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破爛老公公──吳中煒
從「甜蜜蜜」主人到兩屆破爛節的「製作人」,吳中煒儼然已成為這一股劇場地下運動的中心人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不良的體制中卯力幹起 從四流巨星藝術節談起
「小劇場的演出,說穿了,在這個城市的意義中,雖然的確是一種「靈光乍現」的浮光掠影但是若我們能替小劇場的改革意識,在個個作品中找到其潛伏的方位,樹立一個長期的戰爭型態,形成一個亞洲海洋國家視野的劇場文化。諸此種種,方是小劇場要卯力幹起所應鎖定的目標。」
-
即將上場
四流巨星藝術節
由「台灣渥克劇團」主辦的「四流巨星藝術節」已經於五月十二日開鑼,演出地點就在劇團自己經營的「台灣渥克咖啡劇場」內(原「甜蜜蜜」)。 此活動一直持續到七月廿三日爲止,台北目前最活躍的小劇場劇團─「臨界點」、「密獵者」、「河左岸」等十一個劇團均參與了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台北閒置空間「甦活」起來!
最近,由於台北市舊市府大樓的再使用問題,引發了大家對台北市「閒置空間」如何利用感到關切。拿舊市府來說,有人建議改爲「台灣文化館」;有人建議闢爲畫家的藝術村;有人認爲應該提供給場地不足的表演團體;有人呼籲應該讓「建成國中」原地復校。不管衆說如何紛紜,「市民空間」意識抬頭是不爭的眞實。究竟台北市的「閒置空間」該如何運用?表演藝術團體對「閒置空間」又是如何思考呢?
-
專欄 Columns
詩意劇場芻議
文學(更精確地說,文字)是劇場最大的敵人和靠山。戲曲的韻白是一種提煉變造過的舞台語言,而我們眼前的現代戲劇則大量使用瑣碎的日常語言。如何在這兩種語言模式之間(或之外),琢磨出一種生動有力的語言表演方式,是今日劇場的未竟之功。
-
回想與回響 Echo
美學進駐個體錯亂的一年
在台灣本土小劇場硏究中,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對於十年來的劇場實踐,將之視爲硏究客體的嚴謹討論,而非文人信口開河的好惡評鑑。
-
系列專題
94回顧
本刊九四回顧系列專題這次將以舞蹈和戲劇結尾。舞蹈今年的表現令人目不暇給。國內原有的舞團呈現了豐富精采的創作,新成立與重新復出的舞團也注入了勇於實驗的新生命,其中以「身體」論與「舞蹈劇場」風爲兩大主軸。來台的外國演出者,也爲這兩個現象加入了不少値得省思的議題。 而去年,小劇場成了媒體焦點。從年初的「甜蜜蜜」的另類藝術節到年末的「人間劇展」,引發了許多討論與爭議。我們將分析去年的戲劇現象,並有評論家「見微知著」式的討論及以創作角度捉出的「滑落說」。 最後,節目排行榜提供了這些舞台上藝術工作者另一種──來自觀衆的聲音與回應。
-
九四回顧
尋求出路的表面張力
一九九四年的台灣戲劇現象,可說是「表面張力」狀態。亦即,戲劇活動飽滿頻繁,似乎有股能量蠢蠢衝撞,但這股能量卻急而不堅,不能一舉決堤,突破新的方向,而蔚爲大觀。
-
回想與回響 Echo
永遠不斷地發生 從「甜蜜蜜」到「台北破爛生活節」
今年九月,於永福橋旁的河堤地,一個名爲「台北破爛生活節」在此舉行四夜的聯演活動,計有戲劇、地下樂團、錄影帶等節目,堪稱是台北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下藝術節」!
