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話劇院
-
焦點專題 Focus
兩桌四椅的「中式理查」 環球劇場中的陰陽辯證
導演王曉鷹的《理查三世》當年是應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所邀而製作,在「GLOBE to GLOBE從環球到全球」戲劇節演出,為了在各國競演中彰顯中國特色,他採用中國戲曲元素,更在首演時因布景道具未抵達,反以更簡約有力的表演令人驚豔。對理查三世的詮釋,王曉鷹說:「我想用一種中國的『陰陽辯證』的方式來處理他在與其他人物對話的時候,是一個正常的、帥氣的、俊朗的,當他做內心獨白的時候,就呈現出一種形體的、靈魂的扭曲。」
-
演出評論 Review
歷史幽魂的朗誦 當代創作者的叨絮
場景乍看改變,所有故事的發生仍在這座法源寺內;譚嗣同、康有為等人看似從清末遠道而來,實則未曾離開,作為徘徊寺裡的幽魂,在異稟小和尚的發問裡還魂、現身/聲,未有發言與否的選擇權,形成另類的「還魂記」。於是,我們該相信他們所說的一切?或者,只是兩個和尚超時空的妄想?其所欲奉告的是,不能相信這齣戲,乃至於這段歷史的被轉述。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中國國家話劇院搬演《杜甫》 引來「詩聖」發「密函」
整修六年、終於重新開張的上海美琪大戲院,定位為「精選劇場」,並將每年四月演出季命名為「琪遇季」。今年首個「琪遇季」邀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杜甫》,由王曉鷹執導,以杜甫曲折的人生經歷為主要線索,塑造他正直憐憫、憤世嫉俗、錚錚鐵骨的知識分子形象。但《杜甫》上演後,網路卻瘋傳一封來自「唐朝詩人杜甫」的「密函」,原來是評論者假托杜甫口吻,對演出表達「意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民間力量催發 文創風中「井噴」倍增
雖然一千至三百座位之間的中小型劇場,對堅持不擴音原聲演出的中國話劇界來說才是夢幻劇場,但直到九○年代民間戲劇力量崛起,中小型劇場需求量大增,才陸續湧現相關建設。而新近的文創風潮更是推波助瀾,在補助法規、獎勵投資、人才培育、大型建設方案陸續推出之下,許多新劇場依附在不同的房地產與商業空間中興建,也有許多老劇場或影劇院整修變臉,增加表演功能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脫情慾 訴諸佛法
三月在香港藝術節首演、六月下旬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的舞台劇《青蛇》,是中國中生代導演田沁鑫繼《紅玫瑰與白玫瑰》之後又一探討女性意識的作品。修佛多年的田沁鑫,在李碧華原著架構上發揮,但除了原文探討的情慾糾葛,也加入佛教思想,讓作品成為一部具有東方禪意精神的戲劇。
-
北京
大腕、名導、經典、話題 一次看盡舞台劇廿年演進
這個北京的夏天,劇院就像電影院,同四十度高溫一樣熱騰騰!除了有孟京輝、田沁鑫等名導量多又吸睛的作品,還有多齣經典巨作如王曉鷹《哥本哈根》、北京人藝《哈姆雷特》,另話題作家韓寒也首度有作品改編搬上舞台而且票價屢創新高,更彰顯戲劇市場的活絡態勢!
-
演出評論 Review
狂放一場 卻終究「悲喜分明」
張愛玲寫的就是通俗劇,卻從來不是黑白分明,在她的時代裡,那些世間男女種種細瑣的人情世故,看在聰慧如她的眼中,雖然可笑卻也可憐劇場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也是通俗劇,卻沒有小說原作中的曖昧,太多黑白分明的對比,太多理所當然的教訓,寫白了或許應該隱晦的,說出了或許應該沉默以對的,閱讀、觀賞、思考的趣味,也被有點多餘的道德感給稀釋了。
-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實力派女演員
秦海璐 簡單中,找到自己的紅玫瑰
廿歲就以《榴槤飄飄》得到金馬獎影后榮銜,秦海璐卻不像其他當紅大陸女星一樣演出商業大片,她持續演舞台劇、演新導演的電影,走一條人跡罕至的演藝之路。十一月,她將隨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的作品《紅玫瑰與白玫瑰》訪台演出。秦海璐說,田沁鑫是她表演生涯中的貴人,為了讓一開始找不到感覺的她體會紅玫瑰,田沁鑫讓她從六歲開始演,先找六歲時紅玫瑰的感覺。之後慢慢演到十二歲、十八歲最終,秦海璐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紅玫瑰
-
北京
中國國家話劇院入新厝 不再流浪準備大展鴻圖
章子怡、李冰冰、王曉鷹、孟京輝、田沁鑫等明星級的藝人編導的「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直沒有專屬的劇場,終於在歷時四年的興建後,有了位於廣安門外大街二七七號的「家」,並於五月中開幕啟用。這個新家包括一大一小兩個專為「話劇」演出而設計的劇場,「國話」並演出《四世同堂》與中、法合作的《打造藍色》作為開幕慶祝。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四:兩岸戲劇交流新局面
大陸劇來台熱絡 台灣市場水土不服?
在過去的一年裡,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鹿鼎記》、央視電影頻道的《電影之歌》及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四世同堂》等大陸大型舞台與音樂劇,紛紛來台演出,台灣的觀眾反應不一,主觀感覺上,似乎呈現水土不服的隔閡,熱度不高。這中間的原因何在?而未來可以期待的交流戲劇類型又有哪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中國國家話劇院 搬演好戲滿京華
成立於二○○一年,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與中央實驗話劇院兩個中央級劇團合併而成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可說是中國劇壇的第一品牌。除了能吸納最好的劇場精英與明星,更能以超越的視野看待中外的歷史與當代題材,原創或改編了許多經典劇作。難能可貴的是,國話已累積出精準的市場眼光,票房屢屢告捷,並且受邀到全世界的戲劇節與劇院演出。
-
戲劇
雙重距離外的《半生緣》
《半生緣》的好處在張愛玲能由原先對筆下角色的嘆息與批判,轉至寬厚的最終同情;而在胡恩威與林奕華的處理下,原先辛辣的味道淡去,濃濃對張愛玲的緬懷,與對文本瞻仰般的愛,籠罩頭尾。
-
最PAR!
面貌百變不執著,一以貫之來批判
劇場編導鴻鴻說,林奕華一向絕頂聰明,他擅於批判、作品論點犀利;所謂的「變化」,不過是他使用不同的媒介,來傳達他想說的東西。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茹國烈則表示,他認識的林奕華一直如此,總是不斷改變,不斷變換作品形式,而且很有意識地選擇與傳達自己要談的東西。
-
環球舞台
融合寫實與象徵的中國戲劇新殿堂
甫於去年底成立的大陸「中國國家話劇院」,擁有二百多名的演員,能同時推出兩個大型製作,可說是資源豐沛、引領風潮的戲劇新殿堂。該團於今年四、五月相繼推出兩齣創團作《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與《薩勒姆的女巫》,分別由中生代導演查明哲與王嘵鷹執導,以紮實的寫實表演為基礎,輔以詩意或象徵的導演手法,呈現了大陸寫實戲劇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