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來的南管媳婦王心心。(漢唐樂府 提供)
焦點 焦點

古雅南管

傳說淸康熙皇帝允爲「御前淸客」的南管,古雅而幽深,保有古老中國文士階層的音樂特性。隨閩南移民渡海來台,弦歌不輟;六月間漢唐樂府再度著玄服踩階上殿,淸奏及吟唱,爲觀衆帶來一場仿唐式的南管樂宴。

傳說淸康熙皇帝允爲「御前淸客」的南管,古雅而幽深,保有古老中國文士階層的音樂特性。隨閩南移民渡海來台,弦歌不輟;六月間漢唐樂府再度著玄服踩階上殿,淸奏及吟唱,爲觀衆帶來一場仿唐式的南管樂宴。

南管爲閩南地區的傳統古老音樂,流行於泉州、廈門一帶,以及隨著閩南移民前往的台灣、東南亞等地。各地又有「絃管」、「五音」、「南樂」、「郞君樂」、「郞君唱」等各種不同的名稱,目前大陸地區則通稱爲「福建南音」。「南管」一詞爲台灣地區較普遍的稱法,據推測,可能與會館的「館」字有密切關係。淸代以來,從大陸來的南北船商往來於艋舺、鹿港、台南等港口,各處普遍都設有會館,提供歇脚休息、等待船期的服務,也有鄕親聚會、唱曲娛樂的功能。很自然的,會館因船商來處不同而區分南北,會館傳唱的音樂也跟著被呼爲「南管」、「北管」了。

承宋、元南戲傳統

南管音樂是一項相當保守的傳統藝術,包括它的使用樂器、樂律制度、演奏形態、樂曲內容以及社會功能等,都保存著許多古老的傳統,多年來也一直在不引人注意處,繼續發揮它的功能,維持它的生命。南管音樂保有許多古老中國文士階層音樂的特色,性格疏淡淸雅、內歛含蓄。淸奏曲的曲式結構相當完整,音樂意境深遠,演唱曲則委婉纏綿、綺麗多情,內容雖多男女情愛、離愁感傷之作,唯猶存有南戲(編註①)才子佳人故事系統遺風。事實上,現存的南管演唱曲中,大部分均爲戲中曲詞摘調淸唱者,演唱故事內容也多承宋、元以來南戲傳統。

南管的故鄕泉州,自宋代以來即爲南方第一大港,商業發達、人文薈萃,加上避難南移的中原人士亦聚集此處,是以泉州得以保有許多中原文化傳統,且提供其孳生繁茂的條件,並逐漸向海外擴散開來。許久以來,南管音樂一直留存於閩南民間,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步調一致,與民間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由於早期來台的移民,多數來自閩南,因而台灣民間的南管活動亦具有相當久遠的歷史。從文獻資料了解,至遲在民末,台灣即已有南管戲曲音樂活動,淸代以後尤趨盛行。台灣目前仍有許多南管團體在固有的形態下,與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

南管的樂曲種類,傳統分爲「指」、「曲」、「譜」、三類。「指」爲成套的曲子,有譜有詞,可以歌唱,也可以僅用器樂演奏,淸代以來,從原有的三十六套,增加爲四十二套,再擴充至現在的四十八套,各套由二至七首曲子組成,內容多數爲戲詞,也有少部分的宗敎樂曲。「曲」是純粹的演唱曲,現存有三千多首,唱詞大多來自閩南戲文或是閨怨散曲,唱詞發音以閩南泉州聲腔爲主,某些特殊的情況會使用潮州方言或北方官話,如部分《荔鏡記》的唱曲,因女主角黃五娘是潮州人,有些曲詞必須唱潮音;又有一類「南北交」的樂曲,內容通常爲兩個角色以上,一人唱閩南方言,一人唱北方官話,形成相當特殊的對比效果。「譜」是純爲演奏的器樂曲,現保存有十六套,每套由三至八個樂段組成。實際上,「指」與「曲」的內容大體相同,多數是從戲劇中摘出淸唱。