-
戲劇
小劇場甜蜜蜜
在羅斯福路耕莘文敎院旁邊的巷子裏,有一家「破破的」Pub,叫做「甜蜜蜜」。 今年一月,一群小劇場人,在這裏做了十六齣二十五場的聯演活動,包括獨角戲、即興演出、多媒體、裸體、重金屬搖滾樂等;某個演出甚至發生觀衆與創作者衝突事件, 引起報章針對整體活動的「意義」、「社會性」大加探討,卻很少觸及個別作品本身。爲了彌補此一缺憾,本刊特別刊登幾篇討論單一作品的短評,並對媒體介入此次表演活動有所省思。
-
編輯室
編輯的演出
最近聽説一位報界的朋友因「體質」不適,再拾舊愛,重返雜誌的行列。 報紙與雜誌先天的性質不同,提供了讀者不同的思考空間。報紙的立即性,雜誌不及;雜誌佔的優勢便是其遼濶腹地所能提供的廣度與深度。換句話説,雜誌的先天體質是偏思考性的,無論對讀者或編者而言。 因此如何編一本有關「表演」,這樣一門瞬間藝術的雜誌?事前報導的資訊性與敎育性功能當然必須達到,但事後的評論更是一本雜誌平衡「宣傳廣告」的負責態度。因此在《表演藝術》裡,前一期的〈焦點〉與後一期的〈演評〉就如同雜誌的呼吸一般,維持著精神的脈動。 但是,〈演評〉卻是雜誌最難「表演」的一部分。舞台上的演出不是單一元素,一家之言唯恐失之公允,二元論斷更是大忌,如何呈現不同觀點,讓讀者從其間了解論者的美學觀,同時亦可拓展日後觀賞的角度,是編者「表演」的動機,但面臨如何避免特定讀者群──看過演出者,則更是編者的一大挑戰了。 在〈演評〉中,針對一場演出我們希望提供的不只是一個觀點,甚至不只是一篇評論,我們更大膽地讓演出者出場「對話」。這樣的安排或有交集,或無,但它能夠引起讀者(不限看過演出者)的回想與回響,而產生演出者、論者、讀者、編者四角錯綜的情節,完成一場心靈交會的共同演出。 前一陣子,甜蜜蜜地下小劇場的演出鬧翻了天,而彼德.舒曼先生受官方的邀請來台「補天」,其間報紙媒體軋上一角,轟轟烈烈的共同大秀一場,如今戲幕落下,圍觀看熱鬧的人潮已散,媒體工作者、演出者、路人甲、乙沈澱了心情、理出思緒,在雜誌的舞台上與讀者做一次眞正的心靈交會。 編者在台前幕後不斷地穿梭驗證,爲的是拉近表演藝術與讀者間的距離,培養讀者的「第三隻眼睛」,在鏡框舞台的演出中,看到更深一層的用心。 在這一期的〈台前幕後〉,本刊同仁一路跟監歌劇《卡門》的製作,從佈景工廠到裝台、彩排、演出,希望讀者能隨著我們的脚步闖入幕後一窺舞台演出的奧秘。 另外,在兒童節的四月裡,編輯部同仁亦改變身段、腔調,親自彩妝登台爲兒童們演出,介紹表演藝術中偉大的創作者與作品,並且隨著成長的軌跡,追踪、採訪了幾位老少愛樂族人,回憶他們的古典經驗。 林靜芸
-
戲劇
甜入心底,滋味黏蜜? 關於「甜蜜蜜」的角色扮演與媒體之間的一些問號
對於到過「甜蜜蜜」的人們來說,最爲人津津樂道的總是店主吳中煒迷離、模糊又多變的身份。我們都知道他是老闆;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當你來到這裡,他時而加入你與友人閒情談話的行列;時而與你激盪任何不拘形式的創作想法;時而提供場地讓人表演亂現;甚至偶也參與你發表作品中的發展或演出。這樣一個多重角色的扮演與經營理念,不僅改變了一般同類店家、顧客、老闆之間消費的從屬關係,更使得這個封閉的室內突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開放場地(空間),可供任何人任意進出、走動、踐踏或完成一件什麼(劇場、裝置、錄像、地下樂團等的呈現與發表)。 依循如此不確定、不固定,可以任意變換的自由法則,和一九九三年十月一齣在此地發表的《隆鼻失敗的丫丫作品1號》(魏瑛娟編導)散發迷人氣味的獨角演出概念,由經常來此的一些友人與吳中煒夫婦於是發展出一個名爲《壹月,小劇場在甜蜜蜜》(此爲吳中煒定名,新聞資料則定名爲《物以類聚》,實則沒有確定的總名)的展演活動,把五花八門的各類演出來一次大鍋炒,使得向來已常爲媒體追蹤報導的「甜蜜蜜」頓時又成爲新聞寵兒,除了十六齣、二十五場(原本排定,後因各自不同的考慮,部分節目取消或加演)的浩大排場引人側目,演出宣傳單上標示的「看戲注意事項」也具噱頭,諸如「表演前後或表演中,請大聲喧嘩,歡迎上前獻花、獻吻、獻唱、獻身」等條文,皆顯示「甜蜜蜜」無限寬廣包容的性格,以及能夠敎媒體關注且具話題性的異常氣質。