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
-
演員的庫藏記憶
好想借他們的「史」,成為自己的「歷」
常楓常爸爸,孫越孫大哥,在表演領域裡,早就經驗豐富,弓馬嫻熟。他們的做人處世,又聰又明,對世俗的認知和寬容力,我根本無能揣測。我想多拜望一下他們的基本願望,是想去細細地聆聽他們的沉靜,從而得知當年的喧嘩;去慢慢咀嚼他們曾有的虛空,卻可讓我自己飽餐一頓。
-
演員的庫藏記憶
上一代的那種眼神,沒機會演了……
談起他們自己,眼神又亮了起來就是他們那種人的眼神,一個經過了大時代的生離死別,多災多難的動盪環境裡,才有的一種「情緒記憶」的眼神。如今雖然時光已舊,但是在我心裡記憶猶新,那一張張來自大江南北不同的臉,卻有著相同的一種眼神,反映著那個不知道要怎麼過、可是又得過的時代,一樣的迷茫。我大概還能演得出來,但是沒人寫這種劇本了
-
演員的庫藏記憶
演員,老了?!
一個演員愈老,可能愈容易透過「角色」這個位子,把自己最內心、最隱密、最有趣的一些情感細節,堂而皇之地暴露出來,您想想,正值表演可以好玩,可以用玩的時候,他沒了體力,那不是等於終於買了一輛法拉利,可以來好好飆一飆,但是卻再也沒有錢買汽油了?
-
演員的庫藏記憶
演員與相撲選手
相撲選手除了要力大無窮,還得要心情輕鬆,身體放鬆,放鬆到當自己的身體和對手的身體接觸到的時候,完全可以用身體「聽」到對方的勁道在那裡,重心在何處,然後加以攻擊,或誘擊之。這一點,不就像一個演員,走遍千山萬水,隨時隨地都能讓好戲上演,譜出生命的旋律?
-
深度藝談
嘈嘈切切?還是私語幽咽?
語言,本是一個演員所用以呈現其表演的重要元素與工具,但台灣演員卻普遍呈現了語言駕馭能力的欠缺,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本刊特邀本身即是專業演員、亦是表演老師的林如萍、陳惠文與姚坤君,在戲劇學者周慧玲的引言主持下,從她們的表演與教學經驗出發,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專題
劇團訓練篇
在舞台上光鮮亮麗的演出背後,總有演員們汗水淋漓的訓練與準備過程。只是,在經費與相關資源皆屬有限的情況下,國内劇場表演訓練的經營一向被認為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在今年四月「歐丁劇場」來台演出並舉行工作坊、引起不少關於尤金諾.芭芭與國外表演訓練體系的討論之前,本刊也在三月號的專題中初探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在台灣的影響。現在翻開《破》週報或是上網路劇院的網站時更可以發現,與現代劇場表演訓練相關的坊間課程已是琳琅滿目,似乎也在校園之外為國人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學習管道。然而,從基礎入門到專業課程,從劇團内部訓練到學院表演教育,多年來摸索現代劇場表演之路的台灣人,究竟在訓練或教育上累積了些什麼値得延續與探討的成果?當前面對的共同課題又有哪些?本刊特別製作此次專題,以上、下兩期,分別針對「劇團訓練」與「校園教育」兩部分,邀請國内現代劇場界的訓練者、表演者與觀察者們一起來討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分門別派演練身手 調査報吿
大致上來說,國內開設的「演員訓練班」,其性質有劇團專爲招募志同道合者的社團性活動,有將訓練當成治療成長的團體,有專門提供學習技藝、技術的地方,甚至以市場供需爲導向的也不在少數,還有一些演歌星的私淑班、靑少年推廣敎育班、公司行號社團活動等等各有特色;甚至許多保險業、直銷業、補敎業、潛能開發、成長團體都曾嘗試將表演加入其訓練課程當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背後的那雙手 表演訓練老師
由於表演訓練的觀念與應用逐漸被國內其他非演藝事業的領域所接受,現在表演老師跨領域的敎學已是越來越明顯的趨勢。而敎學內容上不單只是表演的練習,更是一種心理的輔導。我們訪問了幾位有多年敎學經驗,且跨越不同敎授領域的老師,提出他們的看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假情真的自我追求
那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無比巨大的綿密的啓蒙過程──探求自己的潛能,探索自己的本心,碰觸自己的極限──不管他們留在劇場或離開劇場,這個過程都在他們的生命中無限延展著。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導演要演員把災難降臨時的無助表現出來,演員將頭、手自然垂掛在多用途的道具上,卻眞的像極了災難中無助的人民。
-
回想與回響 Echo
改扮分飾 演員、角色、劇中人三者關係
歷來,或爲劇情或爲展技,演員以一趕二、趕三飾演不同的劇中人,是台上台下兩邊酣暢的演出。近時卻每每可見一劇中人由多位演員分飾的表演,四個四郎,三個公主,或者單是〈拾玉鐲〉一折,前後出來四個不同顏色(服裝)粉紅、黃、藍、綠的孫玉姣。「改扮」或「分飾」在傳統戲曲表演中,是否完全自由隨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