由於南管音樂保有許多古代音樂的成分,因而特別受到中外學界的重視,廣泛的引起探究與討論,有關南管樂曲保存唐宋大曲(編註②)風格、以及南、北曲(編註③④)牌調的古老性,也早經學者給予肯定。然而,除了歷史性與古老性的價値外,南管牌調中,更有一部分是所謂的「里巷歌謠、村坊小曲」,它眞實的保存了閩南民間樂曲簡單樸質的形式、俚俗自然的內容。

執節者歌,絲竹更相和

現存南管樂曲牌調名稱總數約有二百多個,許多樂曲的歷史淵源甚早。如樂曲名稱同於唐敎坊曲者有〈杜韋娘〉、〈紅羅襖〉、〈鵲踏枝〉、〈望遠行〉、〈麻婆子〉等;樂曲名可能與唐宋大曲有密切關係者,如〈序滾〉、〈薄媚〉、〈後庭花〉等;樂曲與詞調相同者如〈相思引〉、〈一枝花〉、〈柳搖金〉、〈雙鸂鶒〉、〈玉交枝〉等。與北曲牌名相同者如〈集賢賓〉、〈醉扶歸〉等。

除此之外,有些名稱可能爲節奏形式,如「長滾」、「中滾」、「短滾」等;有些可能爲調性變化方式,如「大倍」、「中倍」、「小倍」、「二調」等;有些則可以肯定爲早期地方腔調名,如「北靑陽」、「弋陽腔」、「崑腔寡」等。而絕大多數的南管牌調名稱,則相同於南曲牌調名,可見南管與南戲的淵源密切,當是可以確定的。

南管樂曲流行於閩南語區,以閩南方音演唱。從中國各地歌謠、戲曲的形成經過來看,可以了解音樂旋律與方言語音間的密切關係,南管亦不例外。就南管樂曲演唱時,注重咬字發音、拖腔、收聲的情形,或可推測南管樂曲旋律的產生,當是以閩南方言語調的吟哦爲基礎,逐漸發展延伸爲區域性的演唱特色。而音樂的曲調,除了古代歌曲及當地的民歌俗唱外,又不斷吸收外地傳入的歌樂、聲腔,以豐富它的樂曲內容。

南管使用的樂器與演奏方式,形制都相當古老。居中演唱者手持拍板,保有漢代相和歌「執節者歌,絲竹更相和」的遺風。旋律樂器有琵琶、三絃、洞簫、二絃等,俗稱爲上四管。琵琶四相九品(編註⑤)橫抱彈奏;洞簫以竹頭爲之,九節十目(編註⑥);二弦的形制類同於宋代的奚琴,這些都可看出南管樂器的古老性。又有敲擊樂器:響盞、四塊、叫鑼、雙鈴,俗稱下四管。如兩管會奏時,經常加入噯仔(嗩吶)、品簫(橫笛),稱爲十音會奏。南管音樂除了演奏和淸唱以外,又是閩南「梨園戲」的音樂基礎,同時閩南地區的「高甲戲」、「傀儡戲」、「布袋戲」等,也與南管音樂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自然,做爲演奏、淸唱,和在戲劇中,也出現了某些藝術表現上的差異。

台灣南管音樂的現況

台灣傳統南管社團的功能,包括了聚衆休閒、娛情養性以及聯絡鄕誼、團結社區力量、提供宗敎服務等。它可以是文人雅士的定期聚會,也可以是販夫走卒的閒暇喜好;可以依附於廟宇,也可以傳唱於會所。台灣現存的南管社團,根據調査仍有六、七十團,唯較能維持正常活動者僅有一、二十幾團,其中具有輝煌歷史者如鹿港雅正齋、聚英社,台南振聲社、南聲社,台北閩南樂府等。這些社團向心力皆極強烈,聯絡鄕誼功能也頗能彰顯,每年春(淸明節前後)、秋(中秋節前後)二祭大多能如期舉行,唯缺少新生代的參與和年齡層偏高,是其共同現象。原有的社交功能和組織亦正漸漸萎縮中,目前端賴少數老藝人支撑維繫,恐怕數年之後,情況難以逆料。

