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宜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戲曲演員、導演
兆欣 包容自己的有限,探求可能的無限
兆欣說名留青史的藝術家,似乎都有一張抽菸的照片,於是他問:「能幫我拍一張嗎?」說想看看自己拿著菸的時候是什麼樣子。於是,見他自盒裡敲出一根菸,又一面難為情地笑著:「演員好像都被期待不能抽菸的,特別是戲曲演員,因為傷喉嚨。但我也是有原則的,穿戲服的時後絕對不拿菸。」他很早就認識菸為何物,因年幼父母逝世得早,母親過去時常吸菸,因此他都是以菸代香,祭拜他們。 學唱旦角已大半生的兆欣,其實亦將部分的「旦」穿進身體裡,向外望出去的眼神偶爾銳利偶爾媚,菸霧的淡光正掐在他兩指之間。 不按牌理出牌,走一條非常軌之路 許多事情從結果回頭推敲,一切都會變得很清晰。 若照時間順序來看,兆欣的學生時期過得中規中矩,與尋常的學生別無二致,恰好在高中那年的校園講座上認識了京劇,從此一頭栽入。雖然如此,與就讀傳統劇校的演員比起來,他的起步仍晚了;大學讀的又是傳播,像是把自己裁成兩半,一半是時髦的大學生,一半又往戲曲的浩瀚中潛入。 不過,若將這段歷程倒置回來,軌跡便顯得斑斑可考不按牌理出牌,才是兆欣的本事。 「小時候我愛畫畫,畫到忘記吃飯,半夜爬起來繼續畫。但我也沒上過素描課,對於整體形象抓不住,像是小時候畫個溜滑梯,就只能是平面的滑梯,好像看東西無法用透視法的方式捕捉。」兆欣說。此事單一看來彷彿是個缺陷,但若與其他散落在生命中的落點連起來看,就成了一種風格,像是他說:「我後來在台北新劇團做的第一齣戲,台上10幾個演員,我讓他們做山膀、雲手等,都是些傳統戲練基本功的動作,很多人當時可能覺得這是在幹嘛?可是即便是簡單的動作,改變速率、力氣,重新排列組合以後,還是能找到新的意義啊。」 年幼時靜不下來,戲曲好像帶給他一條沉潛靜默的可能性;而自高中才被打開戲曲雙眼的他,又替那應該靜默的路途,開闢了喧嘩的實驗性,他形容那段時期的自己「很年輕啊,做什麼都有種自以為是的心情、衝鋒陷陣,以為我帶動京劇演員的主動性。」 如今這行走了20餘年,或許兆欣已明白自己能力有限,卻不可否認他的確主動帶著自己,帶著這個不願服輸的身體,走了很長一段路。 出走與回返,都是他自己的選擇。「2018年時,我一度對身處的環境感到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製作及策展思維與實踐
策展人藍貝芝、音樂策展人林芳宜與身在機構內的演出企劃部門主管林亭均與會,就策展的定義、不同領域的策展差異與經驗、獨立策展人與機構合作的磨合,與機構內對策展的關注重點等,進行經驗分享與思考。
-
結合戲曲唱腔、音樂演奏、當代劇場 《夢廻春閨》演繹經典閨怨
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的跨藝術音樂表演《夢廻春閨》,將於8月18至20日於中山堂光復廳登場。由捌號會所醞釀三年,以《夢廻春閨》從現代視角重新詮釋閨怨故事,映照古往今來未曾停止的戰爭,將詩經與傳統戲曲交織結合現場音樂演奏,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視聽享受。2022年於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首演時,獲得如潮好評,被該音樂節藝術總監譽為「邀請過最好的台灣節目」。今年回歸台灣演出,呈現結合傳統戲曲唱腔、現代音樂演奏、當代劇場空間運用的三合一新樂╱劇種,創造令人難忘的表演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陳品秀☓傅裕惠
別話當年了,我們就是「當年」
即將在今年滿30歲的《PAR表演藝術》(編按)雜誌,歷經兩廳院不同時期的行政變遷,在雜誌社納入行政法人體制前,雜誌社員工甚至被掛名在印刷廠下,而非兩廳院的正式員工。歷年來的編輯除了分屬不同專業領域,也多充滿個性,藉著手上的筆與雜誌這個載體,分享自身對整個表演藝術產業的觀察與批判,不僅是台灣最具指標性的表演藝術刊物,也對30年來身處期間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帶來深遠悠長的影響。 也因為是台灣第一本,頭10年的編輯思考完全不受兩廳院的限制,宛如獨立雜誌般,大肆運用編輯的觀察與獨特的視角,書寫他們眼中的當代表演藝術現狀與報導,必要時更不吝給出犀利的評論,成為那個年代獨樹一格、也是唯一以表演藝術為主題的雜誌。 本期我們特別邀請5位歷任編輯,包括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陳品秀與傅裕惠齊聚一堂,回顧當年的珍貴記憶。如今5人都已成為各自專業領域中,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當年青春的衝撞與困難,如今聊起來都帶點甜,笑鬧間,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這些年的旅途風景。
-
融合京劇與現代劇場 《夢廻春閨》赴韓國全州世界首演
《夢廻春閨》是捌號會所2022年創新製作,以音樂為本,傳統戲曲為軸,再運用現代劇場的導演思維,嘗試建構一個新的表演類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1:驛站
