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荒謬劇場

相關文章 11 篇
  • 威爾森扮演白臉老頭克拉普,以旁人無法參透的古怪介入自我的回憶。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白臉的克拉普 貝克特的意象劇場 在澳門看羅伯.威爾森《最後的錄音帶》

    讓角色以長時間的靜默,日常動作的重新編排,在羅伯.威爾森的舞台上不是新鮮事,他與貝克特某種程度上都視語言為不可信任的表達,一切文字註定指向空無,語言作為溝通的形式有其不可逾越的限度。在《最後的錄音帶》中,威爾森飾演的白臉老頭克拉普,手持香蕉彷彿手持著槍,喃喃自語,自我質疑,偶爾跳舞,以無意義的意象將貝克特的劇本與角色的內在具象化

    文字|張慧慧、Lucie Jansch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歐利維耶.畢所詮釋的《李爾王》中,讓觀眾看到人類所有的行動,均變得無意義、荒謬、無用。
    戲劇

    《李爾王》疏離效果所揭示的真實與劇場的無用

    歐利維耶.畢骨子裡是如此悲觀、無望、憤世嫉俗,其心態更接近「荒謬劇場」劇作家對於生命虛無的態度,猶如尤涅斯柯所述:「荒謬就和沒有目的的存在人一旦和他宗教的、形上學的、和先驗的根源切斷關係,他就失落了。」歐利維耶.畢自己從《李爾王》看見彌賽亞降臨的預言終結,因此,在他所詮釋的《李爾王》中,讓觀眾看到人類所有的行動,均變得無意義、荒謬、無用。

    文字|葉根泉、林韶安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經典解剖室

    誰才是兇手? 《禿頭女高音》與荒謬劇場(下)

    《禿頭女高音》不算是一齣有關語言的悲劇,而是有關人的悲劇:機械式及空洞的語言導致空洞而毫無創意的思考;貧乏的思考導致貧乏的存在。劇中的人物猶如行屍走肉,因為他們無法掙脫將有如牢房的語言世界。搞了半天,死掉的是人物的個人色彩,而兇手竟然是語言。

    文字|紀蔚然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 荒謬大師伊歐涅斯柯。(本圖翻攝自唐山出版社《課堂驚魂》一書)
    經典解剖室

    經典誕生,純屬意外 《禿頭女高音》與荒謬劇場(中)

    一位對小說、電影情有獨衷、對劇場難以接受的作家怎麼踏上劇創之途?這是一次美麗的錯誤。一九四八年,尚未成名的伊歐涅斯柯三十六歲,決定修習英文。教科書裡有一對夫妻──姓史密斯(Smith),即是《禿頭女高音》的男女主角──史密斯太太居然告知她先生,他們有多少小孩,住在倫敦近郊,而且他們的姓氏就是史密斯(Smith)。面對如此荒謬的文本,伊歐涅斯柯以開玩笑的心情開始著手編寫一部有關喜劇的喜劇,一部反戲劇的諧擬之作。

    文字|紀蔚然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經典解剖室

    被誤論的「荒謬劇場」 《禿頭女高音》與荒謬劇場(上)

    《荒謬劇場》一書的研究方法及方向對英美學界有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後來的評論──不管是在討論過去的貝克特或伊歐涅斯柯,抑或現存的馬麥(Mamet)或品特──至今鮮少跳脫艾斯林的語境與看法。總的來說,這部堪稱戲劇評論的經典對後世有正面及負面的影響。從今天的角度,作者一些現已老舊的語彙及道德取向的批評原則在在影響很多人的解讀策略,儼然是一顆不可輕忽的絆腳石。

    文字|紀蔚然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導演把《X》劇原作從前衛戲劇推向大衆劇場,卻完全忠於原作的台詞。
    戲劇

    失落於天地間的「走影者」 評《X小姐》

    坊間論者一再提到X小姐在「尋找自我」,然而姚一葦寫的是個體喪失記憶的苦楚及其引發的社會焦慮。要說劇中涉及追尋的主題並無不可,不過那是社會衆人在尋找她的自我,而不是她本人在尋找。導演蔣維國邀請觀衆在人群中辨認X小姐的身影,恰如姚一葦請出不同的社會人士確認X小姐的身分。

    文字|呂健忠、白水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從「荒謬劇場」到「荒唐劇場」

    「荒唐劇場」是道地的美國土生土長的做戲方式。它形似低俗,但是也有些長處,譬如說它致力於破壞「藝術」以及高尙口味的迷思,揭露性與權力的關係,視藝術爲一種娛樂的源泉,而非促進社會進步的載體。

    文字|馬森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
    焦點專題 Focus

    語言是武器 劇場是戰場——哈洛.品特 Harold Pinter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洛.品特被稱為「英國自莎士比亞以來最偉大的劇作家」,批評界甚至發明Pinteresque這個單字,專門形容類似品特的寫作風格。品特的幽默不以讓人發笑為要務,藉由翻轉我們每一句說話背後的潛台詞,展現人心底的野蠻嗜血;他把人際交流寫得像是打仗,掌握說話和沉默的訣竅,拐愈多彎還能擊中對方,你就是武器大師,就是最後的贏家。

    文字|陶維均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 《椅子》中的老夫婦一直進行著看似日復一日、無聊乏味,且對過去充滿緬懷之情的日常對話。
    特別企畫 Feature

    尤涅斯柯荒謬經典 連結新時代的詮釋

    尤涅斯柯說《椅子》是一齣「悲喜劇」,能夠把兩個極端的形式放在一起,也顯現其對人性的獨特觀察角度,因為他說:「在我看來,喜劇的東西就是悲劇的東西,而人的悲劇,都是帶有嘲弄性的。」在呂克.邦迪的新詮版本中,並未完全遵照劇本指示,而是將尤涅斯柯原本封閉性的、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打開延伸與外在時代性的連結。

    文字|謝東寧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描述義大利即興喜劇表演的畫,可見戴著半臉面具的演員有豐富的肢體動作。
    特別企畫 Feature

    嬉笑怒罵中 但見諷刺批判

    法國劇場不只是正經嚴肅的戈爾德思或黑色幽默的雷莎,甚至是十七世紀的偉大悲劇作家如拉辛或廿世紀的沙特。法國劇場也很愛搞笑;很愛嘲笑自己也嘲笑社會;很愛藉由辛辣的模仿去諷刺社會的種種現象與人物。這個喜劇的傳統從中世紀的笑鬧劇,一直到廿世紀的荒謬劇、丑劇、新馬戲法國的喜劇不但體現了法國愛嘲笑與諷刺的精神,更表現出法國人獨有的慧黠與幽默。

    文字|馬照琪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 艾斯林的《荒謬劇場》一書創造出「荒謬劇」這個流派。
    現代戲劇講座

    荒謬劇場:文學性劇場的終點站到了,大家下車!!

    荒謬劇場是二次大戰後劇作家對荒謬的人的處境(absurd human condition)的反應。在荒謬劇中,人物被簡單化成一些類型,行爲缺乏邏輯性的動機,整齣戲沒有敍事性的起、承、轉、合情節發展;人被擺在一個荒瘠的情境中,沒有「行動」(Action)的可能。

    文字|鍾明德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