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城市
-
戲劇
看見風格,看不見風格家
《看不見的城市》從文字的平面敘述轉化為在舞台上的場面敘述,卻讓我們在敘事中看到文脈鬆垮的詩意,使得一個虛構化了的歷史情境,顯得過於形而上化。通過八位編導差異極大的文脈建構,又讓戲劇漸漸走進了與文本愈來愈脫離的另一個虛構世界。
-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六月起跑 三部片不可不看
《圖雅的婚事》 寫實又荒謬的大漠人生
《圖雅的婚事》是以蒙古草原為背景、充滿戲劇性與荒謬性的改嫁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繼張藝謀的《紅高粱》之後,睽違二十年,在今年的柏林影展上,再度為中國電影拿下一座金熊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學×劇場 鏡裡鏡外的虛實對話
當文學碰上劇場 可以依存,可以互補,可以挑釁,可以背叛,可以辯證,也可以各自為政 當導演碰上作家 可以對峙、可以碰撞、可以修正、可以和解、可以交融,也可以各自表述 闔上書本,走上舞台 閱讀的結束,劇場的開始 文學語言如何轉化為劇場語言? 劇場形式又如何再現文學意象? 四位導演,一部小說 卡爾維諾的文學鉅著,四位的導演的城市考 讓你看見《看不見的城市》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看不見的城市》
喜歡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的讀者,一定不會錯過《看不見的城市》。事實上,閱讀這位文壇巨擘的作品,總是予人空前的愉悅。他的想像力無法揣度,哪怕是一個小說單篇,也總能往無限大的領域延伸,《看不見的城市》更屬其中翹楚。 故事以馬可波羅與忽必烈大帝的對話為引,開展幅幅精緻璀璨的城市詩篇、如歌的行板、如炫惑之珠鍊,每座城市在馬可波羅的描摩敘述中已活出各異的生命。《看不見的城市》說的是城市,而寓意的其實是人類文明的總體形象,讓我們感動的不只是馬可波羅的奇異經歷,更在其城市走訪的過程中,一貫的仔細用心與人文關懷。 無庸置疑的,除了本書絕佳的閱讀經驗而使我興起觀此劇之心外,更因本劇排場之浩大(四位創意勃發的劇場導演與四位優異的文壇精銳),兩廳院的製作初衷與用心已是不言可喻。我期待在本劇中,看見以戲劇詮釋的城市與卡爾維諾的文學想像,在這世紀的藝術盛宴中,上演一場流焰四射的對決。 文字|楊曉憶 30歲,天秤座,曾任出版社企劃、記者,現為公共電視企畫師。無論是舞台劇、現代舞等皆極有興趣,看表演的頻率約一個月兩次。煮字為藥的城市游離分子,創作書寫為至死方休的生命實踐。藝術戲劇是生活必須的營養補給,慰藉瑣碎日常對創作力的磨蝕敗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與作家/文學劇場漫遊者.答客問
鴻鴻:優異的劇場文本往往很不劇場
一座在小說裡的「看不見的城市」,如何在劇場中呈現?參與這場建城工程的四位導演,建城過程中腦袋裡轉的是怎樣的工程藍圖?我們的好奇轉成六個問題,四個導演用文字丟回答案。 面對原始造城者卡爾維諾,參與這場建城工程的四位作家如何參與這場劇場對話?我們讓他們用最擅長的工具文字來回答。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離開或重返,看見或看不見?
描繪《看不見的城市》版圖的四種路徑
如果「劇場」就是這座看不見的城市,而文學之於劇場,文本的答案從來不是真正的答案,黎煥雄、鴻鴻、魏瑛娟、陳立華這四位青壯派導演,究竟想言說、完成、回應些什麼?「劇場」之於觀眾的距離,可以多近,又可以多遠?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劇場導演與作家聯手探勘
四個中生代導演的冒險之旅—《看不見的城市》
黎煥雄、鴻鴻、魏瑛娟、陳立華,四位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與郝譽翔、成英姝、師瓊瑜、蔡逸君四位作家,將聯手以卡爾維諾為名,在真實與虛構,消逝與重現中不斷穿梭,展開一趟反映世界觀、隱喻現世時局、反射自我心境,以及呈現劇場美學的冒險之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舞風 黎海寧
黎海寧的頹廢美學
以細膩情感與劇場風格見長的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睽違台北三年後,帶領香港城市當代舞團帶來從作家卡夫卡發想衍伸的舞作《K的喜劇》。
-
戲劇
創意服裝?加長版意識型態廣告?
魏瑛娟長期躲在小劇場的童話世界裡,《KiKi漫遊世界》的突破劇場格局,是一大喜訊,但相對地她也將面臨更大、更複雜的劇場挑戰。
-
台前幕後
在不明所在的城市,與雲門同行
巴士,載了一車舞者,是「雲門」下鄕去作巡迴表演。 一個女人提一隻皮箱。她要去哪裡《看不見的城市》 一個外星人勉強趕進巴士,居然混到後台和觀衆席,還和白襯衫講話。 男人一個接一個消失了,被恐怖震驚的女人《悲歌交響曲》 現在節目就要開始了──每一次,同樣的,地面現出一個火紅的窟窿。
-
舞蹈
一樣的雲門,不一樣的舞蹈書寫
在同一個晚上觀賞《看不見的城市》與林懷民的《悲歌交響曲》是個有趣又奇特的對比。前者要求觀衆的思考與編舞者多重書寫的表演元素相互激盪,創造多元的詮釋空間;後者則預設了飽脹的情緒,一股腦兒地捧出來,留給觀者極其有限的想像、思考與辯證的可能。
-
專欄 Columns
害怕「看見」的觀衆
舞台上說的愈多,被敎導的愈淸楚──一點一點地,我將失去作為台下觀衆最寶貴的那一片無遠弗屆的想像空間。
-
即將上場
雲門舞集1995春季公演
雲門舞集本年度春季公演將演出香港編舞家黎海寧舞作《看不見的城市》,以及林懷民新作《悲歌交響曲》。 《看》取材自義大利作曲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同名作品,是黎海寧以文字及動作交織而成的長篇舞作。《悲》的編作靈感受到波蘭作曲家亨利.哥瑞斯基的同名樂曲(又名《第三號交響曲》)所啓發。哥瑞斯基是爲了輓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喪生的人們,充滿了樸素、祥和、高雅的弦樂與女聲,呈現哀而不傷的悲憫情懷。林懷民則以舞蹈呈現「一齣超乎地域和時代的安魂曲」。
-
焦點
看不見的城市 文學、舞蹈、建築座談
義大利重要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七〇年代以《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壇崇高的地位。卡爾維諾以「城市」為主題,近似寓言的手法,文字充滿詩意與象徵。編舞家黎海寧,從卡爾維諾書中所描述的虛構城市景象,引發她編舞的靈感,在一九九二年以文字朗讀、手語和舞蹈動作編作了同名長篇舞作《看不見的城市》。本刊在《看不見的城市》在台由雲門舞集首演的前夕,特別邀請編舞家黎海寧與熟悉《看不見的城市》的文學評論者平路及建築設計師龔書章舉行一場輕鬆的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