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茶館》在導演林兆華手中,有了充滿現代感的門面,還有以不同時代的音響效果來取代傳統「數來寶」的背景鋪敘;而曾經因為文革禁忌以致不見天日的人物素材,則在新版中得以復活。
節目名稱:《茶館》
演出單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茶館》
演出時間:6月30日起
演出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卡司與內容:編劇老舍、導演林兆華,演員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何冰等。本劇由作家老舍寫成於一九五六、七年間,描述一家北京茶館歷經戊戌政變後、軍閥割據期與大陸變色前的人事滄桑。
確定指數:★★★★
因為申辦奧運,北京的模樣天天在變。胡同一個個被拆了,新建工程的沙石,飛揚成遮天的塵霧,等待綠樹生根,為所謂的「破壞式創新」帶來契機。
老北京何處尋?如果你看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天下第一樓》、《鳥人》,不妨再進入更老一點的《茶館》坐坐,品嘗濃濃的京味兒。
《茶館》被譽為中國舞台劇經典,出自現代文學巨擘老舍之手。一九五六年寫成的劇本,與一九五二年創立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兩者歷史加起來剛好一百年。首演於一九五八年的《茶館》,由焦菊隱、夏淳導演,劇中的主要演員于是之、英若誠、藍天野、鄭榕、胡宗溫等人,不僅演活了茶館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也用自己的生命相隨,與角色交融逾三十載。
一九九二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慶祝建院四十週年,《茶館》演出的第三百七十四場,全體老演員在謝幕時揮淚向觀眾告別,宣告此劇封箱。原以為就此成絕響的《茶館》,終於在一九九九年紀念老舍百歲冥誕時,由新一代演員與導演林兆華掛牌,重新開張。此戲讓台灣觀眾期待多年,去年原本就要來台演出,並可能寫下演出第五百場的紀錄,可惜因SARS攔阻,今年終於能一償戲迷心願。
新的《茶館》,在首開小劇場先河的導演林兆華手中,有了充滿現代感的門面,還有以不同時代的音響效果來取代傳統「數來寶」的背景鋪敘;而曾經因為文革禁忌以致不見天日的人物素材,則在新版中得以復活。最令觀眾津津樂道的是,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這些新一輩的演員,表現可圈可點,絲毫不遜於當年的那批老將,讓許多老觀眾放下了心中一塊大石,戲劇學者貢敏即予以肯定:新《茶館》能使新、老「茶客」大體都滿意,這就很不容易了。
(本刊編輯 楊莉玲)
延伸閱讀
本刊第125期,貢敏,〈留住半世紀來老茶客的心!〉,p.21,2003年5月
口碑檔案
箕裘之紹,有其人矣。《廣陵散》從此不絕。
──何西來、叢小荷,《北京晚報》,1999年10月
梁冠華是當前人藝中青年演員中的佼佼者,他這次塑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利發,多了幾分幽默,多了幾分油滑,特別是演到晚年,絲毫沒有感到費力,足見一個演員的功力。
──《北京日報》,1999年10月
林兆華執兩用中,該保留的儘量保留,有揮灑空間處也絕不放過,所以我們在新版《茶館》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導演在改革與加工方面的努力。
──貢敏,《表演藝術》第125期,2003年5月
在這間茶館裡,瞥見歷史滄桑
《茶館》是一齣三幕話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裕泰」的興衰變遷為背景,橫跨清朝末年、北洋軍閥割據、抗日的三個時代約五十年。全劇共有七十多個人物,其中五十個有姓名或綽號,這些人物的身分階級各異,有前國會議員、憲兵司令部處長、清朝遺老、地方惡勢力頭子、說書人、看相算命仙及農民鄉婦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眾生相。
《茶館》的創作意圖清楚,從「裕泰」茶館的陳設變化,顯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和文化特徵。開場時,茶客弄鳥、吃茶、玩蟲,呈現生鮮活跳的日常面貌,隨後出現「偵緝」及「莫談國事」紙條,一動一靜,形成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改裝後的「洋氣」以及愈寫愈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還加上一張「茶錢先付」,明指出茶館入不敷出的窘態,更隱喻了政治現勢。(楊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