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安原良、施如芳、林芳宜、傅裕惠、陳品秀。(蔡詩凡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30th Anniversary #關於《PAR》 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陳品秀☓傅裕惠

別話當年了,我們就是「當年」

即將在今年滿30歲的《PAR表演藝術》(編按)雜誌,歷經兩廳院不同時期的行政變遷,在雜誌社納入行政法人體制前,雜誌社員工甚至被掛名在印刷廠下,而非兩廳院的正式員工。歷年來的編輯除了分屬不同專業領域,也多充滿個性,藉著手上的筆與雜誌這個載體,分享自身對整個表演藝術產業的觀察與批判,不僅是台灣最具指標性的表演藝術刊物,也對30年來身處期間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帶來深遠悠長的影響。

也因為是台灣第一本,頭10年的編輯思考完全不受兩廳院的限制,宛如獨立雜誌般,大肆運用編輯的觀察與獨特的視角,書寫他們眼中的當代表演藝術現狀與報導,必要時更不吝給出犀利的評論,成為那個年代獨樹一格、也是唯一以表演藝術為主題的雜誌。

本期我們特別邀請5位歷任編輯,包括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陳品秀與傅裕惠齊聚一堂,回顧當年的珍貴記憶。如今5人都已成為各自專業領域中,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當年青春的衝撞與困難,如今聊起來都帶點甜,笑鬧間,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這些年的旅途風景。

即將在今年滿30歲的《PAR表演藝術》(編按)雜誌,歷經兩廳院不同時期的行政變遷,在雜誌社納入行政法人體制前,雜誌社員工甚至被掛名在印刷廠下,而非兩廳院的正式員工。歷年來的編輯除了分屬不同專業領域,也多充滿個性,藉著手上的筆與雜誌這個載體,分享自身對整個表演藝術產業的觀察與批判,不僅是台灣最具指標性的表演藝術刊物,也對30年來身處期間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帶來深遠悠長的影響。

也因為是台灣第一本,頭10年的編輯思考完全不受兩廳院的限制,宛如獨立雜誌般,大肆運用編輯的觀察與獨特的視角,書寫他們眼中的當代表演藝術現狀與報導,必要時更不吝給出犀利的評論,成為那個年代獨樹一格、也是唯一以表演藝術為主題的雜誌。

本期我們特別邀請5位歷任編輯,包括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陳品秀與傅裕惠齊聚一堂,回顧當年的珍貴記憶。如今5人都已成為各自專業領域中,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當年青春的衝撞與困難,如今聊起來都帶點甜,笑鬧間,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這些年的旅途風景。

主持|莊珮瑤、江家華
整理|Stella Tsai
拍攝場地提供|沈氏藝術印刷

Q:請先分享自己的《PAR表演藝術》雜誌工作經歷,加入與離開的契機?

安原良(以下簡稱安):我大學念外文系,後來去紐約念戲劇,回來後,當時的編輯劉守曜請我寫一篇〈二十世紀的回顧與展望〉。

傅裕惠(以下簡稱傅):第一篇就寫這個,你很強耶!

:但我其實,一共也沒寫過幾篇……(笑),就是專題裡的某一篇,彼時還只是作者。那是1999年的事,後來就加入《表藝》成為戲曲編輯。

:抗議!為什麼我們都是從「新秀登場」這類題目開始寫起,你居然一寫就寫20世紀的回顧。

:原來我備受禮遇!

:我當初是學長兼戲劇編輯江世芳的邀稿,請我寫表演工作坊的新戲《新天使.隱藏人間》以及幾篇評論。入職後主要負責戲劇、生態,偶爾跨界戲曲和舞蹈的介紹報導。

陳品秀(以下簡稱陳):我是北藝大舞蹈系畢業,當時的環境很難有舞者的正職工作,我一邊在陶馥蘭老師的舞團當舞者、一邊兼差,還在Pub調酒。直到江世芳找我寫稿,還記得第一篇就寫英國拉邦過渡舞團,刊登在《工商時報》,後來也幫《表藝》寫。後來我到《表藝》打零工,也是從「即將上場」這類藝訊小單元寫起,1996年底才正式入職。

:品秀是舞蹈編輯的代表,待得最久。

:後來2003年正逢雲門30周年,想找會寫字、會整理資料的人接文獻室工作,聽起來像圖書館員,我當時剛好就想做這樣的工作,才離開《表藝》去了雲門,沒想到一待就是20年。

:她大概是台灣第一個做「文獻室主任」職務的人,是台灣舞蹈史的活字典。

施如芳(以下簡稱施):我的契機應該是安原良找我寫楊麗花演梁祝的劇評,我顯然有話想說,但不夠自信大方,安原良幫我改了個方向。

安:我印象中的如芳是最棒的戲曲寫手!

