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懇井聚品《廿三條‧死仆街‧俾人拉》(張志偉 攝 懇井聚 提供)
香港

「鬧」過之後,要有行動!

從《東宮西宮》看香港的政治劇場

《東宮西宮》首演時的一場〈鬧的根源〉裡一個演員說:「鬧完過後要有行動,鬧才有意思!」筆者認為,脫離殖民統治後,香港人的政治意識方正萌芽。若民主真是大眾所望,政治劇場除了成為一個對現存狀況宣洩不滿或坐聽道理的管道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一個平等的方式,讓大家參與、認識和反思自己的處境。

《東宮西宮》首演時的一場〈鬧的根源〉裡一個演員說:「鬧完過後要有行動,鬧才有意思!」筆者認為,脫離殖民統治後,香港人的政治意識方正萌芽。若民主真是大眾所望,政治劇場除了成為一個對現存狀況宣洩不滿或坐聽道理的管道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一個平等的方式,讓大家參與、認識和反思自己的處境。

常說香港人政治冷感,七月一日五十萬人上街和平遊行示威,不是一個很反常的例子嗎?

向來,香港的劇場甚少與「政治」沾上關係。之前就算是在九七年回歸前後的演出如臨流鳥工作室的《飛吧!臨流鳥,飛吧!》和沙磚上劇團的《爛命一條》,劇中所謂的「政治」立場,也不過是創作者對政治環境所引發對文化身分的思考。至於直接對政治局勢討論的劇碼,近年來卻一直少見。

香港掀起政治劇潮

這一年來香港的政治備受衝擊,經濟不景氣、負資產、高失業率、SARS襲港等令民怨加深,政府一意孤行地推動基本法第廿三條國家安全條例(或簡稱「廿三條」),更刺激了五十萬以上的市民上街遊行……。在民怨深積之際,香港劇場如何面對社會的動盪?

坊間早已流傳不少對香港特首與高官冷嘲熱諷的大小故事甚至歌曲,連簡單的一個笑話也能輕易贏得民眾的喝采回應;每天關於特首、官員和議員的政治新聞也出乎意料,醜聞、下台與爭拗,跟風轉向層出不窮。當現實比戲劇更戲劇化,一齣怎樣的「政治劇」才有意思呢?

因此,香港劇場最近開始出現幾齣特別對政治事件作直接回應的作品,如瘋祭舞台(註1)的「第廿三戒」系列。劇場導演何應豐和大學講師何國良,每次與不同的演員、舞者、學者甚至計程車司機等等,不定期在劇場裡作即興演出;顧名思義,這所謂一系列的作品都是演者對廿三條的一些討論和回應。(後來何國良更因此被邀到電台主持嘻笑怒罵的時事節目。)

今年七月份,也有香港墾井聚(註2)的《廿三條.死仆街.俾人拉》(註3)。這齣戲以戲劇諷剌香港的處境,以「郭家」喻國家,以飲品「沙示」比喻SARS,以變性爸爸比喻香港人的文化身分轉變等等,在舊式綜藝節目的歌舞下,揶揄當前的局面。

八、九月間香港的左派團體(香港工會聯合會,簡稱工聯會)也上演了一齣關於「為香港愛國工人運動事業奮鬥的人們」的《歲月的風釆》(註4)。雖然戲劇往往是共產黨的政治宣傳(Propaganda)工具之一,但以往在香港以戲劇宣傳政治思想的情形並不多見;這齣戲倒是透過一九五、六○年代至今工會歷史下的三代家庭,宣揚左派的「奮鬥」故事。歷史與倫理未必能引起年輕一輩的興趣,但藉著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的知名演藝人士參與製作,對一班老左派來說卻可以透過共鳴而鞏固他們政治勢力。

政治的啟示是什麼?

而最惹人注意的,可算是「進念‧二十面體」(註5)與「非常林奕華」(註6)合演的《東宮西宮──二○四六特首不見了》(註7)。打著「香港首齣未來政治魔幻鬧人喜劇」的旗號,此劇在四月SARS肆虐的時候贏得了滿場的觀眾;八月再演《東宮西宮reloaded──問責制唔制》(註8)時,更吸引了眾高官議員如貫進場。就像平地一聲雷般,《東宮西宮》這齣政治劇在香港劇場裡啟示了甚麼?

把《東宮西宮》說成「鬧人喜劇」也不錯。因為由四月份的首演到八月份的再次上演,都充滿了對香港特區政府尖酸而幽默的責難(註9)。例如〈如來神掌〉這一場,扮演董建華的演員使出一招接一招地打敗眾人──所謂的招數就是這些年來政府備受詬病的房屋、教育與處理SARS疫情等政策;其中像首演時一場諷剌高官互相推卸責任的〈鬼口罩〉;加演時揶揄衛生局長自己調查自己做檢討報告的一場〈骨場怪談之自己搽自己〉;還有模仿電影《花樣年華》的男、女角造型,高呼「鬧政府很舒服」云云,都掌握了燙手的時事話題,以特定處境與角色扮演作嘲諷,也教觀眾拍掌叫好。

但,難道嘲罵一個眾矢之的特首和政府,換來喝采得到宣洩,就能滿足嗎?筆者認為,做一齣「政治劇」,目的應該不止於此。

愈罵愈多、愈鬧愈兇

觀看《東宮西宮》,只覺愈鬧愈兇。首演時一場〈香港家書〉,在六、七○年代香港紀錄片的投射下,演員讀出作家陶傑在SARS肆虐期間一篇寫給董建華的文章,那種知識分子對社會問題的關切與哀戚,著實令人感動。到了加演時,這段加入了更多的讀白;如女演員一口氣背誦董建華在七月間兩位官員相繼辭職後的一篇長達四千多字的演講全文,或是另一篇給董建華滔滔不絕的「家書」,還有一段眾演員輪流交接評論政府管理問題,演出後還有關於香港政府的討論會……即使是字字珠璣,那連珠炮般的質問責難,也需要囉嗦得沒了沒完嗎?

