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於林肯中心綵排。(黃翊工作室+ 提供)

去年秋末,編舞家黃翊帶著新舊舞作在加州、德州、紐約市、北卡羅萊納州和邁阿密等地7個場館進行了11場演出,這是近年來除雲門舞集外僅有的台灣舞蹈在美國的大規模商演。黃翊和美國經紀公司SOZO合作10年,終於促成了這次巡演,這其中還包括了Covid-19造成的延遲,顯示了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即使是要打進非營利的表演藝術市場,還是要有耐心和毅力。

但Covid-19的影響也不完全是負面的。黃翊得以完成新作《墨》並列入巡演(另一半的演出是他的招牌《黃翊與庫卡》)。《墨》在紐約被規劃入林肯中心的秋季節目,而林肯中心在新藝術總監的提倡下,Covid-19後重開以來,所有節目都採用依購買者意願付費的價位,所以有1000多個座位的劇院,兩場包括週日晚場都賣得滿場,看來紐約人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好交易!

《墨》於林肯中心演出全場座無虛席。(文化部 提供)
王宇光,跳舞20年的此刻廣告圖片

《墨》中仍包括一段黃翊與機器人的共舞,其他跳舞的都是真人,這不是說他不再找尋與其他動作的對話,而是對話的對象,不再同時發生。他與日本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合作,把書法大師董陽孜的書法以投影打在舞台前方的半透明網幕上,影像與後方舞者的動作相互印疊,但他不投影完整的文字,而是拆解了的筆劃:橫、豎、點、捺、撇等,既然無文字可辨認,書法就與舞者的身體一樣,成了單純的動作線條。

版面資料庫-試閱活動廣告圖片
林肯中心演出後,全體舞者與技術團隊於舞台上合影。(黃翊工作室+ 提供)

不論是跟機器人或是書法,黃翊都能找到與舞蹈動作的呼應,顯示動作就是能量的轉換與傳達。但是他太過執著於兩者的對照,似乎也限制了他動作的變化,尤其是最後一段基本上是不斷地轉圈,舞者跳得很辛苦,但對觀眾的吸引力只是與時俱減,台前的網幕也增加觀眾與舞者的隔閡,顯得這支舞有點是純理的概念表達。黃翊一開始用機器人做舞伴時,大部分人對機器人的印象還是工廠機器手臂那樣的剛硬冰冷,但今天的AI機器人已經有了亂真的可能,這個距離還存在嗎?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1/11 ~ 2025/04/11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