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
-
表演書房
簡介《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有聲書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是與《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同時發表的另一套有聲書。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策劃,林谷芳教授主持編輯,望月文化出版公司製作,內容包括六張CD及精美書冊一本。 這套有聲書最大的特色在於著重欣賞性。從曲目的挑選和製作的方向皆可見其用心,是對本土音樂有興趣者極佳的欣賞入門,配合專家深入淺出的論述及樂曲解說,很容易使閱聽者產生歷史、文化的感懷和美的感動。 其次,內容的輯選兼顧了全面性及多樣性。原、漢兩系主要的音樂型態多已收錄,包括南管、北管、歌仔、說唱與民歌、客家音樂,及十族(包括平埔族)原住民音樂之代表性曲目,對於聽者認識、建立台灣本土音樂的整體印象和多元面貌很有幫助。 此外,這套有聲書並與過去相關出版品做了區隔,以不重複爲基本原則,兼及稀有性,其中又以歌仔戲名伶黑貓雲生前最後一次錄音、恆春說唱代表性人物陳達的即興演唱錄音等最爲難得。 聆聽之後,我相信,台灣本土音樂的知音將不再難尋。 文字|徐亞湘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邁開南管新蓮步
近年來,具有「傳統性質」或「民族特色」的表演團體,紛紛獲得國際藝術節的靑睞。曾經被視爲日漸式微的「南管(梨園)藝術」,已隨著漢唐樂府登上國際舞台,成爲一股新勢力,並逐漸影響現代表演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淸澈山水,映照人心
城居與山居,陳美娥介於兩者之間正如她在傳統南管與現代之間;她使勁衝了很久,現在,需要更冷靜而穩定的步伐來繼續走,於是遠離塵囂,於是居踞高樓。
-
即將上場
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
台北燈會歷年來都吸引了百萬人潮,已經成爲知名的台灣民俗活動。今年台北燈會即將邁入第十年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首度擴大舉辦「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演出以傳統戲曲爲主,節目包括有北管、南管、歌仔戲、崑曲、京劇、傀儡戲、燈影戲、布袋戲等劇種及台灣說唱(唸歌仔)、台語相聲(答嘴鼓)、曲藝、客家八音等流行於台灣地區的傳統戲曲及講唱藝術,內容則以應節的吉慶燈戲爲主。三月二日元宵節當天於下午三時半提早開鑼外,其餘三晚都是在晚上六時到十一時演出,全部節目共計二十場次,參加團體包括:國立國光劇團、漢唐樂府、華洲園皮影戲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阿蓮錦飛鳳傀儡戲團、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員林大台員劉祥瑞掌中劇團、台北曲藝團、薪傳歌仔戲團、黃香蓮歌仔戲團等。
-
回想與回響 Echo
活的化石
此次《荔鏡奇緣》,選取了閩南語系中的古老戲文〈荔枝記〉做爲演出骨架,以加強「故事情節」爲訴求,更加顯示「漢唐樂府」立意邀請觀衆進入南管世界的誠心。
-
即將上場
十方樂集週末音樂會
十方樂集將安排傳統音樂展演藝術系列,包括中國笛獨奏、琵琶獨奏、絲竹樂、南管、傳統歌謠演唱以及吟詩作樂等六場節目,其中將穿插「談音說樂」,聆聽者除了觀賞展演外,演奏者並將解說許多關於傳統音樂中的故事及曲意。 一月九日爲紀永濱琵琶獨奏會,紀永濱目前爲紫楓琵琶室內樂團團長,曾任台北市立國樂團琵琶首席並赴北京拜劉得海爲師。現任敎於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國立復興劇校。演出曲目包括:〈潯陽月夜〉、〈朝元歌〉、〈遊園〉、〈昭君出塞〉、〈陳隋〉、〈金色的夢〉等。 一月十六日十方樂集安排「年年高聲.傳統民謠選粹」──陳玨安獨唱會,陳玨安爲美國琵琶第音樂學院聲樂演唱碩士,現任敎於東吳大學音樂系。此次特別調配充滿年味的獨唱會,曲目包含中國民歌、藝術歌曲、台灣本土民謠等二十餘首。 一月二十三日由采風樂坊演出「春雷響.傳統絲竹樂」。采風樂坊在黃正銘的帶領下已將邁入第九年了,演奏形式除了保留傳統絲竹樂,近年嘗試演奏許多實驗性的作品。演出曲目包括:〈喜洋洋〉(劉明源曲)、〈彩雲追月紐曲〉(吳宗憲曲)、〈陽春白雪〉(琵琶獨奏:古曲)、〈丟丟銅〉(台灣民謠:吳宗憲編曲)、〈春光舞組曲〉(吳宗憲曲)、〈旱天雷〉(廣東音樂)、〈步步高〉(廣東音樂)等。 一月三十日華聲南樂社演出「南音古樂.賞春年」。台灣的南管音樂是今日所保存的漢族傳統音樂中,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此次十方樂集特別邀請由台灣南管老匠吳昆仁帶領的華聲南樂社演出。
