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政治劇場

相關文章 10 篇
  • 普爾恰雷特的Lulu。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膽古怪的隱喻世界

    東歐在一九八九年解體,在此之前,所有的藝術活動的自由表達,都受到一定管制,帶有隱喻效果、社會批判性的政治劇場,是唯一可以得到公認的東歐劇場特色。而另一重要特色,是對經典文本的超強解讀能力,或許是來自複雜的國族歷史與生活經驗,東歐導演對劇本的分析總能鞭辟入裡,捕捉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主題,他們喜愛從用古典作品藉題發揮,也愛西歐新文本作家的批判憤怒與開放形式,讓他們創作充滿生猛活力,勇於透過劇場提出問題,持續與時代對話。

    文字|耿一偉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共同境地》的演員中有五位是前南斯拉夫戰爭的難民。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是建立在苦難上的藝術,還是最佳的慈善公益?

    難民潮對德國劇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劇院打著藝術自由與人道主義的兩面大旗,大肆地擴張其政治社會影響力,新型的政治劇場儼然在醞釀形成中。當邊界被打開的同時,德國戲劇藝術面臨了新的挑戰,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灰色地帶,到底藝術能不能「呈現」他人的苦難?能不能為「他者」代言? 要如何呈現,如何代言,才不會陷入種族歧視與殖民主義的陷阱之中,才不會成為某些人的政治工具?

    文字|林冠吾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皇家宮廷劇院的《希望》真實傳達在財政緊縮政策下,地方政府所面臨的掙扎與困境。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大選將至 劇場發聲談政治

    五月的英國將舉行全國大選,向來熱中評論政治社會議題的英國劇場,也應景推出相關戲碼。如皇家宮廷劇院在去年底推出的《希望》,真實地傳達在財政緊縮政策下,地方政府所面臨的掙扎與困境;丹瑪倉庫劇院則將從四月下旬推出《投票》一劇,場景設定在大選投票日當天虛擬的一處倫敦投票所。劇場作為思想和溝通的管道,藉此也成為引發觀眾思索投票選擇的場域。

    文字|魏君穎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風格涉的李銘宸的《Dear All》,把這段時日大眾關切的重要事件,全盤拆解,拼貼到一個同志情與異性戀的悲喜劇當中。
    焦點專題 Focus

    政治永不缺席

    從解嚴前後的一九八○年代起,台灣的劇場就瀰漫著批判政治與社會的聲音,甚至達到「遍地開花」的狀態,不管是小劇場或大劇場。後來雖因社會開放而使劇場的政治批判風潮稍歇,但創作者的自省也顯現在創作之中。隨著近期公民運動再起,以政治觀點思索社會議題的劇場氛圍也似乎開始重新復甦。

    文字|鴻鴻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潘詩韻編導的《漂流》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在香港 可以有多政治?

    從「九七回歸」之後,香港的表演舞台上少不了切入政治議題的劇場創作:從進念嘲諷的「東宮西宮」系列,到陳炳釗啟始「新文本運動」探索香港社會現實以至全球化的普世議題,到近期也有多位女性編劇/導演推出關注社會政治的創作。作為一個政治性的場域,對香港來說,劇場的使命不只是在藝術上回應本土,更是在政治上堅守一方自由的土壤。

    文字|陳國慧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柏林人劇院外觀。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書寫廿世紀的政治劇場史——柏林人劇院

    因為是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創作根據地,柏林人劇院一直以來都是戲劇史上的重要地標,迄今也是搬演布萊希特作品的重要舞台。今日柏林人劇院的風格延續社會政治劇場的傳統,肯定「劇場作為道德教育機構」的宗旨,在布萊希特的作品之外,製作以德國啟蒙時期及廿世紀的經典劇作為主,期待透過劇作與當代社會對話。

    文字|陳佾均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香港懇井聚品《廿三條‧死仆街‧俾人拉》
    香港

    「鬧」過之後,要有行動!

    《東宮西宮》首演時的一場〈鬧的根源〉裡一個演員說:「鬧完過後要有行動,鬧才有意思!」筆者認為,脫離殖民統治後,香港人的政治意識方正萌芽。若民主真是大眾所望,政治劇場除了成為一個對現存狀況宣洩不滿或坐聽道理的管道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一個平等的方式,讓大家參與、認識和反思自己的處境。

    文字|魂游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謝喜納提出「環境劇場」的理念,試圖從理論的層次上落實劇場空間的不同可能。圖為謝喜納所著《環境劇場》一書之封面(Applause出版)。
    特別企畫 Feature

    意識形態的實驗與實踐

    在二十世紀的劇場歷史裡,我們可以看到政治對劇場直接而粗暴的宰制,也可以看到劇場工作者介入社會政治現實的強烈企圖與作為。而更為普遍的情況是,劇場工作者有意識地以個人與社會所面臨的迫切問題為題材,直接對政治經濟體制的不公不義提出嚴厲的批判或深刻的反省。

    文字|陳正熙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喇媽媽劇場的女主人艾倫.史都華在她的表演咖啡屋留影。
    現代戲劇講座

    第二次前衛運動

    西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前衛藝術經過二、三十年的潛抑之後,終於在六〇年代再爆發,是爲「第二次前衛運動」,影響所及,導致八〇年代台灣的小劇場運動。本文特就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前衛運動,依流派、劇團、編導等作一概略性的綜覽。

    文字|鍾明德
    第24期 / 1994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政治劇場與宣傳劇

    今日這樣的尺度,是否說明了我們已經踏上「眞正民主政治」之路?或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漏網現象?

    文字|馬森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望向在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