堅不摧的刻板印象,包含正面樂觀、色彩繽紛、熱鬧喧嘩、(揣想而來的)童言童語等,也就是聽見「童話」會描繪出的畫面與情境。不過,專擅兒童劇評論的評論人謝鴻文,極力反對這樣的刻板印象與創作慣習,將其理念大量投入於評論書寫與教育。這其實也立足於創作端的重新省思,破除多數人對「兒童」(也就是兒童劇的服務對象)的既定想像與觀演需求,將台灣兒童劇的發展推進到不同層次與階段。進一步思考的是,除少量兒童劇會與兒童共創外,多數創作者終究是成人,試圖「破除」的這項動作,會否也是身為成人的另種刻板印象,構成雙重矛盾?

「成人與兒童是不是一種成人所設下的二元思考?」是我持續反求諸己的提問,也騷擾著自己觀看兒童劇時的愉悅感,特別是這兩年面對臺北兒童藝術節的節目規劃與呈現。我認為臺北兒童藝術節對兒童劇的創作主題、呈現形式等方面,有計畫性地掌握極為前衛的實驗態度,也培養出創作團隊與觀眾不同的觀演關係。因此,我將透過今年(2022)幾部於臺北兒童藝術節發表的作品,勾勒創作方法與思維,以「成人視角」來回應「成人」於其間的位置。

硬題材:從創作主題重新建構視角

與其說是顛覆,我認為臺北兒童藝術節多數的創作是將「兒童劇」放回到一般戲劇的創作脈絡,創作主題不再自我設限兒童可以理解、或者說是接受的範疇(當然還是不包含18禁議題);於是,戰爭、憂鬱、死亡等題材被搬上舞台。

其中,吳彥霆大抵是兒童劇創作者裡相對大量投入於開發此類題材者,特別是發表於臺北兒童藝術節的作品。舉例來說,由洪千涵執導的《小路決定要去遠方》(2020、2022)處理的是「情緒」,吳彥霆在追尋與冒險的旅程裡,翻轉成人視角裡的既定印象與文明定義,將成人設定好的普世價值還原到原初設定;最後出現的黑婆婆,從邪惡、負面的化身,重新解讀為接納、承受眾人情緒的載體,用彩虹包容所有人,既為全劇情節翻轉,亦是創作主題的再次深化。另外,像是由陳侑汝、區秀詒共同導演的《我的黑夜獸》則以「憂鬱」為主題,在舞台相對幽暗的光源配合下,探索成人往往認為兒童不需要、甚至是不能擁有的情緒反應。

謝鴻文認為:「《我的黑夜獸》和《小路決定要去遠方》兩齣戲主題內容與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也有一些相似,其相似來自於劇本跳脫了過去兒童劇常見的甜美童話風格,轉向對兒童黑暗情緒多所關照。」(註1)兩個作品另一相似之處,更在於非線性敘事的發展,多像散落的故事碎片突然跳躍、黏貼與觸發。這類的情節編排模式,到底是顛覆式的挑戰、還是真切服務兒童的認知方式?畢竟又有誰知道,我們對故事的線性理解到底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而複象公場本次於臺北兒童藝術節帶來的《回家》,則面對了多數人都可能認為苦手、生硬的題材——戰爭。但複象公場對於主題與方向的拿捏極為精準、巧妙,全劇以「一隻右手」找尋其他身體部位為情節主軸,既不哭訴或控訴戰爭的無情,也未將主弦律偏向溫情、或是過於失控的正向思考,編導緩緩地讓故事推進,在鋪陳回家的道路上,若隱若現地吐露戰爭下個人與體制的權力位階、面對死亡的恐懼與渺小等,藉此製造共感。

特別的是,《回家》也擺脫了扮演與敘事的必然,運用偶戲、光影、物件等方式,於虛實之間開啟恰如說床前故事的語境。其雖在水源劇場略嫌過大的空間裡而顯得布局失準——物件、光影、聲音製造等都有意地搬上舞台,分布於舞台的每個角落,反而讓《回家》在畫面上有些失焦、或是散焦——但整體來說是個挑戰題材、並與形式配合極為成功的創作。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