七〇年代以來,本土意識逐漸抬頭,傳統文化也漸受注意。南管音樂憑藉著它悠久歷史和古雅氣質,逐漸在現代舞台和國際樂壇上嶄露頭角,也使得新興團體紛紛設立。以台北地區而言,目前就有漢唐樂府、中華絃管硏究團、浯江南樂社、咸和樂團、江之翠南管樂團等新興團體。這些迥異於傳統組織形態的樂團大多由年輕人組成,有較明確的文化傳承理念和強大的活動力,在現今社會中,提供年輕一輩接觸傳統音樂的適切管道。

由於南管的漸受重視,有關南管音樂、戲劇、文學、社會功能等方面探討的學術硏究,在最近幾年也有長足的進展。近幾年來,在國內外硏究音樂、戲劇、文學或社會學、人類學者,紛紛以南管做爲硏究主題,應用現存南管資料,從事學術性的探討,也都有令人滿意的成績。譬如呂錘寬先生全面性的蒐羅整理台灣現存南管音樂資料,盡力保存先人文化遺產,自是功不可沒。

民間藝術在傳統社會有它的生存空間與條件,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環境不斷在改變,某些傳統藝術已經面臨自然消失或必須轉型的命運。然而南管音樂的意義與價値旣經肯定,則我們有責任將它妥善的保存與傳承。應用更多的媒體力量與演出機會,讓新生代有機會親炙傳統藝術的眞與美,將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編註:

南戲:南方的戲曲。流行於宋、元時代溫州、永嘉一帶。也稱南曲戲文、戲文,與北方的雜劇、院本相對稱。徐渭《南詞敍錄》稱南戲產生於宋光宗時,盛行於南渡以後,當時也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南戲是傳奇的前身。現存南戲只有《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本。民國以後纔注意南戲的硏究,錢南揚著《南戲百一錄》,馮沅君、陸侃如著《南戲拾遺》收集了許多南戲中殘存的曲調。

唐宋大曲: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遍」組成的大型樂舞,每遍各有專名。但對大曲結構,宋沈括《夢溪筆談》、陳暘《樂書》、王灼《碧雞漫志》均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爲全曲大致可分爲三大段:第一段爲序奏,無歌、不舞,稱「散序」;第二段以歌爲主,稱「中序」或「拍序」;第三段歌舞並作,以舞爲主,節拍急促,稱「破」。唐代大曲多以詩句入樂疊唱,《樂府詩集》收有殘篇;宋代則爲詞體,現存董穎《薄媚.西子詞》、曾布《水調歌頭.馮燕傳》等。大曲體制宏大,歌舞結合;同宋元戲曲音樂有淵源關係。

南曲:宋元時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總稱,與北曲相對,大都淵源於唐宋大曲、宋詞和南方民間曲調。盛行於元明。用韻以南方(今江浙一帶)語音爲標準,有平上去入四聲,明中葉以後也兼從《中原音韻》。音樂上用五聲音階,聲調柔緩婉轉,以簫笛伴奏。《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南曲曲牌有一千五百十三個(包括集曲)。

北曲:宋元時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總稱,與南曲相對。大都淵源於唐宋大曲、宋詞和北方民間曲調,並吸取了金元音樂。盛行於元代。用韻以《中原音韻》爲準,無入聲。音樂上用七聲音階,聲調遒勁樸實,以弦樂器伴奏,有「弦索調」之稱;一說也用笛伴奏。《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北曲曲牌有五百八十一個。元雜劇都用北曲,明淸傳奇也採用部分北曲。崑劇中的北曲唱法,一般認爲尙有若干元代北曲遺音。

四相九品:琵琶把位,上四格爲相,下九格爲品

九節十目:洞簫取竹頭製成,長度須有九個竹節,頭尾共十段,稱九節十目。

 

文字|李國俊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