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個老人,因為生活變得枯燥,逐漸喪失對自己的注重,隨俗而粗陋;有一天,從抽屜中找到一張老照片,美麗而精緻的氣質,喚起了強烈的情感。《醮》劇中所呈現的,就是這種感受。
《醮》
5月5〜8日 19:30
國家劇院
傳統之美,一般都市人在複雜而交織的感觀刺激下難以感受。記得在日本看過十分精緻的民間飾品,富於時代意涵,很美,十分接近其傳統的美感。我們中國民間藝術散堆一地,幸好不少有心人正在細心蒐集、整理,漸漸也有不少可觀的成績。
為《醮》創作服裝之初,就如掉進一個永不完結、沒有盡頭的旋渦中。一直被吸進去,無法休止;可能這就是傳統。我們民族五千年來所累積的東西,已交織成一團化不開的情感……
獨屬台灣的經驗
這是一個台灣的主題(編按:本文作者成長在香港,近年才遷居台灣。),我必須認淸所有相關的細節,無論歷史、地理、人潮重大的變遷、政治與文化、生活相互的影響,從而留意到漳州、泉州、客家人等的狀況,以了解他們的歷史所引發出的各種情感。於是我參考了一些有關「醮」、中元普渡、各種神典、節日、宗敎儀式及南北差異的書籍,藉此累積養份,在腦海消化,以利融合創作。
我們都有共同看法,單把民間的姿態搬上舞台是不甚實際的,《醮》劇容納不了太具體的東西。在這方面,參考了幾個文化、宗敎極為豐富的古老國家,如印度、西藏,甚至非洲各族的形態。如何把人、神一體的觀念一起呈現?印度佛像豐富的感觀與靈性相混合的姿態,再細看,混合了人神的美妙造形,獲得不少啓示。道敎是很人性的宗敎,有別於佛敎的空浮。而「醮」祭又是源自中國古老的道敎而發展出來的儀式,祈安、求福、敬祖、注重家庭倫理代代傳承的美麗,是不可或缺的。
《醮》劇中多次影射對歷史的悲情、男女婚姻與幸福未卜的想望,充分表現百姓對無常世界的敬畏。故此《醮》劇不止於宗敎層面、而是廣泛地包容了歷史、人文、宗敎、民生各方面。
由於包容之廣,引發創作上對單純的渴望;只有最簡約的東西,才可讓出更大的想像空間。而歷史與民生,都是民間藝術創作的原動力。
有一次聽林麗珍談起傳統節慶,五花八門的民間活動,聽起來有如魚貫穿大街小巷,這些童年的生活的確帶來無限的回憶。而這種氣氛對成長的兒童十分重要,因為它包含了「連結與傳承」的意涵,是十分中國的味道。
下一步便是蒐集民間藝術的實物以當作資料對照的工作,其中包括各朝代的織飾、刺繡、圖案、繪畫、民間編織、中國結、埏燒、雕鐫等等,以歸納出有強烈舞劇感受的東西。民間藝術趣味極多,但亦不忘從《醮》劇的主軸中,區分台灣與大陸的特色,以能擷取精華。
布袋戲等民藝最富參考價値
整理的結果,漳州、泉州的民藝最具代表,其中又以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最含神韻。其衣飾質樸而華麗,有的神情含蓄而雋永,有的激烈兇猛,各異其趣。
走訪了布袋戲、傀儡戲的現存收藏,細察其詳,驚覺傳統之美,在歲月的磨練中更見迷人。是通過工匠的心專注而成,決非單靠聰明與機巧便成。
經過以上的研究,最後落實在我所看到的各種台灣古神像的造型中。我從頭評估了整個創作風貌。
《醮》的三大段落
《醮》劇大致分為三部分:
一、現世部分:開場時平和的老伯與數個街童點燈的場面,一個少婦在淸理嬰兒,全場氣氛平凡而自然,堪稱與現實無異。
二、濃烈象徵的傳統意涵:鬼門關一開,為首的三個供養神,形象強烈,傳統色彩、鮮明的對比、樸素的材質、精緻的刺繡、肅穆的行進,在在表現傳統莊嚴而與生活本質息息相關的感受。
三、悽怜幻影般的靈魂受到潔淨的洗禮,化悲情為包容,飄流於人類歷史的長河,永恆不滅。我選用了極簡約的方法,及切合舞蹈動態需求的材質,形象極盡單純。
《醮》劇只可意會,只可神傳。其創作艱辛,初期唯恐不入,今日唯恐不出,十分矛盾的經驗。
文字|葉錦添 美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