-
台前幕後
戲樂舞於斯 《荔鏡奇緣》
「漢唐樂府.梨園舞坊」繼《艷歌行》、《儷人行》之後,再一次結合南管音樂與梨園戲身段,進一步取材梨園戲經典《陳三五娘》的故事,編合而成兼蓄傳統與創新的復古舞劇──《荔鏡奇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蔡淑惠:我的行動演出是從雕塑來的
我喜歡雕塑,它是三度空間裡很純樸的基點;如果問我的裝置是怎麼來的,它是從雕塑一路延伸過來的。
-
人物點描
悠悠南音徐徐唱 蔡小月及南聲社的南音歲月
「風落梧桐兒,惹得我祇相思;怨惹不住若傷悲,阮不是(不是)惜花春早起,只爲是愛月夜眠遲 ,」(〈風落梧桐〉)南管,一項曾爲王公侯爵貴族子弟傳唱的樂種,其獨特的遣字運腔,完整保存了古代中國雅樂精華。但在渡過其風華歲月後,無可避免的在卡拉OK、KTV的聲光影音中黯淡下來。 然而,在南台灣,有位女子悠緩地傳唱著南音,唱出台灣,唱到法國,無心挿柳的錄製了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南管錄音,她是蔡小月。
-
縱墨觀史
衰微與復振
二十世紀,尤其戰後,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急遽變動的時代,「傳統」一詞在多數發展國家中早已成爲落後的代稱,而身爲其間一員的台灣自也不能例外,「覆巢之下無完卵」,五十年台灣漢人傳統音樂的處境變遷,一言以蔽之,即是一頁從興盛走向衰微的滄桑史。
-
焦點
「漢唐」姑嫂相和歌
「荼薇架,日弄影。鳥雀悲春,意故卜來叫出斷腸聲。看紫燕,含泥歸。黃蜂𧋦蝶,黃蜂共𧋦蝶,翩翻那障飛來採花蕊。阮心事,今欲訴渡誰知。肝腸百結,但得掠此,目滓暗淚滴。咱娘嫻,相隨侍,去到相國寺,見伊人食得醉熏熏,挨來推去,挨來共推去,伊身都全然不醒來。賊冤家,無心腹,誤阮返來,此處無興又無彩。肌膚瘦,阮不自在,阮身恰似揚子江中遇著風浪搖擺。雀橋會,不駕來。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東西。恰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許天台。」(南管〈荼薇架〉) 南管音樂的情,陳美娥嗓聲的幽曲乾淨,在季末的春雨中,寅夜繞耳不去。前年三月「漢唐樂府」一場南管演出留下的音印仍然淸鮮;今年六月在兩廳院「風雅頌系列」古韻新姿中,漢唐祭出泉州來的媳婦王心心主唱,南管愛好者將可聆賞到正統泉州腔南音了。 來台甫年餘的王心心,是陳美娥的嫂子。姑嫂結緣於南管,嫂嫂雖比小姑年輕,南管藝齡卻較長。「我開始學講話就在南管的音樂中了,」王心心說:「聽大人唱,自己也哼,南音就是兒歌了。只有南音,其他的沒有聽過。」還不習慣說普通話,含著泉州腔不時地望向身邊陳美娥。她看來靦腆,卻不怯唱,第一次上台竟只五歲。「是高甲戲班到我們玉溪村演,開演前後加一段南音,我上去唱〈小紅花〉。」後來村上廟會、辦喜事、學校辦活動都找她唱曲,鄕紳長輩閒在就一句一句地敎她。稍長,入晉江縣文化館文宣隊,經常出外地巡演。在一次南音大會串的排練中,聽到一位男生唱〈因送哥嫂〉,「特別的好聽」她講不出那個觸動,卻依稀浮現那份動容。這是她第一次沁心領會南音的淸美古雅,她想要深入地學。過二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南音班第一屆招生,她考上入學,接受系統化嚴格地敎導,樂器從琵琶入手,唱曲由作品分析入心,探究調式及曲牌,而她本身的泉州腔是正統南音的標準唱腔。畢業後加入泉州南音樂團,成爲一個眞正識曉南音的專業演出者。 獲准來台定居後,參與夫婿與小姑合力創建的漢唐樂府南館古樂團,與陳美娥一同敎學及演出。「漢唐」在陳美娥與兄長的十年努力下,經營出一個專業場地,逢周六、日晚演出,也爲機關團體接待外賓或辦活動而專場演出。 演而優則究,陳美娥鑽硏古樂史多年了,早期多與東南亞僑界的南音團體接觸,開放探親後,她更頻繁往大陸採集南管源頭史料,請益學界耆宿。令
-
即將上場
古韻新姿──南管音樂演奏會
台灣開始有南管音樂,大約是四百年前鄭成功來台的時候。古早農業社會時代,只有家世良好、士紳階級的子弟才有學習南管的資格。從南管那種典雅悠揚的曲風、溫婉含蓄的音樂內涵,我們不難發現它這種「高尙屬性」是其來有自。 漢唐樂府多年來致力於南管薪傳,這場音樂會正展現了薪傳的成果。五位表演者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七歲,於各自專攻的部分卻都有出色的造詣,打破南管「難學難精」的謠言。預期擁有千年歷史的南管古樂,將因此展現出一番嶄新的氣象。
-
焦點
古雅南管
傳說淸康熙皇帝允爲「御前淸客」的南管,古雅而幽深,保有古老中國文士階層的音樂特性。隨閩南移民渡海來台,弦歌不輟;六月間漢唐樂府再度著玄服踩階上殿,淸奏及吟唱,爲觀衆帶來一場仿唐式的南管樂宴。
-
專欄 Columns
南音震上音 泉州南音樂團在上海音樂學院
藝術終究是爲各特定時空的人們的需要而產生的。南音也因循著這一原則。從上音敎授們的肯定和學生們的熱烈可以看出有識者的「識貨」,古老的南音仍深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