成為巫,知識與體感的再製造
本次對談有兩個現場,採雙城連線進行:林芳宜、游崴與周伶芝在台北;林怡華在台東。為了勾連這個線上╱線下的場景,攝影師在台北現場問拿起筆的林芳宜:「關於對談主題,妳內心的圖像是什麼?」她不假思索回答「問號」「一團毛球」。螢幕那頭的林怡華配合度極高地,一手畫下林芳宜的圖示,一手拿著游崴隔空錯位傳遞的手機。周伶芝則遙控、組織起這台北、台東兩個「虛實整合」現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捌號會所藝術總監
林芳宜 為價值奮戰的俠女人生
她是作曲家/創作者、是策展人、是樂評人、也曾當過十年的公務員林芳宜的多元角色,表面看來與音樂息息相關,但真正建構起她的,是林芳宜面對「人」時觸發的情感與責任,如她生命轉折的選擇,如她留著朋友送的每一樣禮物。就像她手中拿著鐵釘的斷耳小兔就算受了點傷、遭遇磨難,依舊要自己所堅持的價值奮戰。
-
音樂 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窺見當代奧妙
以音樂為主體 以場館為基地
為推動當代音樂的前進輪軸,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首度加入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行列的今年,推出醞釀已久的「當代音樂平台」,除了開設工作坊培養人才,也建構國際連結以深遠發展,並推出三檔精采演出,跨界多元的音樂展演,探索表演藝術無窮的可能性。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春季演出
兩場告白 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迎接這個春天,朱宗慶打擊樂團推出兩場演出企畫,一是邀請中生代華人作曲家創作全新作品的「遇見五位作曲家的真實告白」,一是集結多首貼近朱團本色的打擊樂曲的「綻放美好關係的非典型告白」,新穎的樂思與表演形式,將讓朱宗慶打擊樂團透過「告白」,深深「打」動你的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旅行碰上創作 兩個女孩如是說
一個與陌生人一道搭火車的故事,成了旅居德國自由藝術創作者鄒永珊的小說題材,寫成了《鐵道共乘旅遊手冊》。但這趟旅程並未在文字書寫完成後停靠終點站,而將由作曲家林芳宜接續,以充滿聲音的文字為藍本重新創作,在「新點子樂展」中演出。 想邀他們一起聊天,但一個在柏林、一個在台北,面對面的機會等於零。所幸即時交談的工具,可以讓我們在白天與黑夜,短短幾個鐘頭的交錯時間,用飛快的打字速度代替言語。雖然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但突然覺得在電腦前,大夥兒都顯得自在。不必注意穿著打扮、可以使用表情符號、遇到問題可以在對方打完字前找資料,「已讀」、「打字中」的訊息,讓我們知道對方在思考、在回答、在等待 談到旅行,不管是什麼年紀,總會回到小女孩般的愉悅,所以我們的問答也爭先恐後地交錯其中。聊著竟發現,兩人就算不寫作也要塗鴉,就算冒險也要旅行!一個將從文字寫出音符,一個預計從聲音創作文字,兩個愛做夢的女孩在地球的兩端同時上線,在聊天室裡集合。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傾聽台灣的「新」聲
對於那些想在音樂中尋求平靜與心靈寄託的人,現代音樂令他們頭痛不已,但愈想要依循古典音樂模式理解,得到的卻是愈混淆的答案。太多人對於現代音樂充滿著好奇,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然而身為現代人,不該不接觸現代音樂。在兩廳院新點子系列推出多年後,今年首度聚焦音樂,推出「新點子樂展」,引領觀眾聆聽屬於台灣的新聲音。 在音樂會演出之前,讓擊樂演奏家暨十方樂集團長徐伯年,以及作曲家暨此次樂展策展人林芳宜,為讀者打開現代音樂之門,共同分享現代音樂的現況、困境及未來。
-
音樂
堅持原味的維也納之聲
維也納愛樂的管樂器保留了古典樂派時期的演奏方法和音色,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原有的樂器,忠實地再現古典樂派裡自然柔和、穩定清澈,卻又可以表達細緻變化的圓潤音色。由多位維也納愛樂管樂好手組成的「維也納愛樂管樂獨奏家」,將帶來莫札特、海頓與胡麥爾的管樂八重奏,並與NSO共同演奏莫札特小夜曲、協奏曲以及交響樂,展現純淨的「維也納之音」。
-
音樂 這首曲子所有音樂家都怕
鋼琴家陳必先挑戰巴赫《賦格的藝術》
鋼琴家陳必先近年用心於巴赫與現代音樂作品,三月的兩場音樂會剛好展現她這兩方面的努力成果:一場她將演出超高難度的巴赫《賦格的藝術》,這首曲子聽說沒幾個音樂家敢彈;另一場則首度在國內演出華人現代音樂家作品,將為作曲家盧炎與李子聲的新作進行世界首演。
-
專輯(一)
雲門三十
人們習慣用「而立之年」, 去定位、期許一個出生了三十年的人。 一個舞團呢? 她的三十年, 不只是一個人, 而是好多好多人的很多年, 所加總起來的生命。 這一段路走來 且讓王墨林、林芳宜的文字 帶我們回憶起那些時代的氣味 或是依舊迴盪的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