所以,「甜蜜蜜」能在媒體上頻頻出現也就不足爲奇了。 隨著活動的展開、進行,吳中煒從活動的主辦,又跳換成媒體的受訪者在媒體上發言,漸進地開始持續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策劃的人,有的同時身兼創作者與觀衆,立刻也成爲媒體的受訪對象發表聲明。衆多參與創作的人(包括後來退出活動的創作者)、以劇場觀察論述者出現的,當然也依此途徑不斷扮演各種角色(作者/觀衆/觀察論述者媒體受訪對象),甚至在作品衍生而出的暴力事件中,觀衆成爲事件引發者,再成爲媒體的受訪者。於是,所有的角色扮演皆朝向媒體的運作關係中發展。 那麼,媒體對於「甜蜜蜜」此次活動的介入是否具有某種強烈的主導性?繁複的角色扮演是否終究得以受訪者的姿態被媒體操控?參與者是否自覺到能與媒體建立何種關係,並立足於媒體上發言? 然而在大大小小的相關報導篇幅與後續的討論中,媒體卻也只呈現
-
戲劇
《零》的甜蜜蜜經驗
九四年一月,台北小劇場人士在甜蜜蜜排了滿檔,我在此季表演閉幕之前,觀看了二十七日九點鐘的《零》。 演員溫吉興,在表演區後方,一鋁製的大澡盆旁沖涼水,詩意的動作與昏黃燈泡映照之下,裸露身軀彎曲弓形如一幼兒。此時,後方的觀衆也已經爬上桌椅高築人牆,正如這個表演爲一月的戲帶來一波高潮。 吿白/裸露,溫吉興成功地結合了內涵與表演形式。他先以客語追溯祖父母結婚分開的家族背景,爾後,父母那一代如何因應工業化而遷徙,整個故事也由「產業道路」一詞後,終於不得不放棄不熟稔的客語,改以國語敍述。 誠摯的言語與和緩的肢體動作,卸除了觀戲者難以放鬆的驚異目光。整個表演以符合演員特質的步調自然呈現,其裸露與自白可謂同質性的象徵手法;然而敍述故事的同時,溫吉興仍能加入一兩句自嘲的話,使觀衆在陷入表演情景之餘,得以跳出。 我們在媒體大肆討論裸露表演的官方禁忌之時,很高興,在台北的天空下,一條暗巷底的「甜蜜蜜」咖啡屋,找到了一個眞正屬於自由創作的表演場地。在這裡,沒有人會進行思想檢査,表演者和觀衆都以極大的期待和誠意來支持表演。 當然,《零》可說是這檔戲碼裡成功演出之一。我們盼望,小劇場能在這種外外表演中心的場地裏,引爆更多更熱力四射的種子。 文字|賴慧勳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研究生
-
戲劇
「事件」 記甜蜜蜜之《前戲》
據說今晚的節目叫《前戲》。DM上說前戲是「壓在高潮軸上的一段文明活動,功能在於撩撥性慾」。我看到三名熱舞女子,DM上說那是「女人她們自己」。我的回憶沒有辦法自接下來現場觀衆的演出脫逃。觀衆的確被撩撥,對象可能是熱舞女子或他們自己。 事情可能從那個最出色的舞者開始,她公布了自己的魅力指數,讓一位觀衆興起亮亮自己指數的衝動,他撩人地脫去一件件上衣,這只是序場。 那名舞者展現她的肢體,我們相當凝神注視那吻合節奏、安放肢體到適當位置的準確動作。表演者極度自覺地引起一種挑逗的氣氛而有時又像儀式般令人心生敬畏,你能那麼棒嗎?有的觀衆受到這訊號的挑釁也到中間來舞動,利用她們換裝的空白舞台,這時有點像Madonna、Micheal Jackson的模仿秀。另外出現一批「熱情觀衆」,他們演出包括雜交及性虐待等劇目而當然是一種同性對同性(假想異性)的模擬性交,博得不同的鼓噪聲。 這批觀衆的即興演出使今晚的節目達到了最高潮──「前戲」引出了「正戲」。他們迫使觀衆觀賞他們的演出從而達到了發洩和示威的目的(當然前戲的功用完全發揮了)。並且由於過度喧鬧,還引來便衣警察的巡查探視,這一下又被處於亢奮狀態的觀衆演員編入表演中:有人手執身分證向假想敵走去,有人喊警察來了警察打人。他們由甜蜜蜜這一幕跳接到集會遊行被強制驅離那一幕,呈現了驚人的聯想力及過度的反壓制心態。 這使演出主體由演員轉換到觀衆上,我們在許多小劇場經驗中體會過。有趣的是,如果沒有這種特質,許多次演出內容是什麼,我們很容易就淡忘掉了。缺乏固定的文本是小劇場的優點亦是缺點。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呢? 我離開這小小的劇場。在一個住宅區的深夜,發生了這椿事件。 文字|尹唯緯 劇場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