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中國國家話劇院

相關文章 14 篇
  • 舞台上,每當理查殺一個人時就在宣紙上流下血來,產生中國式的渲染效果。
    焦點專題 Focus

    兩桌四椅的「中式理查」 環球劇場中的陰陽辯證

    導演王曉鷹的《理查三世》當年是應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所邀而製作,在「GLOBE to GLOBE從環球到全球」戲劇節演出,為了在各國競演中彰顯中國特色,他採用中國戲曲元素,更在首演時因布景道具未抵達,反以更簡約有力的表演令人驚豔。對理查三世的詮釋,王曉鷹說:「我想用一種中國的『陰陽辯證』的方式來處理他在與其他人物對話的時候,是一個正常的、帥氣的、俊朗的,當他做內心獨白的時候,就呈現出一種形體的、靈魂的扭曲。」

    文字|林偉瑜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在劇本結構裡始終是法源寺的舞台,以中央的走道與兩方的數張椅子為主體,加上極簡的布景、道具,僅藉由投影的變換、椅子的挪移進行空間的異轉
    演出評論 Review

    歷史幽魂的朗誦 當代創作者的叨絮

    場景乍看改變,所有故事的發生仍在這座法源寺內;譚嗣同、康有為等人看似從清末遠道而來,實則未曾離開,作為徘徊寺裡的幽魂,在異稟小和尚的發問裡還魂、現身/聲,未有發言與否的選擇權,形成另類的「還魂記」。於是,我們該相信他們所說的一切?或者,只是兩個和尚超時空的妄想?其所欲奉告的是,不能相信這齣戲,乃至於這段歷史的被轉述。

    文字|吳岳霖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杜甫》是今年國話劇院集結了各路高手打造的重磅戲。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中國國家話劇院搬演《杜甫》 引來「詩聖」發「密函」

    整修六年、終於重新開張的上海美琪大戲院,定位為「精選劇場」,並將每年四月演出季命名為「琪遇季」。今年首個「琪遇季」邀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杜甫》,由王曉鷹執導,以杜甫曲折的人生經歷為主要線索,塑造他正直憐憫、憤世嫉俗、錚錚鐵骨的知識分子形象。但《杜甫》上演後,網路卻瘋傳一封來自「唐朝詩人杜甫」的「密函」,原來是評論者假托杜甫口吻,對演出表達「意見」。

    文字|李翠芝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國話先鋒劇場外觀
    焦點專題(二) Focus

    民間力量催發 文創風中「井噴」倍增

    雖然一千至三百座位之間的中小型劇場,對堅持不擴音原聲演出的中國話劇界來說才是夢幻劇場,但直到九○年代民間戲劇力量崛起,中小型劇場需求量大增,才陸續湧現相關建設。而新近的文創風潮更是推波助瀾,在補助法規、獎勵投資、人才培育、大型建設方案陸續推出之下,許多新劇場依附在不同的房地產與商業空間中興建,也有許多老劇場或影劇院整修變臉,增加表演功能

    文字|郭耿甫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田沁鑫的《青蛇》,對法海(左,辛柏青飾)有新的詮釋:「把這個角色還原到他佛弟子的定位上。」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脫情慾 訴諸佛法

    三月在香港藝術節首演、六月下旬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的舞台劇《青蛇》,是中國中生代導演田沁鑫繼《紅玫瑰與白玫瑰》之後又一探討女性意識的作品。修佛多年的田沁鑫,在李碧華原著架構上發揮,但除了原文探討的情慾糾葛,也加入佛教思想,讓作品成為一部具有東方禪意精神的戲劇。

    文字|廖俊逞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王曉鷹的名作《哥本哈根》有東尼獎血統,維持近十年來原班人馬的奇蹟,繼續由梁國慶、何瑜、楊青三位長青樹上場。
    北京

    大腕、名導、經典、話題 一次看盡舞台劇廿年演進

    這個北京的夏天,劇院就像電影院,同四十度高溫一樣熱騰騰!除了有孟京輝、田沁鑫等名導量多又吸睛的作品,還有多齣經典巨作如王曉鷹《哥本哈根》、北京人藝《哈姆雷特》,另話題作家韓寒也首度有作品改編搬上舞台而且票價屢創新高,更彰顯戲劇市場的活絡態勢!

    文字|郭耿甫、中國國家話劇院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鹿鼎記》。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四:兩岸戲劇交流新局面

    大陸劇來台熱絡 台灣市場水土不服?

    在過去的一年裡,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鹿鼎記》、央視電影頻道的《電影之歌》及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四世同堂》等大陸大型舞台與音樂劇,紛紛來台演出,台灣的觀眾反應不一,主觀感覺上,似乎呈現水土不服的隔閡,熱度不高。這中間的原因何在?而未來可以期待的交流戲劇類型又有哪些?

