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永續

相關文章 6 篇
  • 北藝中心開館以來進場人次達110萬,圖為年終馬戲活動。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持續優化 邁向藝術永續場館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自去(2022)年3月試營運、7月正式開幕,除替COVID-19防疫策略走向共存的台灣帶來上百場演出,牽動大劇院時代之後的生產過量思考,同時也因奇觀建築裡不夠妥善的設計,引爆大量「黑特」,如大劇院座椅間距過窄、無障礙空間引導不明、場館標識不清、甫開幕就已破爛海綿外露的環保材質椅墊等,成為北藝中心最需修正、調整與強化的首要之舉。

    文字|吳岸樺
    2023/01/06
  • 特別企畫 Feature 號外!

    二○二二表演藝術年度回顧

    2022年,台灣雖面臨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但全球也逐步擺脫病毒的陰影;與此同時,烏俄戰爭持續延燒,衝擊全球供應鏈,也對台灣民生造成劇烈衝擊。此外,氣候暖化問題日益嚴重,「永續」成表演藝術圈的新關鍵字,從此延伸出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希望表演藝術圈能有什麼樣的未來? 本期特刊,總結以下10大表演藝術重要現象,藉由事件回顧,盤點後續影響與意義。 現象01:國表藝三場館藝術總監首度全員留任 現象02:共融、永續,表演藝術圈新價值 現象0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能否跨出文化台北的下一步? 現象04:大劇院時代正式到來,致使創作生產過量? 現象05:台新藝術獎邁入20年,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表演藝術專業獎項? 現象06:3億元特殊補助專案「藝術未來行動」,真能引領更美好的未來? 現象07:音樂劇爆量,市場準備好了嗎? 現象08:「階段性呈現」爆量,是觸及觀眾、劇場永續解方? 現象09:COVID-19延燒下的市場挑戰 現象10:全球通膨下的製作成本與票價提高,藝Fun券「常態化」有解?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右一)受邀於亞維儂藝術節永續劇場聯盟STAGES記者會中分享場館永續經營理念。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全球14機構成立「STAGES永續劇場聯盟」,國家兩廳院成亞洲唯一聯盟劇院

    疫情、永續,是2022年藝術界的熱門議題,無論是在創作題材或是組織的經營管理上,均備受矚目。在台灣,有台灣視覺藝術聯盟、表演藝術聯盟、畫廊協會、文化法學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在10月甫成立的「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國際上,則有7月15日由瑞士洛桑維蒂劇院(Thtre Vidy-Lausanne)和比利時列日劇院(Thtre de Lige)發起的「STAGES永續劇場聯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在「亞維儂藝術節」宣告成立,14個聯盟成員含括劇院、劇場協會和大學,其中,國家兩廳院是唯一受邀結盟的亞洲劇院。 這不僅是對兩廳院近年推動「劇場共融」的肯定,也揭示「永續」不再是概念,將會落實在劇場營運、節目製作等具體實踐之中。 兩廳院為國際劇場組織的一員 加入「STAGES永續劇場聯盟」的劇院來自比利時、法國、瑞典、克羅埃西亞、立陶宛、義大利、匈牙利、葡萄牙、斯洛維尼亞等國家,以及「歐洲劇場協會」(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和拉脫維亞里加工業大學(Riga Technical University)等機構,希冀匯集國際表演藝術界的力量與經驗交流,共同面對生存環境的危機,之後每年舉辦國際年會,兩廳院已確定是2025年的年會主辦方。 兩廳院2017年成立「國際發展組」,與國際藝術節、場館機構交流更加密切頻繁,疫情期間亦然,對於疫情帶來前所未有的產業衝擊交流應變措施之外,面對極端氣候造成的影響也有所討論。因此,當比利時列日劇院向歐盟提出「劇場永續轉型計畫」時,也邀請兩廳院一同加入。 兩廳院近年積極推動「劇場共融」,今年更以「永續場館・共融年會」宣告從「人人共融」推向與環境共生共存的「永續共融」。因此,即使台灣不是歐盟國,加入計畫也不會獲得歐盟補助,兩廳院仍選擇加入,對此,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表示:「兩廳院是世界劇場的一分子,希望我們的參與,能讓亞洲經驗藉由這個平台傳遞出去。」 施馨媛解釋,「劇場永續轉型計畫」是4年期計畫(2022-2

    文字|吳垠慧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2022怎麼了?」 歲末年終,因總編家齊的一個問句,編輯室按2011年以來的慣例,回顧我們共同經歷的一年,盤點該年度10件動搖了表演藝術風景的重要事件。 歷經上半年本土疫情升溫,加以烏俄戰爭引爆的全球通膨危機,COVID-19、遠方戰事的深遠影響如暗影隨形;但同時我們也迎來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藝術未來行動專案、階段性呈現、音樂劇演出爆量等現象,讓年底的編輯室哀號四起「這檔我撞期!」「週末要連看4場演出!」「為什麼我不在外面曬太陽!」,同事們各自比對行程只能深呼吸,求在夾縫中喘口氣。 根據勞動部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在2021年的年總工時為2000.4小時,在調查報告中的40個國家中位居第4,僅低於新加坡、墨西哥、哥斯大黎加等3個國家;高於鄰近的南韓(1915小時)、日本(1607小時)。那麼,在2022年因各種因素加成,各類演出在下半年百花齊放的表演藝術領域,工作者們雖不需打卡上下班,是否也面臨工作過量的問題? 想起數月前和編舞家古名伸訪談時,問她是否能給創作者什麼建議,她先是自謙所言僅是自己看世界的一種方式,但話鋒一緩,「有!我有建議!」她興奮地雙眼放光:「開創性的建議!」她給的答案在現今強調速度的加法時代很逆風:「做少一點。」(關於古老師睿智的建議詳見本刊349期專訪) 面對充滿挑戰、演出爆量,創作者與觀眾都疲於奔命的2022年,「做少一點」是一個理想的選項,但我們的藝術生態系統有足夠健全的網絡,能讓創作者們「做少一點,做好一點」嗎? 我們從年度現象觀察出發,邀請以多產知名的導演王嘉明,以及睽違3年終於推出劇場創作的李銘宸作為對照,並與製作人、經理人高翊愷進行對談,從他們的創作、生存之道,細觀與瞻望當前台灣創作生態的困境與可能,從而反思「創作是什麼?」的基本問題;也感謝3位 2022 PAR People of the Year周善祥、蕭東意、蘇威嘉在不同創作光譜上,堅持自己步調,以速度相異但皆強而有力的實踐,讓我們得到啟發與力量。 要延展創作的生命力,按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我們該思考「永續」的問題不只為了氣候、土地、環境、生態,也為了在這個領域做工的人。「重演」是作品續命的方法之一,而重

