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
-
創團之作30年後經典重現 無垢舞蹈劇場《醮》重返國家戲劇院
1995年於國家戲劇院首演,隨後舞團正式成立,被視為無垢舞蹈劇場創團之作的《醮》,期間巡迴世界各大城市演出並感動無數觀眾,1998年更成為50年來首次受邀至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台灣舞團作品。《醮》取材自台灣常民文化,藝術總監林麗珍融合舞蹈、南管吟唱及民間信仰等元素,並於創團30周年之際,回到首演地點再現此作。《醮》將在5月31日至6月2日於國家戲劇院登場,邀請觀眾一同進入台灣最深層的集體記憶。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汗水、淚水、鼻液交織的自我挑戰
無垢舞者的身心淬煉 在遙遠的深處,冥暗的舞台中央,若隱若現地浮現一行隊伍,如同在全「黑」的畫布上略施淡墨暈染的「白」色水墨畫。群隊中的女子全身抹白,朱紅花旦般的妝容點綴慘白的素顏,而男子則以赭紅塗滿全身,以銳利的線條勾勒出猙獰的表情;他們是來自另一空間的靈魂,隨著媽祖的腳步,隨著浪潮,以極度輕靈,極度悠緩的步履,一波波前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祭壇與舞台何干?
不同於《慶神醮》將台灣民間陣頭濃縮拼排,也不同於《九歌》融合遙想的文本與真實的事件,《醮》具備一個完整結構,雖使用民間祭典為題但不僅於型態的採借,而是藉由提升祭儀的精神層次,敘說有關生命的註釋。這個作品可說為台灣劇場在展演祭儀的實踐上,建立起一個獨特的範本。而林麗珍本人十年磨一劍的創作期程,不但迥異於大多創作者,更讓這支作品經由典範地位的建立,夾帶了些許神聖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雉翎、指套、百褶裙 古物提煉新創思
無垢舞蹈劇場的作品向與儀式脫不了關係。《醮》取材自台灣文化的中元祭典,《花神祭》從傳統戲曲的流蘇髮線中挪取新形式,《觀》的主視覺則更進一步借鏡於老文化的服裝、編織、飾品等各色元素,在在證明了林麗珍的美學乃是以傳統為根源,而後尋找轉型、乃至脫胎昇華的契機。好比柳枝垂首,菩薩低眉,所觀望的都是孕養自身的土地。
-
舞蹈 林麗珍十年淨化重生:更簡單,更洗練,更放空
緩行東方身體美學的《醮》
《醮》的靈感來自中元普渡祭典,全劇分十二段落:淨場、啟燈、引鼓、獻香、點粧、遙想、引路、芒花、引火、水映、孤燈、煙滅,最終結束在放水燈儀式的輪迴喻象中。十年後重登舞台,《醮》質韻不變,只是動作更單純,肢體更極簡,藝術總監林麗珍要為世人帶來的,是植基東方土壤的空緩身體美學。
-
台前幕後
表演界看「表演視界」
羅曼菲 台北越界舞團創始團員,出現在劉振祥的作品 我覺得這次的攝影展很豐富,參展的人多,風格也都不同但和國外類似的展覽相比,則感覺這些作品在動作的掌握方面較弱。即使像劉振祥有能力做到的人,這次也沒有呈現這方面的作品。大概是他故意選些他目前在實驗、較與衆不同的作品吧! 而陳輝龍和潘小俠,他們這次的作品個人風格很強,但同時也塑造了所拍攝的藝術團體之風貌。例如陳輝龍對太古踏/當代傳奇以及潘小俠對優劇場的精確掌握,都是基於他們對該團的深入了解;即使沒看過該團演出的人,看了照片也能感受到該團的特色。 其他像小鄧(鄧玉麟)及謝安這次展出的作品,可能限於主題的緣故,呈現出來的並非他們最好的;例如小鄧拍人物最棒,但這次他都沒展出他拍舞者的劇照 總之,整體來看作品都不錯。很高興有那麼多人在從事這一行。 林秀偉 太古踏舞團藝術總監,出現在陳輝龍展出的作品 表演藝術攝影者是群一直沒有被肯定的人,所以對他們,我個人很欽佩,因爲自己從事表演藝術的創作,所以能夠理解他們如何在經費等問題的壓迫下,盡力尋找出自己藝術風格的苦心。在他們寂寞了這麼久之後,這次攝影展的推出意義非常重大。 這次展出的作品,雖感覺有些太穩定、失去了動力感、想像力和個人風格不夠,其中許多只能以宣傳照的型式呈現,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國內的文化環境還沒成熟,給攝影者發表的機會不夠。希望這群攝影者在地位及經濟上能得到多點輔助。 林麗珍 舞作《醮》透過游輝弘的鏡頭展出 這次的攝影展透過不同風格的攝影師表現了台灣舞蹈界不同的風貌。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反省整個表演藝術的歷程與脈絡。其中,許斌拍的人物有多層次的感受力;而游輝弘則展現其對劇場畫面瞬間的掌握,傳達了人與空間的關係;潘小俠表現了台灣的本土文化,具有草根性
-
舞蹈
提供許多思考課題的《醮》 林麗珍舞劇觀後感
《醮》,是林麗珍的舞?還是林麗珍的宗敎?從舞蹈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問:林麗珍有沒有從民俗宗敎的體驗中找到新的舞蹈身體?
-
舞蹈
前世今生,一段時空綿延的無盡對話 評林麗珍的《醮》
《醮》不求旣存儀式的重演,但卻處處流露出儀式的專注與虔誠。它有機的舞台生命蘊釀著對人、事、物深刻的情感。敎人在驚豔之餘,數日後仍盤旋腦中縈繞不去。
-
台前幕後
如迷霧中前航的船 舞劇《醮》服裝創作
如一個老人,因為生活變得枯燥,逐漸喪失對自己的注重,隨俗而粗陋;有一天,從抽屜中找到一張老照片,美麗而精緻的氣質,喚起了強烈的情感。《醮》劇中所呈現的,就是這種感受。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1 林麗珍新作《醮》
近來動向備受矚目的林麗珍,繼完成史詩氣魄的《布農族樂舞祭》之後,今年五月又即將於國家劇院呈現一齣以內省關懷的精神,剖述台灣中元普渡的新作──《醮》。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2 談《醮》的音樂創作
談到《醮》的音樂創作,實際上是無法具體說明的,也無從根據理論來解釋,因爲創作過程是接近瘋狂、眞實與無意識狀態,是時間和生活點滴的長年累積。而我本身從小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自然會由內在潛發對《醮》的情感。換言之,生活本身成了最好的創作來源,這一點不僅和林麗珍對舞蹈的創作意念不謀而合,也是東方文化的特色。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3 談《醮》與宗敎、民俗的嫁接
民俗、藝術與宗敎是文化中彼此相連極深的三個面相,在過去,它們常常以一種有機結合的形式作用於生命之中,但到了近代,由於概念的分化,則已成爲可以完全不相關的一些獨立詞語。近幾年,有一些藝術家重新在其作品中,企圖以結合民俗質素,或賦予藝術更多宗敎性的實際行動。然而,在這些作爲中,我們卻也發覺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林麗珍以中元節慶爲基點的舞作《醮》將如何跳脫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