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過去讀者所熟知的白先勇,是寫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台北人》、《寂寞十七歲》的小說散文家,然而經過二○○四年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後,他卻多了一個封號,讓古典戲曲復活的「現代製作人」,這頭銜甚至還比「作家」來得更為響亮。年過七十的他,耐力和活力驚人,青春版《牡丹亭》在台首演近五年,不但演遍兩岸三地和歐美達一百六十場左右;五年後,青春二部曲《玉簪記》也將於五月下旬來台公演,宣告記者會上,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變成了蓮花,喜孜孜說,牡丹已花開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還要再接再厲,「不信青春喚不回」。

究竟崑曲有何魅力,讓白先勇自命為永遠的崑曲義工?白先勇說,他研究崑曲已經有二十多年之久,崑曲藝術也是其文學創作的養分,電影《遊園驚夢》即是根據其創作的小說為腳本。據他本人回憶,他與崑曲結緣很早,十歲的時候就隨家人去上海美琪大戲院聽梅蘭芳的《遊園驚夢》。「小時候並不懂戲,可是《遊園》的〈皂羅袍〉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歎的曲調,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很多年以後,就像唱碟般,時常在我的腦海中轉啊轉。好象是烙進去一般。」白先勇這樣形容。

「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別的表演藝術裡,我還沒有看到過,像〈尋夢〉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滿台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徵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崑曲最厲害的地方。」白先勇表示,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心靈上總難免有一種文化的飄落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被連根拔起,傷得不輕。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藝術,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我們實在應該愛惜它,保護它,使它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為下個世紀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留一枚火種。

白先勇的崑曲夢,需要觀眾才得以成就圓滿,而年輕創作者的劇場夢,更需要觀眾的注目和支持。由誠品書店主辦多年的「誠品戲劇節」,在二○○七年轉型為「誠品春季舞台」,場地移師至可容納四百人的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試圖提供給潛力劇場導演一個面對更大市場規模,兼具票房魅力又不失創作企圖的實驗場域。今年誠品春季舞台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合作,由曾獲台新藝術獎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的台灣中生代超夯的劇場導演王嘉明,以流行音樂才女陳綺貞的音樂為密碼,交織一部推理音樂劇場《膚色的時光》,將要連演十八場,挑戰六千五百觀眾人次。

從莎士比亞到麥可.傑克森、從馬勒的交響曲到披頭四的流行歌,王嘉明的作品,無疑是這個商業流行交雜、主流邊緣混血世代的代言,他的頑童性格,讓他的創作總有出人意表之處,尤其對劇場形式無止盡的與探索慾望,更叫人好奇他眼中所建構的世界。本刊特別從他歷來作品剖析,五條線索帶領讀者先窺《膚色的時光》的愛情推理現場。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