    文字|張慧慧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在各個環節中「永續」流動

    2020年疫情期間,韓國藝術管理連線(KAMS connection)委任崔石奎(Kyu Choi)和Jin Yim進行一項研究,探討表演藝術領域如何面對疫情的挑戰。兩人訪問了多國場館總監、藝術節總監、藝術家,統整歸納出4大面向:「求新求變」、「數位與線上平台」、「永續流動」與「去中心化的超本土性」。 疫情之下啟動的永續挑戰 研究計畫的受訪者在訪談中分享了各國經歷的疫情衝擊及應付疫情的方法。各自面對的挑戰與因應之道雖有不同,但這些差異卻讓我們看見大家是如何堅持到底,沒有放棄。也在這段期間,表演藝術出現數位 化趨勢,如線上直播、元宇宙、結合數位與實體的zoom劇場等;同時,疫情更提醒著人們關於氣候變遷、全球環境議題的迫切性。如此一來,身為藝術家、製作人的自己也必須改變作為,為「流動」概念納入「永續」思維。回頭關注自己的社區鄰里,突顯在地藝術家、在地社群與在地脈絡,是疫情期間的另一明顯現象。不過他也思考:這究竟是改變的契機,還是暫時狀態?這些在地脈絡如何轉化為國際脈絡所用,跳脫自我局限,產生另一種國際連結?以韓國為例,首爾之外的地區,又如何能去中心化地以文化串聯?這些都是從業人員提出的問題。 在2020年研究計畫的基礎上,兩人與韓國藝術管理連線、首爾表演藝術市集、首爾表演藝術節(Seou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SPAF)開啟了「NEXT mobility」為期3 年(今年又與澳洲合作而延長至2025年)的計畫。第一年,他們選了11名策展人、製作人與藝術家作為研究員,每月固定對話討論,也曾舉辦過好幾場的線上座談與分享會。面對疫情後不斷變動的世界,希望不要只是拼湊零碎的過往經驗作為參考,而能建立新的模式基準。今年,他們則又進一步選出3 個過程導向或實務為主的研究計畫,並在今年度與澳洲表演藝術市場合作為期3年(2023-2025)的韓澳藝術家共製與研究計畫。

    文字|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26
  • 卡塔芮娜.庫荷(左)與伊莎.蔻勒(右)。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創造指向未來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

    兩年一度的德國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Internationale Tanzmesse NRW)是國際上最大的當代舞蹈交流展會,上千位舞蹈界的專業人士於夏末秋初之際在杜塞道夫與周邊城市聚首,密集觀看世界各地新作,並在展示會場進行交流以及製作業務上的串聯,台灣過去10年來亦屆屆參與。在睽違兩年後,今年(2022/8/31~9/3)首度在疫情後恢復實體活動。 本屆博覽會也是新任聯合總監卡塔芮娜.庫荷(Katharina Kucher)與伊莎.蔻勒(Isa Khler)負責策畫的第一年,兩人與評審團從來自55國、超過800件申請提案中選出了30個作品在為期4天的展會中全版呈現,包括高比例在公共空間進行的演出,以及跨越年齡分野的作品,並開啟主題研討論壇。策畫者在疫情後提出了什麼樣的思考、觀察和策略,這些規劃如何影響展會內容,又折射出怎麼樣的策畫態度與舞蹈環境,是這次訪問的主軸。 面對未來挑戰的新模式 舞蹈博覽會不只關注作品 以專業人士為主的舞蹈博覽會,過去帶著市場導向的規劃,從業人士聚集的流程主要服務選節目、買製作的任務。近年來,包括舞蹈博覽會在內的許多當代展會都漸漸轉向促進交流與知識分享的平台,希望突破產品交易的想像。這也是兩位聯合總監的核心價值,以及她們的策畫提案自公開徵選中獲選的原因。兩人著重於藉展會的「會議性格」,讓創作者的理念能被看見,並建立更多層面的交流,以讓國際舞蹈社群能共同研討當代舞蹈在流通、製作與展演上所面對的新挑戰、彼此差異的脈絡,以及過往視之理所當然的種種結構性排除,包括在交流區域偏重、身體類型,或是性別身分等層面。 這些挑戰和數位化與永續的議題連動,永續不僅涉及環境資源,也關於建立更永續的交流和夥伴關係所需要的思維和認識,「這些是當代舞蹈創作者正在思考的主題,因此也是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所關注的。」主辦單位北萊茵-西發利亞舞蹈中心(Landesbro NRW)在介紹新任總監的新聞稿中提到。(註1) 本屆的舞蹈博覽會分為3個部分,交流互動的「集市」(Agora)、新設立的每日論壇「對談連結」(Talk Connect),以及晚上的演出節目。庫

    文字|陳佾均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4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