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紐約

相關文章 60 篇
  • 大都會歌劇院開放需要付費訂購的內容,讓觀眾在網上免費收看,同時也鼓勵觀眾募款支持劇院運作。圖為大都會歌劇院的募款專頁。
    紐約

    累積千日今朝獨秀 表演線上串流打開另類未來

    在疫情影響之下,實體演出的劇院、音樂廳都無法開門,反而是線上表演蓬勃上場,無遠弗屆地關照被關在家中悶壞了的樂迷戲迷。不管是之前已開始經營線上轉播如大都會歌劇院等,或這次才將珍藏影像拿出來分享的許多團隊,不只是娛樂了觀眾,很多也有著募款的功能,因為表演團體沒有演出就沒有收入,透過網路與觀眾保持聯繫,並趁機募款,可謂一舉數得。

    文字|謝朝宗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向來車水馬龍的百老匯,為配合疫情全面停業,以至門可羅雀。
    紐約

    當SHOW不能 Go on 表演藝術圈哀鴻遍野

    面對愈趨嚴重的肺炎疫情,美國當局與民間終於採取了嚴厲手段來防止擴散,包括大都會歌劇院和卡內基音樂廳暫停一個月,百老匯劇場立即停演,這對表演藝術界可說是一記重擊,如多是自由業的從業人員當下沒了工作收入、團隊劇組沒了票房收入、非營利表演界無法募款等等,而篤守The show must go on的百老匯無法推新戲,無戲可角逐的東尼獎是否也得延期舉辦?

    文字|謝朝宗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以Slave Play成為百老匯話題人物的劇作家哈里斯,對在演出中回應蕾哈娜簡訊一事,表示不該以「白人」劇場慣例來約束他想要吸引的新觀眾。
    紐約

    當表演遇上手機 難分難解的愛恨糾葛

    在全場專注看著台上表演時,忽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勢必讓觀眾感到憤怒甚至抓狂,但在這個手機可以傳訊息、錄音錄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的時代,表演者、表演場館對手機可說是又愛又恨,它可能是干擾演出的罪犯,卻也可能是召喚新觀眾的推手,美國甚至開發出一邊聽音樂一邊傳送講解的app,讓有心親近音樂演出的人更容易進入音樂世界

    文字|謝朝宗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美國知名非裔芭蕾舞星柯普蘭在她的Intagram上,批評了兩位波修瓦芭蕾舞者排練《舞姬》時塗黑臉的照片。
    紐約

    「塗黑臉」就是種族歧視? 地域文化差異待省思

    日前有一張俄國波修瓦芭蕾舞者在排練《舞姬》塗了黑臉扮演劇中黑人的照片在網上流傳,被美國知名非裔舞星柯普蘭在IG與推特上批評。這種塗黑臉的造型在美洲往往引發種族歧視爭議,但柯普蘭的批評在俄國就引起反彈,認為種族歧視是美國的問題,在俄國不存在,塗黑臉只是一種藝術傳統。

    文字|謝朝宗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改建後的葛芬廳示意圖。
    紐約

    再提改建新計畫 林肯中心葛芬廳翻新露曙光

    林肯中心對改進「葛芬廳」的提案,近期又提出了新的改建計畫,預計要改成現在最流行的四面環繞式,讓整體容客量降為兩千兩百個,大廳整體動線規劃也重新規劃。重點在於兩階段施工的工期,將讓以此為家的紐約愛樂可以不用流浪太久。

    文字|謝朝宗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多明哥爆出性騷風波,重創他在美國的音樂事業。
    紐約

    男高音的性騷風暴 美、歐處理大不同?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在全球樂壇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今年八月被媒體揭露在過去卅年來對職涯周遭的年輕女性性騷不斷,在現今#MeToo風潮下,昔日受害者也跳出來指控。在美國,多個歌劇院紛紛出來宣布與多明哥停止合作,但多明哥在歐洲的表演、指揮邀約卻仍然不斷,而自反性騷運動延燒到古典樂壇以來,美國和歐洲已經多次有著不同的反應。

    文字|謝朝宗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約300名男女舞者在紐約時報廣場上一起跳芭蕾,對歧視言論表達抗議。
    紐約

    小王子的芭蕾課 讓跳舞男孩站出來!