    文字|于善祿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愛玲說,請留言》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最PAR!

    面貌百變不執著,一以貫之來批判

    劇場編導鴻鴻說,林奕華一向絕頂聰明,他擅於批判、作品論點犀利;所謂的「變化」,不過是他使用不同的媒介,來傳達他想說的東西。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茹國烈則表示,他認識的林奕華一直如此,總是不斷改變,不斷變換作品形式,而且很有意識地選擇與傳達自己要談的東西。

    文字|傅裕惠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中國國家話劇院外觀夜景示意圖。(中國國家話劇院 提供)
    北京

    中國國家話劇院入新厝 不再流浪準備大展鴻圖

    章子怡、李冰冰、王曉鷹、孟京輝、田沁鑫等明星級的藝人編導的「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直沒有專屬的劇場,終於在歷時四年的興建後,有了位於廣安門外大街二七七號的「家」,並於五月中開幕啟用。這個新家包括一大一小兩個專為「話劇」演出而設計的劇場,「國話」並演出《四世同堂》與中、法合作的《打造藍色》作為開幕慶祝。

    文字|郭耿甫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秦海璐說,卅歲這年,她終於在舞台上豁然開朗,找到了人生的蛻變。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實力派女演員

    秦海璐 簡單中,找到自己的紅玫瑰

    廿歲就以《榴槤飄飄》得到金馬獎影后榮銜,秦海璐卻不像其他當紅大陸女星一樣演出商業大片,她持續演舞台劇、演新導演的電影,走一條人跡罕至的演藝之路。十一月,她將隨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的作品《紅玫瑰與白玫瑰》訪台演出。秦海璐說,田沁鑫是她表演生涯中的貴人,為了讓一開始找不到感覺的她體會紅玫瑰,田沁鑫讓她從六歲開始演,先找六歲時紅玫瑰的感覺。之後慢慢演到十二歲、十八歲最終,秦海璐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紅玫瑰

    文字|李晏如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改編自前蘇聯文學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Vasilyev)的同名小說,大陸知名演員張豐毅也參與演出(中立者)。
    環球舞台

    融合寫實與象徵的中國戲劇新殿堂

    甫於去年底成立的大陸「中國國家話劇院」,擁有二百多名的演員,能同時推出兩個大型製作,可說是資源豐沛、引領風潮的戲劇新殿堂。該團於今年四、五月相繼推出兩齣創團作《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與《薩勒姆的女巫》,分別由中生代導演查明哲與王嘵鷹執導,以紮實的寫實表演為基礎,輔以詩意或象徵的導演手法,呈現了大陸寫實戲劇的多樣性。

    文字|朱宏章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劇場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也是通俗劇,卻沒有小說原作中的曖昧,太多黑白分明的對比,太多理所當然的教訓。
    演出評論 Review

    狂放一場 卻終究「悲喜分明」

    張愛玲寫的就是通俗劇,卻從來不是黑白分明,在她的時代裡,那些世間男女種種細瑣的人情世故,看在聰慧如她的眼中,雖然可笑卻也可憐劇場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也是通俗劇,卻沒有小說原作中的曖昧,太多黑白分明的對比,太多理所當然的教訓,寫白了或許應該隱晦的,說出了或許應該沉默以對的,閱讀、觀賞、思考的趣味,也被有點多餘的道德感給稀釋了。

    文字|陳正熙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導演選用乾冷的方式處理張愛玲,以文本的閱讀方式,來調控全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戲劇

    雙重距離外的《半生緣》

    《半生緣》的好處在張愛玲能由原先對筆下角色的嘆息與批判,轉至寬厚的最終同情;而在胡恩威與林奕華的處理下,原先辛辣的味道淡去,濃濃對張愛玲的緬懷,與對文本瞻仰般的愛,籠罩頭尾。

    文字|阮慶岳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國話青壯派的女導演田沁鑫二○○八年《紅玫瑰 白玫瑰》締造了大陸前所未有的劇場票房奇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中國國家話劇院 搬演好戲滿京華

    成立於二○○一年,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與中央實驗話劇院兩個中央級劇團合併而成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可說是中國劇壇的第一品牌。除了能吸納最好的劇場精英與明星,更能以超越的視野看待中外的歷史與當代題材,原創或改編了許多經典劇作。難能可貴的是,國話已累積出精準的市場眼光,票房屢屢告捷,並且受邀到全世界的戲劇節與劇院演出。

    文字|郭耿甫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曼谷

    「曼谷設計週」中,藝術家讓觀眾在老城區《尋找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