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園驚夢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舞蹈家
梅卓燕 以舞為誌 銘記絢爛人生
她笑的時候,好像一個小女孩,怎麼也很難讓人相信,她已經過了五十歲梅卓燕,香港知名舞蹈家,編舞也跳舞,她用舞蹈寫自己的人生日記,寫自己從中國舞跳到現代舞的歷程,寫她與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的相知相遇。一場舞蹈的宴席,五十歲舞照跳,獨舞片段回顧過去種種,未來,還是要跳下去
-
即將上場 Preview 廿八年前藝壇盛事 原地重現
白先勇《遊園驚夢》 熠熠星光依舊
一九八二年由新象藝術中心製作、改編自白先勇同名小說的舞台劇《遊園驚夢》,當年集合了藝文界的一時之選,以意識流的手法呈現,演出十場皆滿座,甚至颱風天也擋不住觀眾的熱情,成為當年的藝文盛事。廿八年後,這一頁傳奇終於將在原演出場地國父紀念館再現,除了當年的導演黃以功將回鍋執導,也邀集當下的藝壇明星包括魏海敏、徐貴櫻、錢熠等共襄盛舉。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再續崑曲夢
過去讀者所熟知的白先勇,是寫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台北人》、《寂寞十七歲》的小說散文家,然而經過二○○四年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後,他卻多了一個封號,讓古典戲曲復活的「現代製作人」,這頭銜甚至還比「作家」來得更為響亮。年過七十的他,耐力和活力驚人,青春版《牡丹亭》在台首演近五年,不但演遍兩岸三地和歐美達一百六十場左右;五年後,青春二部曲《玉簪記》也將於五月下旬來台公演,宣告記者會上,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變成了蓮花,喜孜孜說,牡丹已花開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還要再接再厲,「不信青春喚不回」。 究竟崑曲有何魅力,讓白先勇自命為永遠的崑曲義工?白先勇說,他研究崑曲已經有二十多年之久,崑曲藝術也是其文學創作的養分,電影《遊園驚夢》即是根據其創作的小說為腳本。據他本人回憶,他與崑曲結緣很早,十歲的時候就隨家人去上海美琪大戲院聽梅蘭芳的《遊園驚夢》。「小時候並不懂戲,可是《遊園》的〈皂羅袍〉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歎的曲調,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很多年以後,就像唱碟般,時常在我的腦海中轉啊轉。好象是烙進去一般。」白先勇這樣形容。 「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別的表演藝術裡,我還沒有看到過,像〈尋夢〉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滿台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徵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崑曲最厲害的地方。」白先勇表示,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心靈上總難免有一種文化的飄落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被連根拔起,傷得不輕。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藝術,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我們實在應該愛惜它,保護它,使它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為下個世紀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留一枚火種。 白先勇的崑曲夢,需要觀眾才得以成就圓滿,而年輕創作者的劇場夢,更需要觀眾的注目和支持。由誠品書店主辦多年的「誠品戲劇節」,在二○○七年轉型為「誠品春季舞台」,場地移師至可容納四百人的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試圖提供給潛力劇場導演一個面對更大市場規模,兼具票房魅力又不失創作企圖的實驗場域。今年誠品春季舞台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合作,由曾獲台新藝術獎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的台灣中生代超夯的劇場導演王嘉明,以流行音樂才女陳綺貞的音樂為密碼,交織一部推理音樂劇場《膚色的時光》,將要連演十八場
-
專題
新象30 繁花綻放
新象三十歲了。 三十而立,可喜可賀。 三十年的拓荒,播種,耕耘,灌溉,成長,到今天的繁花綻放,不易,實在不容易。其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委屈、折磨與承擔;多少迷人的片刻與欣慰的時光。「新象」自己感受得到,會寫在許博允的傳記裡,但也印映在朋友們的心中,更會記錄在台灣的文化發展的史冊上。
-
舞蹈
血肉之軀詮釋下的心靈殿堂
「身到、意到、心到、靈到。只要身體在,它將載著心靈遨遊大千,坐看水雲。」這是陶馥蘭此時此刻的舞蹈觀。這種玄妙且虛空的理想,在《心齋》的血肉之軀詮釋下,變成了一座脚踏實地的心靈殿堂。
-
焦點
三種東方身體觀的展現 「心齋」兩岸三地編舞家匯演
多面向舞蹈劇場此次演出滙合了大陸范東凱的《錯位》、香港梅卓燕的《遊園驚夢》,及台灣陶馥蘭的《心齋》,三種不同東方身體觀的展現,各自訴說母體文化下的生之航程。
-
即將上場
兩岸三地編舞家匯演
此場演出爲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節目之一,邀集中國與香港兩位中生代編舞家共襄盛舉。來自北京的范東凱,目前爲新加坡人民協會舞團的駐團藝術總監,演出新作《錯位》,由譚盾作曲;來自香港的梅卓燕,活耀於國際舞台,曾是「香港舞團」的台柱。兩位均有深厚的古典中國舞蹈根基,他們亦將在中國傳統素材中採擷精華,以納入國人的現代舞中。舞蹈家吳素君將獨舞梅卓燕的成名之作,改編自白先勇的同名小說《遊園驚夢》。台灣的創作部分,陶馥蘭以觀想入身,新作《心齋》將是一個心靈與身體的溯源之旅。 相關講座活動四月底於耕莘文敎院展開,可洽詢多面向舞蹈空間(02)7405820。
-
舞蹈
春天永遠不來 評「遊園驚夢──旦角的變奏」
郭曉華來自大陸,近十幾年來在港台兩地創作、生活,亦學習歐美現代舞,就節目單上所寫,她追求傳統與創新,探求東西方的融合。遺憾的是,除了隊形編排及舞台區位上看到一些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動作質地和表演方法並未看到太多融合創新的嘗試。
-
交流道
大陸舞台上的台灣話劇
八〇年代起,台灣劇作家的作品連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成都等重要都市的舞台上搬演,《紅鼻子》、《弱者》、《遊園驚夢》、《蝴蝶夢》等,雖不能概指爲針砭、但有一定程度反映資本社會世態的劇目,在以社會主義爲背景的舞台上,如何「扮」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