    日前美國晨間電視節目主持人Laura Spencer因語帶嘲笑地討論英國喬治小王子將上「芭蕾」課程,而引發美國舞蹈界強烈批評,在社群網站上#BoysDanceToo和#ballet4boys等標籤也蔚然成風,而大約三百名男女芭蕾舞者更在隔幾天的清早群集時報廣場快閃跳舞,聲援喜歡芭蕾的小王子與其他小男孩。這顯示了對男性學舞的偏見仍在,也是男性舞者難以堅持的原因之一。

    文字|謝朝宗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美景》結尾,演女兒的演員突然頭一轉,問觀眾為什麼黑人長期以來都要在白人的眼光下活著。
    紐約

    非裔劇作家傑作頻發 正面檢視種族問題與權力結構

    近年美國劇壇上,非裔劇作家傑作不斷,量多質佳且內容多元,而近期引起話題的作品,更正面挑戰美國種族問題裡最敏感的黑奴及白人掌控的權力結構。如將在九月轉戰百老匯的《奴隸戲》與普立茲獎得主帕克絲新作《白噪音》,將奴隸情節搬上舞台,獲今年普立茲獎的劇作《美景》讓演員在舞台上向觀眾公開叫陣,點出他們身為現有權力結構的維持者,膽識非比尋常。

    文字|謝朝宗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巴爾地摩樂團手的臉書,記錄他們與管理階層的抗爭。
    紐約

    美國經濟雖長旺 管絃樂團勞資糾紛仍不斷

    近幾年來,美國的管絃樂團時不時就傳出財務危機,或引爆勞資糾紛,即使美國經濟經過有史以來最長的熱火期,問題並沒有好轉,如芝加哥交響樂團在今年三、四月間,發生了近兩個月的罷工,而巴爾的摩交響樂團也從六月起因合約談不攏而取消演出。可見樂團的經營危機,不只是大環境經濟因素,還有許多深層的問題。

    文字|謝朝宗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東尼獎一開場,主持人詹姆斯.柯登花了整整十分鐘又唱又跳,只求觀眾來看戲。
    紐約

    看戲人次年年創新高 東尼獎自怨沒人看戲為哪般?

    今年的第七十三屆東尼獎頒獎典禮在十月六日舉行並進行電視轉播,主持人詹姆斯.柯登開頭的十分鐘唱跳秀,熱熱鬧鬧地「求觀眾來看戲」,問題是百老匯上一季的票房收入比前一季高出十分之一,觀眾人數比前一季高整整一百萬人次,為何東尼獎會有如此的「自卑感」,硬是要與電視節目比人氣?

    文字|謝朝宗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擺渡手》獲9項東尼獎題名,包括最佳新舞台劇。
    紐約

    量多質也佳 東尼獎「新編舞台劇」競爭激烈

    今年的東尼獎於四月卅日公布入圍名單,其中競爭最激烈的獎項是「新編舞台劇」。這一年的新戲量多質佳,有十四齣作品參與角逐,除了最後出線的五齣,未入選的遺珠中,也有不少如果在其他年度都可能入圍的佳作。至於那部戲會拿到獎座,目前看來,以《擺渡手》和《憲法與我》最具勝算。

    文字|謝朝宗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全新的藝術中心「棚屋」近期正式揭幕。
    紐約

    全新藝術中心「棚屋」開幕 多元形式的育成基地

    位於紐約曼哈頓Hudson Yard地區,歷時十年興建的全新藝術中心「棚屋」,終於在上月初開幕。這幢藝術中心從設計到興建都備受矚目,藝術總監普茨將之定位為無藝術類型限制、只呈現新作品的場所,從第一個月開幕節目的多樣性就可以看出其企圖心。但日後如何持續以作品吸引觀眾上門,也是「棚屋」未來的重大挑戰。

    文字|謝朝宗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米洛.勞的《五篇簡易小品》以兒童演出恐怖真實罪案。
    紐約

    舞台上的兒童角色 誰來演出費思量

    兒童演員或許是票房保證,但他們上台呈現寫實演出是否適宜?近期有幾齣戲劇都由成人演出兒童角色,因為劇情採回溯架構,所以成人演員能在回溯段落扮演兒時自己,不用改換裝扮聲音,時間的距離提供不同的看法,而這段距離就從演員的相貌與他們所代表的角色年齡差異表現出來。但也有作品直接讓兒童演員上台演出,呈現不同效果,但怎麼用才能安全過關,也令人頗費思量。

    文字|謝朝宗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單人戲劇表演者Louis C.K.承認自己確有性騷行為而消聲匿跡去「自我檢討」,但不過一年他就重回舞台。
    紐約

    跨尺度笑話之後 單人喜劇演員還能「自新」?