《東宮西宮》的導演之一胡恩威在節目單裡寫著:「香港現在最令人擔憂的,不是現在的特首好不好,現在的政府表現好不好,而是香港沒有接班人,尤其是政治上面是沒有接班的……香港人治港若不可行,不成功,完全是因為香港沒有政治上的人才。」另一位導演林奕華也說:「我認為『頭腦簡單,心理複雜』是當下香港人性格的寫照,更是香港人在思考『存在有何意義』的問題上的一大障礙。例如,香港人最愛用『凡事不要想太多』來迴避以下問題……」一場〈大學生真面目〉裡,兩位演員扮演無知大學生的胡鬧對話,正好說明了兩位導演對社會下一代的忡忡憂心。不是正因為他們的無知,就更要大人的著緊教誨和指導嗎?且看七月一日當天,在烈日當空的酷熱天氣下,五十萬人以上井井有條的上街示威反對廿三條,之後年輕人登記當選民的比率亦大幅增加。誰說年輕人沒腦袋?香港人又真的完全沒有政治意識,沒有政治智慧嗎?

有智慧的表達才能開花

如果以一個抽離的強勢態度,指桑罵槐,企圖喚醒大家對政治的關注,那未免就像當天某位香港官員回應市民準備上街遊行時強說「市民被誤導……當是放假去參加的一種活動」般天真罷!《東宮西宮》首演時的一場〈鬧的根源〉裡一個演員說:「鬧完過後要有行動,鬧才有意思!」筆者認為,脫離殖民統治後,香港人的政治意識方正萌芽。若民主真是大眾所望,政治劇場除了成為一個對現存狀況宣洩不滿或坐聽道理的管道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一個平等的方式,讓大家參與、認識和反思自己的處境。以往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註10)等單位也曾嘗試讓社會想小眾(如外來佣工)參與戲劇,從而鼓勵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以劇場作為挑戰與回應政府和權勢的行動形式,除了為大家發表聲音,也要透過深化的孕育,智慧的花朵才能在心裡盛開。

到了今天,大陸旅客來港絡繹不絕,SARS後經濟又試復甦,特首民望微升,九月初政府還突然宣報了撤回廿三條的法案,之前幾個月的政治風波又將淡出。如果「政治」這話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的興起,香港的「政治劇場」、甚至是香港人的政治意識,也不過是假象。《東宮西宮》再演時,自命為「膚淺政治狂笑大喜劇」(所謂「膚淺」不過借用董建華罵民主派的一句話),似是反諷香港人對政治的膚淺,卻也有如今自嘲「膚淺」的意味。最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我們自認「膚淺」,大鬧過後又甘於平淡、坐視腐敗,善忘的人們,再怎麼自怨自艾,也是自作自受吧……。

文字|魂游 香港表演/媒體文化研究及創作人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註:

1.瘋祭舞台(Theatre Fanatico)由香港的資深劇場導演及設計師何應豐於一九九六年創立,並任藝術總監。其作品著重探討融合東西劇場的美學及本土文化、社會變遷等題材。近年來,瘋祭舞台較專注於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自去年底起不定期地演出「第廿三戒」系列,聯同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與不同界別的創作人及社會人士,以即興演出回應「廿三條」。

2.墾井聚(Well Drama Club)成立於一九九三年,是香港的長青業餘劇團。致力於集體創作,近年也積極進行及發展「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成員包括全職或活躍於香港劇場的業餘藝術工作者。

3.墾井聚《廿三條.死仆街.俾人拉》(WAVE.2003節目之一)於7月12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演出。

4.香港工會聯合會《歲月的風釆》於8月29日至9月3日於香港葵青劇院演出。

5.進念‧二十面體(Zuni Icosahedron)可說是香港的「老牌」實驗劇場的佼佼者,演出以視覺劇場為主。自一九八二年成立以來,除劇場演出外,亦涉足藝術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政策研究、評論、出版等。作品內容雖然未必與政治直接扯上關係,卻常見大紅星、毛澤東像、一桌兩椅等文化╱政治圖像,九九年起獲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並開協「牛棚書院」,提倡民間教育。藝術總監為榮念曾。該團網址http://www.zuni.org.hk/。

6.非常林奕華(Edward Lam Dance Theatre)顧名思義由劇場導演林奕華創辦兼任藝術總監,自一九九一年起,以他對潮流敏銳而批判性的觸覺,製作了多個劇場演出。近年專注年輕人的教育和劇場工作,除演出外亦主持講座及工作坊。林奕華是進念‧二十面體的早期成員,近年來亦與其聯合製作不少作品,如《東宮西宮》及《半生緣》。九九年起獲香港藝術發展局「一年資助」。該團網址http://www.eldt.org.hk/。

7.進念.二十面體及非常林奕華《東宮西宮──2046特首不見了》於7月17日至26日於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演出。

8.進念.二十面體及非常林奕華《東宮西宮reloaded──問責制唔制》於8月1日至23日於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演出。

9.廣東話的「鬧」字,可作「罵」的意思。

10.該單位曾多次與台灣的差事劇團與菲律賓的民眾教育劇場協會合辦「亞洲的吶喊」系列交流表演;今年十一月,差事劇團也將擴大舉辦「亞太小劇場藝術節」。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