施:北藝大的傳統藝術研究所畢業後,我到唐美雲歌仔戲團工作,做完創團戲之後,很確定自己不適合劇團的環境,剛好懷孕就離開了。生完兩個小孩,《表藝》剛好在徵戲曲編輯,對我來說是個很踏實的開始。還記得第一次進雜誌社來開編輯會議時,我抱著老二在餵母奶。

林芳宜(以下簡稱林):我自己是從雜誌創刊就開始訂閱的忠實讀者,出國留學還訂航空版,也剛好是台灣小劇場起飛的前10年,我對台灣表演藝術的認識都來自《表藝》,記得就連日內瓦大學圖書館和維也納國家圖書館也都有收錄為館藏,是我在海外重要的養分。

即將回國前,接到《表藝》邀稿,報導當地的演出,寫稿後,發現這個工作可以結合對寫作的喜愛與音樂的專業訓練,同時透過書寫讓專業知識有另一種實踐的管道,所以一開始我就非常喜歡來自表藝的任務。

後來是雜誌社要做一個現代音樂的專題,原本的音樂編輯黃俊銘離職在即,問我願不願意接替他的工作,這是我的夢幻職業,當然一口答應,就這樣開始成為音樂類的企劃編輯。

雜誌開啟了批判思考

Q:如今回想起來,這份工作帶給你們往後職涯什麼樣的啟發?

:這是台灣第一本「專業的」表演藝術雜誌,也是當年唯一一本,規模跟完整度都很重要。在這個定位下,其實不太可能做流行或花邊消息報導,也不是這本雜誌該做的事情,而是要表達編輯對表演領域的態度。兩廳院蓋好之後,台灣多了很多機會,在90年代陸續邀請海外的重量級製作,對整個表演藝術產業帶來很大的影響。如何透過《表藝》好好介紹、用第一手資料接觸這些海外大師來台的交流與發展,才是這本雜誌需要做到的事情。

安:我雖然只待了短短2、3年,印象最深刻的也都是國際交流、跨域的作品。那個時期也剛開始關注「策展」,以及國際時事的連結。整體執行起來是很過癮的,很多專題雖然是我執行,但發想的多半是裕惠,她是我們企劃會議的點子王。

:在雜誌社的那兩段時間我都很單純,不太能真正理解圈內的問題,而是等到離開之後,隨著年歲增長,才更加看清這一切。我覺得表演藝術本身就是一個頗為理想化的圈子,所以我們當時也曾遇過外界認定《表藝》是圈內雜誌的批判。

:我進來時還很菜,離開台灣10年,對國內表演生態很陌生,也沒學過編輯實務,但我從同事身上學到很多,也才了解這是一個能讓我迅速且深度了解台灣表演藝術圈的工作。以前的我不愛看歌仔戲,讀了施如芳的文章後,才知道原來傳統戲曲裡頭有這麼多東西可以看,我自己就是同事文章的忠實讀者。對我來說這份工作不只是付出,還給了我豐厚穩定的養分,為往後職涯打下很棒的基礎。

:因為個性,也因為負責的是戲曲,同事的視野會望向國際,而我關注比較多國內生態,和交流步入穩健的中國大陸劇團。當年大家都充滿熱情,我也積極努力想跟上大家的腳步。記得做得心頭最熱最起勁的2003年,一期甚至有雙專題。

:回想起來,每次的編輯會議都超好玩,像是吸了10桶氧氣瓶,不但是知識領域的開發,與同事的對話和交流都給了我滿滿的養分與知識含量。也因為我們都是學有專精的人,有挖掘好作品、藝術家的熱情和眼光,會花很多心思注意這些沒人知道的新秀、並報導他們,那時我做過每月介紹一位30歲新銳音樂家的系列,現在回望,我們其實走得很前面。

莊珮瑤:那時候因為業界出現了接班焦慮,而我們也對「大師」一詞有點厭倦,一直在找「新世代」、「誰可以接班」,希望能給這些新生代藝術家一個露出的機會。現在回頭看,當年報導的新秀們,如今也都躋身一線藝術家之列,我們當年就已經看見他們的潛力了。

:當年就是這樣靠著特別企畫開啟廣泛的思考、了解如何站在創作者的另一面,重新檢視表演作品,我覺得編輯是介於讀者與創作者之間的重要媒介,思考兩邊需要什麼,這是我從《表藝》學習到的能力,終生受用。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安原良

專責領域:戲曲與戲劇

任職期間:1999.11-2002.8

紐約大學表演研究碩士,現為自由演員,清華大學兼任講師。2021年以電視電影《光的孩子》入圍金鐘獎迷你劇集男主角獎。

林芳宜

專責領域:音樂

任職期間:2003.3-2004.4/2006.10-2007.2

作曲家、表演藝術評論人暨策展人,曾於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等擔任公職。2013年創辦策展平台「捌號會所」,推動兩廳院製作「新點子樂展」、為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再壹波音樂節策展人、以及MATTTAU大地藝術季協同策展人。

陳品秀

專責領域:舞蹈

任職期間:1996.8-2002.3

畢業於舞蹈系,資深舞蹈編輯,舞評、舞蹈文章散見各大媒體。2002年加入雲門,曾任獎助計畫主任、雲門劇場節目經理,現任雲門基金會文獻室主任。

施如芳

專責領域:戲曲

任職期間:2002.1-2004.4

專職編劇,臺大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舞台作品20餘部,出版劇本書《快雪時晴》等,近作為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鯨之嶋》獲選為國表藝第3屆三館共製計畫。

傅裕惠

專責領域:生態與戲劇

任職期間:1997.4-1998.9/2001.3-2004.3

畢業於新聞系、劇場導演藝術研究所,現為臺大戲劇所博士候選人。1998年開始活躍於劇場圈,曾執導多部戲劇與歌仔戲作品,評論文章散見於各大媒體。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