    建基於表演者生活的「單人喜劇」,難免有玩笑開過頭的時候,尤其這兩年反性騷議題備受關注,以往一些超越尺度的言論被挖出,也讓這些表演者的生涯生波,如被拔除奧斯卡主持棒的諧星凱文.哈特、被解除《星際異攻隊3》執導工作的詹姆斯.岡恩、諧星Louis C.K.等。台上的笑話或許有當下情境之必要,但表達「改過自新」的表演者,之後是否還能登台呢?

    文字|謝朝宗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歌劇女神卡拉絲演唱會」的宣傳片段。
    紐約

    全息投影表演技術精進 讓卡拉絲還魂登台

    這是歌劇女神卡拉絲的演唱會,在樂團的伴奏下,她娓娓唱來,那一個個鮮活的《托斯卡》、《諾瑪》、《馬克白》、《卡門》女神還魂了嗎?不是的,這是透過全息投影技術製作的演出,為了重現卡拉絲本尊,製作單位克服許多困難,讓去世四十年的女高音再度高唱。

    文字|謝朝宗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指揮家加堤爆出性騷事件,迅速被任職的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解職。
    紐約

    MeToo風波愈演愈烈 表演藝術圈「下重手」處理

    因名人性騷擾引爆的#MeToo活動,火球在各領域沿燒,但不同領域的處理態度不盡相同,表演藝術界近期又有多人遭指控,其中包含知名指揮家丹尼爾.加堤與比利時跨界導演楊.法布爾,被指控者或遭免職、調查或自行辭職,相較於其他領域,表演藝術界各單位的處理都迅速明快,表演藝術觀眾對此運動的態度與整體社會顯然不同,是各團體不得不下重手的原因。

    文字|謝朝宗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白人直男》描述一個聖誕夜,鰥居父親歡迎三個兒子一起過節所發生的故事。
    紐約

    韓裔劇作家Young Jean Lee 作品《白人直男》登上白老匯

    族群認同是韓裔劇作家Young Jean Lee一向關心的主題,近期她的作品《白人直男》登上百老匯,也讓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百老匯的亞裔女劇作家。《白》劇戲如其名,是一個白種異性戀男人的故事,但卻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美國白種直男的優勢。

    文字|謝朝宗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美國三部經典同志戲今年重回百老匯,包括《美國天使》。
    紐約

    同志劇場三經典 同步紐約搬演引發話題

    《樂隊男孩》、《同性三分親》與《美國天使》分別是一九六○、八○與九○年代的代表性同志劇作,寫的都是紐約同志的故事,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近期同時在紐約上演,也引發不少話題。而也有人提問,這三齣說的都是紐約白人同志的故事,哪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

    文字|謝朝宗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本季百老匯獲史上最高營收,但藝術表現不如過去幾季,最受好評的新戲The Band Visit拿下十座東尼獎,但只是一清新小品,沒有膾炙人口的震撼力。
    紐約

    數字解碼百老匯表現 營收雖好、創作力卻弱

    今年的東尼獎在六月初頒發,也正是時候回顧紐約劇壇過去一年表現,這次讓我們透過幾個數字,來一窺其中奧秘。十七億的營收,是百老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個劇季;今年有東尼獎提名資格的音樂劇和話劇總數只有卅部,遠低於前兩年雖然票房收入增高,但創新作品量卻降低,觀眾人數也只微幅上升,令人擔憂持續依賴商業性作品,會不會是飲鴆止渴,終將造成藝術活力停滯?

    文字|謝朝宗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饒舌歌手肯卓克.拉瑪成為第一位來自流行樂界的普立茲音樂獎得主。
    紐約

    普立茲音樂獎打破傳統 首度頒給流行樂界創作者

    向來得主以古典樂創作者為主的普立茲音樂獎,今年打破傳統,首度頒給來自流行樂界的創作者饒舌歌手肯卓克.拉瑪,震撼了樂壇!評委還特別公開解釋,普立茲獎對音樂的界定,從來就沒有分類別,有人認為這可視為普立茲獎對黑人音樂的肯定,但也有人認為拉瑪不需要普立茲獎來錦上添花,反而是普立茲獎想要借拉瑪自抬身價,增加大眾對其的認同。

    文字|謝朝宗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