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躍演VMTheatre Company帶著台灣原創音樂劇《勸世三姊妹》登上紐約外百老匯劇院Theatre Row連演4場,《PAR表演藝術》總編輯黎家齊認為,這不單單只是把演出原封不動地挪到美國演出,而是為了外百老匯的舞台進行一定程度的再製。而這趟試演的起心動念、事前準備、落地執行等細節,究竟是怎麼發生的?《PAR表演藝術》編輯部特別邀請《勸世三姊妹》導演曾慧誠與製作人林易衡,一同來聊聊紐約之行嘗試將《勸世三姊妹》帶入百老匯音樂劇產製流程的過程與經驗。

挑戰百老匯商業市場,《勸世三姊妹》的確需要這樣的機會
故事的開始,是2023年的9月底,百老匯音樂製作人Ken Dingledine帶著《最後那五年》(The Last Five Years)來台,曾慧誠因此有機會和對方見上一面,席間曾慧誠詢問Ken:「你們都是從國外輸入作品到台灣,有想過要把台灣作品輸出到國外嗎?」那時曾慧誠心裡想的,的確是希望《勸世三姊妹》能登上百老匯演出,並在美國商業市場取得成功。雖然那次的對話沒有得出明確結論,但前進百老匯的念頭悄悄地在曾慧誠心中發芽。
隔年春天,曾慧誠與林易衡飛往紐約看戲,又想起之前與Ken的討論,所以他約了Ken及紐約臺北文化中心主任張惠君一起碰面,想深入討論《勸世三姊妹》在紐約的可能發展。
「Ken很認真地跟我說,要前進美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走西方國家的華語圈市場,在紐約、洛杉磯,或溫哥華演出,另一種則是登上百老匯的商業市場,但是要花很多時間。」曾慧誠當時就告訴Ken,他想挑戰的是後者,Ken於是替他估算出在美國落地一週的美方工作人員與場地費用,大約需要16萬美金,加上台灣演員與技術人員的演出費和旅運費,要去紐約試演,大概需要900萬台幣的支出。
900萬並不是個小數目,起初躍演團長侯淙仁先踩了煞車,曾慧誠則試著用自己的經驗來說服他,「我的表演藝術訓練是從國外開始的,那時看的都是百老匯的戲,我腦中記得的,一直是百老匯的售票、宣傳、檔期換來換去的商業操作;台灣這幾年很想推長銷劇、定目劇,我覺得『環境』是很大的因素,我很想讓夥伴們知道,要征服這麼多觀眾,到底應該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曾慧誠相信,如果能去一趟紐約,對於劇團還有演員來說,勢必會有不一樣的理解,「當然我也覺得,《勸世三姊妹》在台灣獲得這麼多觀眾的支持,的確需要給它一個(走上國際的)機會。」曾慧誠的這幾番話,說服了侯淙仁,接下來,就是想辦法籌資的階段了。
「最先想到的還是文化部,後來文化部核了一筆200多萬的旅運費用,剩下的製作費,Ren哥(侯淙仁)大概找了10個不同的企業資助,其中最大宗的是G2C+策略聯盟,配合他們的ESG政策來支持藝文產業。」林易衡接口說道,許多企業都在發展ESG,他很鼓勵台灣劇團在經費籌措上,可以藉此接觸企業、尋求合作可能。

要讓國外觀眾看得懂,清楚講好故事才是重點
確定要前往紐約演出後,《勸世三姊妹》迎來的,是一連串的文本地獄,「雖然搬演依舊是台語與華語的呈現,但全長3小時半的演出,觀眾又要看字幕,美方的製作人覺得他們會吃不消,所以才決定縮短。」為了能在紐約落地,除了製作人Ken負責統籌外,還有另一位負責創作面的製作人Barbara,曾慧誠提及,兩位製作人花了許多心思,希望讓《勸世三姊妹》在進入百老匯創作鏈過程的同時,能擺放到對的位置——讓紐約觀眾是看得懂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原先《勸世三姊妹》中的台語細節或笑話反而不是重點,故事情節、情感傳遞,才是改編文本的首要考量,「像是台語會說『窮到要被鬼抓走』,製作人不理解為什麼是被鬼抓走,所以就直接調整成『非常窮』就好。」曾慧誠接連舉了幾個例子,像是大姐宋國珍一直都直呼「宋德正」的名字,是到了尾聲的牽亡歌,才開口叫「爸爸」,但這般在稱呼上的細膩轉折,美方製作人也沒什麼感覺,於是試演的劇本讓宋國珍從一開始就用「Father」、「Daddy」來稱呼。
「而且原本的稱謂使用對美方製作人來說相當痛苦,《勸世三姊妹》裡有三嬸婆、二叔公、大伯公等一堆親戚,但在美國就是叫Uncle或Auntie,甚至宋德正是大伯公的乾兒子,國珍跟大伯公只是鄰居,但卻要叫他Uncle,最後在英文文本裡全部都把稱謂改掉,直接用名字稱呼。」林易衡也補充道,只要讓觀眾能夠區分誰是誰,以及他們各自做了什麼事,這樣就夠了。
這也是為什麼,曾經看過台灣版《勸世三姊妹》的觀眾,在看過出發紐約前的遊心劇場版本,會反映刪減許多細節的原因,林易衡提及,若是比較台、美的影視或劇場作品,不難發現台灣創作者善於交織出複雜的劇情,但美國的故事線相對簡單,「最後考量的真的是怎麼清楚地講完這個故事,在進行刪減的時候,很快就決定要把國珍與阿狗的感情線拿掉,但覺得講述他們感情的〈好花得時〉很好聽,所以把這首歌保留下來,的確造成觀眾的困惑。」
不過曾慧誠強調,任何文本的調整、更動,都是經過創作團隊與編劇詹傑的同意才會進行,並不是全盤接受美方的要求;這過程反覆來會好幾次,甚至團隊已經抵達美國,都還有些許調整,才有最後定稿的試演版本。
「但我自己比較感動的是,起初Barbara好幾次跟我說:『I’m so confused about your story』,她覺得牽亡這個文化對於美國市場來說很難理解,直到看完彩排後,她感動到一直哭,還告訴我所有的戲都可以砍,就只有牽亡歌不能拿掉。」曾慧誠轉述Barbara的觀察,認為《勸世三姊妹》的情感線條十分清楚、音樂也十分新鮮,這是百老匯過去沒有演過的內容,也是美方製作人有心想要繼續向下推的理由。
《勸世三姊妹》紐約試演分享會側記
時間:2025/2/17 19:00~21:00
地點:國家兩廳院交誼廳
主持:黎家齊
主講:曾慧誠、林易衡
對談:吳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