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笑的時候,好像一個小女孩,怎麼也很難讓人相信,她已經過了五十歲——梅卓燕,香港知名舞蹈家,編舞也跳舞,她用舞蹈寫自己的人生日記,寫自己從中國舞跳到現代舞的歷程,寫她與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的相知相遇。一場舞蹈的宴席,五十歲舞照跳,獨舞片段回顧過去種種,未來,還是要跳下去……
記得那年也是十一月
在德國Essen我們下榻的酒店
最後和她及朋友們一起吃飯
席間窗外下起大雪來
我們幾個女人就跑了出去
迎著冷冷的空氣瑟縮著抽菸
雪絮絮的飄下來
我輕輕拉緊裹著她瘦弱身軀的披肩
又想起一九九九年在她的節上跳〈獨步〉
……(註1)
她說起那些往事時,彷彿呼應她的話語,窗外忽然下了一陣安靜的雨。
打一九八六年起,她便開始以舞蹈寫日記。寫著寫著,日子竟也紛紛過去,轉眼間,當年踢踏踩著舞步的女孩五十歲了,而她還在跳舞,還在以舞蹈銘寫人生裡的浮光掠影,重要時分。
回首的宴席
梅卓燕,在中國出生,十三歲遷居香港,同時開始習中國舞,至今年逾五十,依然持續跳舞、編舞、創作,舞蹈生涯不輟。港人有句話,「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梅卓燕把這句話拾掇了,作為十月來台演出舞蹈日記系列第六支作品的名字。
第六支作品發表於二○○九年,原名叫《日記VI.謝幕》。首演時,舞迷以為梅卓燕要謝幕告別舞台了,但不是的,儘管舞者盛年看似已過,梅卓燕沒想過退休,從此以後,仍是「能跳多久,就跳多久」。此刻謝幕,為的是在當下致謝,謝過人生中經歷的友朋知己與難忘景致。
既是致謝,原本也構思演出為一場宴會的形式,賓客席上坐,梅卓燕則在嘉賓中穿梭跳舞,舞作擷取廿歲、卅歲、四十歲跳過的獨舞片段,用舞蹈為自己的人生路序年。
《遊園驚夢》的見證
廿歲,她為自己挑了《遊園驚夢》,一段身著旗袍、耍弄摺扇的獨舞。
剛開始也曾質疑,編給卅年前的自己跳的舞,「會不會有一些其實我已不能跳了?後來,咦,也好,我不用改就能跳下來。」梅卓燕說,一個朋友,從她初次跳《遊園驚夢》就開始看她獨舞,一路到今天,待看完《謝幕》後,朋友告訴她,「妳現在跳《遊園驚夢》,是perfect timing。」「廿歲跳的時候,就是很漂亮嘛,可是假假的。」朋友直言。
卅年的人生歷練與體會,足以換假為真。梅卓燕在《遊園驚夢》中穿著旗袍、踩著小步伐,對鏡中纖纖動人的自我形象似疑非疑;一把摺扇,有時是女子獻媚的道具,有時卻又成了武器,扇子一開一闔,擊中身體,就像活在眾人眼中的女子,對自我形象有眷戀,有懷疑,舉棋不定。
這段獨舞取用中國舞的諸多元素,卻跳脫中國舞的形式與價值觀,多了一層舞者的反思與自我觀照。這支作品,見證了梅卓燕早年的舞蹈生涯,也暗示日後她將從一位中國舞舞者走向獨立創作的編舞家之路。
在現代舞中找到自己
回想廿歲前後的自己,梅卓燕的語氣說感嘆,更多是回到從前,少女對未來的嚮往與驚奇。她的中國舞身段學得紮實,年紀輕輕就成了香港舞蹈團當家女角,主演《黃土地》、《胭脂扣》、《玉卿嫂》等舞劇,當時的舞團藝術總監江青,雖然編中國舞,卻常在作品中植入一些「不太一樣的想法」,也常請外面的老師給舞者上課,梅卓燕因此開始接觸現代舞,「突然間,那東西好像對我起了化學作用,我開始產生很多好奇。」
同時,梅卓燕申請到美國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學金,便毅然決然捨下舞團工作,出國從葛蘭姆開始,學習各門各派的現代舞。
「那陣子我得到一個最重要的訊息是:在現代舞裡頭,一個很可貴的東西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我們跳傳統舞蹈的,不只是中國舞,芭蕾也一樣,都會有個美學的、身體語彙的standard(標準)在那邊,你必須把自己放掉,進入這個系統裡;但在現代舞裡,你是可以抽出來的,你可以做你自己,發現你自己。」
