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總監鄭嘉音分享永續製作的經驗與心得。(周嘉慧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永續,就是一種選擇,然後改變了世界(下)

「2025 國家兩廳院永續國際年會×STAGES永續劇場聯盟論壇」側記

在體驗兩廳院真摯的易讀服務與手語導覽後,下半場會議邀請長期陪伴國家兩廳院共融永續計畫的藝術顧問施馨媛擔任主持,由甫結束兩年駐館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總監鄭嘉音開場。

為未來劇場指路

一向對商業感到手足無措的鄭嘉音,終於在永續裡找到與企業對話的橋梁。兩年駐館期間的永續製作嘗試,加上深入田調眾多台灣劇團現況,無獨有偶劇團將經驗彙整成為給所有劇場從業者的《綠色工坊指南》,已於2025年1月問世。手冊透過簡單的提問與選項,引導讀者重新思考藝術生產流程,翻轉既有觀念。鄭嘉音簡報裡充滿細節的各種實務分享,像是一幀幀照片記錄著劇團執行永續過程裡的成就與快樂。像是在製作後回收材料的收納上,先將二手物件放在最容易取得的外層,從工作使用習慣著眼;或是因碳排比不上大型企業,因此由人權方面相手,提高團員福利、會議以多語進行等,又或者在劇場週進出時思考如何以節約空間的方式打包大小道具,減少貨車趟數等,團隊也參考聯合國全球盟約組織「SDG Compass」,寫出溫柔珍惜偶生的「戲偶價值鏈」,期待每一個偶都能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避免一次性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結局。

瑞士洛桑維蒂劇院藝術及國際計畫總監卡洛琳.巴諾德與財務行政總監蘇菲.瑪索線上分享劇院的永續經驗。(周嘉慧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自製型場館瑞士洛桑維蒂劇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由藝術及國際計畫總監卡洛琳.巴諾德(Caroline Barneaud)與財務行政總監蘇菲.瑪索 (Sophie Mercier)代表分享。作為STAGES發起會員之一,洛桑維蒂劇院透過場館內組織的綠色小組,依據「甜甜圈協定」為永續制定多層次的各式計畫,令人目不暇給。除了大量舉辦研討會、工作坊、講座、讓大眾同樂的節慶活動之外,劇院積極與社區開展連結,將相關的戲劇演出帶到不同年齡層的校園中,也與洛桑大學在5年的合作關係裡,密集邀請科學家、學者、藝術家與觀眾等跨界人士進行深度討論。而在其眾多計畫當中,最知名的案例即是與里米尼記錄劇團共創的自然劇場《共享的地景》(Share Landscape,2023-24),在評估如何把自然帶入劇院同時,也同步讓劇場在自然環境裡發生,巴諾德和導演斯蒂芬.凱吉(Stefan Kaegi)邀請了6國藝術家,創作出7檔不同節目,在8個國家分別演出,帶領觀眾走出劇院深入自然,感受人與大地連結的可能。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兩廳院節目部資深製作人穆芹分享《這不是個大使館》的製作經驗。(周嘉慧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洛桑維蒂劇院也是國家兩廳院國際共製好夥伴,2024年社群熱門話題製作《這不是個大使館》即是兩館合作佳話。兩廳院節目部資深製作人穆芹分享,在疫情期間緩慢發展的《這不是個大使館》,聚焦台灣面對的獨特國際處境,但因為討論國家內部的世代觀點落差、價值認同複雜多音的實情,讓製作獲得國際廣泛回響。而此齣製作每一次演出都會依據巡演地點微調劇本,縮短與觀眾的距離。在這次的館際合作中,工作文化與習慣的不同,雙方在磨合的過程裡獲益良多,擁有戰友情感,也成為國家兩廳院在國際共製模式上的一大突破。QA時,亞洲唯一巡演點的韓國首爾藝術節總監崔石奎(Kyu Choi)受邀分享,表示邀演該製作的確接收到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但因為作品本身夠優質,因此藝術節團隊用多種面向極力爭取與說服,最終讓兩場演出完售,作品也不負眾望造成討論風潮。

