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同黨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偶七十二變

你不可不知道的偶戲跨界創作

偶戲怎麼跨界呢?

其實「界」有很多種——人與物的界線,國與國的界線,傳統與現代的界線,空間與空間的界線⋯⋯那我們這次就推薦7部作品,看看作品本身各自跨了怎樣的界,還有創作團隊又怎麼樣去跨吧!

偶戲怎麼跨界呢?

其實「界」有很多種——人與物的界線,國與國的界線,傳統與現代的界線,空間與空間的界線⋯⋯那我們這次就推薦7部作品,看看作品本身各自跨了怎樣的界,還有創作團隊又怎麼樣去跨吧!

01 飛人集社劇團「超親密小戲節」(2011-2022

源於20年前,石佩玉造訪了位於荷蘭南方的荷蘭國際偶戲節,體驗穿梭街道巷弄、走進私人住所看戲的感受,因而嘗試在台北街區打造類似經驗。「超親密小戲節」召集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物件」、「偶」創作20分鐘的小品,在十餘年間開發大稻埕、永康街、古亭、江子翠、仁愛圓環、晴光街區、艋舺等地區。於2022年完成第9屆後,飛人集社劇團宣布完成階段性任務。

02 山宛然布袋戲團X弘宛然布袋戲團《聊齋─聊什麼哉?!》(2014 

由王嘉明導演、林建華編劇,選用四折《聊齋》故事,並將場景置於一個現代洗衣店,在演員、布袋戲演師的表演間,讓人、鬼、衣、偶彼此隱喻,既古今穿越,也虛實相生。《聊齋─聊什麼哉?!》打破傳統布袋戲的表演形式,讓操偶師不能隱身在戲台後方操偶、或表現口白,而是得切換演員與演師身分;而場景洗衣店所懸掛的各式衣物,也仿若一尊尊戲偶,共同述說一個黑色喜劇。

03 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2017

既是邱安忱的獨角戲,亦是布袋戲演師吳榮昌、黃武山的「人偶同台」演出,《白色說書人》以台灣戒嚴時期的創痛為背景,編劇詹傑發想曾被白色恐怖糾纏的主角父子,雜揉生命經歷、恐懼與慾望,將其情感投射在俠義的故事角色廖添丁身上。除人偶同台,本作亦融合西方與東方風格的剪紙作品,加入紙紮元素,並運用傳統與新式的藝術展演元素,將布袋戲的傳統展演戲台生活化為日常物件。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