在紐約的梅卓燕,便將自己抽了出來,檢視過去學過的一套又一套民間舞,為什麼撇扇代表快樂?小碎步是否只適用在固定類型的舞蹈中?「過去不敢(這樣做)嘛!學傳統的人都是這樣,老師教你怎麼跳,你就要一板一眼地跟著。可是,當你在創作的時候,你可以讓這個事情有另外一面。」
梅卓燕原也沒想成為編舞者,只是,這過程中遭遇太多衝擊,「就開始想來想去,開始問問題了。當產生很多問題時,你唯一的辦法就是做一條舞出來……因為你跟人家說了半天也沒意思,看不到那個東西,說到打結,人家也不知道那是怎麼回事。就這樣開始編舞的。」
返港後,梅卓燕深知自己已無法回到過去,當一名單純的舞者,她選擇一條分外艱辛的路——成為獨立編舞家。
獨立雖辛苦,卻也帶來充分的自由。貪戀各樣好玩物事的梅卓燕,開始積極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詩人、文學家、錄像藝術家、裝置藝術家……「可以從別的體系裡,看人家是怎麼創作的,是很大的啟發,也很好玩。」
卅歲到四十歲間,梅卓燕以編舞家身分,自由合作,自由創作,「亂玩亂闖,是一段很快樂的日子。」
更年期的領悟
然而,在舞蹈人的生涯中,遲早要遇到痛。四十歲後,女人必然遭逢的身體變化,將梅卓燕的身心直揣到人生谷底。
在《謝幕》中,梅卓燕以錄音坦率念出種種身心癥狀:「月經不規則、經量多、經量少、皮膚皺紋出現、頭髮乾燥易脫落……熱潮紅、口乾舌燥、心悸……陰道乾澀、煩躁易怒、乳房縮小鬆弛、情緒低落憂鬱……」
是更年期。更年期的身心不適,伴隨長久以來的腰傷,讓梅卓燕的身體垮了下來。「那段時間好辛苦,整個人不大對,比如浮腫、虛胖、沒有精神。不要說跳舞,每天起來就覺得人是皺巴巴的。那是我從來沒有過的樣子。」
身體的挫敗不得解,一本無意間讀到的《黃帝內經》,卻成了引領梅卓燕重新看待身體的新契機。
梅卓燕從書中習得保養身體的方法,例如藉由經絡檢視身體細微的癥狀,但最大的啟發,仍是attitude(態度)。「這個調整不是要得到長命,不是這樣子的。以前你可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外面的事情,你的事業啊、你的編舞好不好啊、成不成功啊……可是到後來你發現那些東西都是不重要的,當你身體沒有了,那些東西都是沒有的。最重要的還是回到你的身體,那才是唯一跟你走到最後的。」
「當你有這樣的sense去照顧你的身體,你自然就會放慢,會開始注意你平常沒有注意的事情,包括你身邊的人,包括這個社會,包括動物和其他。」走過這一遭,梅卓燕對身體病痛懷抱的,是感恩。
「我沒有白受苦。因為我受苦,所以進入到一個另外的世界。我覺得每個人都該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因為當你有這樣的心態時,你自然會保護你的家,保護你的地球。這是我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的轉變。」
而同樣重要的,是梅卓燕發現,五十歲的自己又可以跳舞了。懷抱著感激之情,她開始給自己籌劃五十歲的舞蹈日記,籌劃一場歡歡喜喜的宴席,直到那天清晨,一通電話響起。
與碧娜的相知緣分
「我最早是什麼地方看到Pina的?好像是一九八幾年的時候。那時候我還不知道她是誰,就看了她的《穆勒咖啡館》,覺得好棒喔,那大概是我還跳中國舞的時候吧。反正就覺得很震撼。」
「一直到一九九七的《拭窗者》Der Fensterpetzer,我才認識她——那次她在香港留了兩星期,見所有的朋友。然後,突然之間,我就接到她來了一張傳真,問我要不要去他們的廿五周年做表演。啊!我拿著那張紙,一直在房間裡狂跳啊!」
「就這樣去表演。之後陸陸續續,反正她去哪裡表演,只要我們有空,就都會去。」
碧娜和梅卓燕的緣分結得深也結得久。她不只一次受邀到烏帕塔參加藝術節,還曾為烏帕塔舞蹈劇場二團編製舞作《花落知多少》,那次的奇緣是,一團正在重排碧娜早期經典《春之祭》,梅卓燕看了心癢,問碧娜能不能跟著學,碧娜說好,「沒想到學了,她竟然讓我演出,好開心!」