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深入淺出分享場館對台灣高齡化社會現象的行動。(周嘉慧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面向社會,藝術很有用

第2場論壇邀請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余秀芷引路,將視線從場館抬頭望向社會,討論藝術如何在永續議題上回應社會現狀。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深入淺出分享場館對台灣高齡化社會現象的行動,包含參考英國醫療體所開發的「表演藝術社會處方箋先驅計畫」,與開啟世代對話的「青銀有約」等專案。雖然前者比起藝術治療,更接近於社區支持方案,但無論是前期徵選時請報名者填寫的量表、或是活動前後專案小組的知識訓練與閉門會議,又或是邀請全體學員即時回饋課堂感受的LINE群組,整個計畫有機感十足,在專業顧問的陪伴下,成為中高齡者面對社會身分異動時,重新找回自我價值的重要園地。國家兩廳院也對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妥切安排合適演出,像是學齡前兒童製作繪本說故事,或由藝術家進入校園與學生深度共事等等,期待在藝術高度的追求外,仍顧及藝術積極入世面向。

新加坡製作人楊琳分享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如何透過節目規劃推展永續理念。(周嘉慧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被當地人暱稱「榴槤」的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由資深製作人楊琳(Lynn Yang)分享,在23年來一檔接著一檔的節慶活動,與持續的海內外節目演出外,自2003年開始,藝術中心劃定每年的7月到9月辦理「The Studios」計畫,孵化較為實驗性的劇場作品。2023至25年的主題定為「土地」,希望挖掘新加坡在殖民開發以前,土地上曾經、並持續承載的文化記憶。活動曾邀請到不同的新加坡原住民代表與學者、創作者和觀眾面對面進行交流對話,場面動人真摯,「The Studios」也在主題節目外,搭配走讀、體驗、工作坊等周邊活動,喚醒這個才剛滿60歲的國家,重新觀看近在眼前卻輕易被忽略的腳下歷史。

義大利米蘭小劇院(Piccolo Teatro di Milano)有著沉重的歷史包袱:一度為納粹監禁戰俘的傷感地點,創立之初即期待以藝術的力量治癒社會傷痕,翻轉城市印象,並致力破除文化貧窮,是社會責任感強烈的公眾劇院。管理部娜塔莉.瑪蒂內利(Nathalie Martinelli)細述空間一路由遊牧形式逐步發展為定點的過程,劇院會為了觸及更多潛在的觀眾群,刻意設定低門檻票價,或是舉辦多樣性的免票公眾節慶活動,因此贊助成為劇院重要的收入來源。決定加入永續組織STAGES成為劇院經營上的重要轉捩點,由甜甜圈協定出發,劇院得以找到更開闊、更多面向的未來發展藍圖。

第2場論壇討論藝術如何在永續議題上回應社會現狀,圖為論壇現場。(周嘉慧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無論是上半場的場館政策與組織執行規劃,或是下半場的動人製作與社會回饋分享,STAGES發起人之一的列日劇院總監塞吉.宏哥尼表示,與4年前計畫開始時相比,今日的每一個講題與論壇細節,處處都是永續發生的痕跡。年會裡的分享細節繁多而精采,難以一一具足,但每個分享者似乎都有無限的案例與熱情想要繼續分享,或許正如王萱儀在海外進修時畫下的重點,活動只是次要,更重要的部分在茶敘與閒談時間,唯有當想法與念頭開始在日常裡產生對話與交流,才能確信許多人的世界正在因此而改變。

〈永續,就是一種選擇,然後改變了世界(上)「2025 國家兩廳院永續國際年會×STAGES永續劇場聯盟論壇」側記〉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23 ~ 2025/08/23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