卅幾歲時,梅卓燕編了一支叫《獨步》的舞。舞台上滿地紙花,如雪。梅卓燕擎著一把油紙傘,在上面盡情起舞,偶然間,傘揚起千堆雪,詩意如畫,卻挾帶著一絲悵然,或許是傘的緣故。
碧娜喜歡那支舞,曾邀請梅卓燕在烏帕塔演出。後來,二○○八年舞團卅五周年紀念時,梅卓燕又給邀到烏帕塔。一天,「Pina到埃森(Essen)來跟我們吃個中飯。那是一個下雪的中午,餐廳有一面大玻璃,看到下雪了,Pina就出去抽菸,我們幾個陪她出去,在雪裡嚷著好冷好冷。那之後就送她上車了。我記得很清楚的是,她上車之後,我們跟她說“take care”,她忽然舉起雙臂做了這(展示雙手肌肉)動作,“Strong! Strong!”我們都笑翻了,好少見到Pina這麼古怪。」
後來,梅卓燕回到香港,開始《謝幕》的創作排練。她把這些年寫的日記、自己跳過的舞、穿過的服裝、用過的道具……「把所有我做過的東西,轟!丟得一地都是。」挑揀、重組,掐扭出新的結構。
她決定放入《獨步》,不只象徵卅多歲的時光,也紀念、致謝碧娜對自己的知遇。然而,「那天早上,很早很早,烏帕塔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說Pina過去了。還沒公布。我就,天哪。」
「那天早上,我什麼都沒辦法做。就坐在那邊對著我那一大堆東西。忽然間我想起來,我有很多跟Pina相見的錄像片段。每次去看她,我都會帶著一個video camera,隨意錄下來。我把那些帶子都翻出來,一面翻一面重新想起我最早什麼時候看見她……」
碧娜的倏然離世,也讓梅卓燕的創作方向大轉彎。原本的慶祝宴席不再,「沒法做celebration(慶典),因為一跳《獨步》就想起這些事。」
這層心事,將《謝幕》中《獨步》一段暈上一層濃厚的離愁與傷感。人到五十,開始逐漸熟悉身邊生命的離去,與梅卓燕共舞的這柄傘,是離人之傘,也是不忍離去之傘。
然而,《謝幕》終究給死亡一個不過分孤寂的歡快微笑。台上獨步之後,梅卓燕以傘觸地,一首爛漫華麗的輕快樂曲響起,從離情轉而灑脫,是《謝幕》非常精采動人的一刻。
梅卓燕說,曲子也是來自一位故人。梅卓燕稱這位長輩「阿姨」,老人家跟她向來投緣,幾年前,阿姨得知自己得癌,便自製了一張CD 分送親友,裡頭全是她鍾愛的歌曲,「當然後來她也過去了,可是每次打開這張CD,就好像她還在。」
梅卓燕就這麼在曲子和這段告白中起舞:「身體雖然消失了,但用另外一種方式存在著。有些記載說人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一生會像大特寫鏡頭極速回轉。我有時覺得創作可以把零散四散的一些生命感觸、點滴情懷,一片一片地取摘下來,生命得以整理、凝聚,或者在我們最私密的心底下,我們都可能希望被注視?被了解、被愛、被證明存在過…?」(註2)
或許再沒有一種藝術如同舞蹈般接近生命的本質,曾存在過的,未必能在時間中留下;我們看過,或也曾被看過,如此,生命便是絢爛的,即便一瞬。而馬照跑,舞,依然照跳。
註:
- 引自梅卓燕《五十年不變舞照跳:謝幕》演出文本。
- 同註1。
人物小檔案
◎ 出生於中國廣州,13歲遷居香港,為香港著名編舞家。
◎ 1981年加入香港舞蹈團,曾任舞劇《黃土地》、《胭脂扣》、《玉卿嫂》女主角。
◎ 1985年於香港青年編舞大賽獲中國舞組冠軍,獲獎學金到紐約學習現代舞。
◎ 返港後為香港舞蹈團及城市當代舞蹈團編舞。後以獨舞家身分應邀赴倫敦、柏林、巴黎、紐約等歐美藝術節演出。亦曾應邀於碧娜.鮑許舞蹈劇場25周年紀念節演出,後參與舞團《春之祭》演出。
◎ 曾多次獲香港舞蹈聯盟頒發「香港舞蹈年獎」,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類代表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