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中國京劇院

相關文章 21 篇
  • 《數字梅蘭芳》讓26歲梅蘭芳(左)在大螢幕上與觀眾侃侃而談。
    上海

    「元宇宙+戲劇」碰撞出表演形式新火花

    自從臉書宣布全面進軍元宇宙以來,資本和市場立刻陷入狂歡,中國的演藝行業也不例外,各種表演形式都想和虛實空間交互的「元宇宙」碰撞出火花來。

    文字|李翠芝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李世濟主演的精采劇碼《梅妃》。
    即將上場

    中國京劇院

    這次在國家劇院的演出是中京第三次來台,由著名京劇程派表演藝術家李世濟領銜,與著名楊(寶森)派老生新秀于奎智、著名武旦表演藝術家劉琪等主演聯袂來台獻藝,是一個突出藝術流派的組合。 李世濟是當前程派藝術第一代傳人中唯一仍率團活躍在京劇舞臺,並深爲觀衆歡迎的表演藝術家。她受程硯秋先生的親傳,後又結合自身的條件特點,獨闢蹊徑,銳意創新,針對不同劇目,進行不同的藝術處理與開拓。有則原腔原味,迂迴婉轉,醇厚動聽;有則大膽創造,韻味雋永,引人入勝,被譽爲「具有極高的藝術凝聚力的新程派」。 中京還擁有各個行當的著名演員;演出劇目則包括程派名劇《鎖麟囊》、《六月雪》、《文姬歸漢》、《梅妃》、《牧羊圈》、《祝英台抗婚》和傳統劇目《奇冤報》、《打金磚》、《天空斬》、《擊鼓罵曹》、《扈家莊》《打焦贊》、《李逵探母》等。琳琅滿目,風格迥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樣版戲皇后楊春霞在兩岸名角聯演中,將演出梅派《棒印》及崑曲《遊園驚夢》。
    即將上場

    海峡兩岸京劇名角聯合大公演

    以國立國光劇團與中國京劇院爲主,外加北京京劇院著名譚派老生李崇善,以及戰友京劇團著名張派靑衣張萍組成的「海峽兩岸京劇名角聯合大公演」是今年海峽兩岸京劇界的交流盛會。中國京劇院一行三十人將提前抵台,與國光劇團展開爲期十天的密集排練。 中國京劇院是大陸文化部唯一直屬的京劇院團,首任院長爲藝術大師梅蘭芳。此次兩團首度攜手合作,名角雲集,中國京劇院來台包括國家一級演員楊春霞、馮志孝、景榮慶、王晶華等九位,國光劇團則推出包括魏海敏、言興朋、唐文華、朱陸豪等主要演員。 此次兩團合作雙方採對等原則,每齣戲皆不分彼此的合作模式。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 《彈劍記》
    即將上場

    中國京劇院訪台公演

    爲迎接千禧年的到來,中國京劇院一行七十一人再度來台公演十二場戲。貼出的戲碼除了此地戲迷百看不厭的骨子老戲外,還特別帶來一齣新編歷史劇《彈劍記》。《彈劍記》是中京院今年製作的年度大戲,描述「馮諼客孟嘗」的故事,由于魁智飾馮諼、小生張威飾孟嘗君、李勝素飾孟嘗夫人,每位主演在戲中均有精采的唱段。文武場編制十九人,包括主要琴師四人、主要鼓師三人,是中京院歷年來台樂隊人數最多的一次。 中京院此次來台,主要以中靑輩菁英爲主,主要演員包括老生于魁智,大陸程派旦角票選排名第一的李海燕,著名葉派小生江其虎、張威、老旦張嵐、文丑鄭岩,花旦管波、花臉舒洞。而爲了壯大聲勢再度向外借將,請來山西京劇院台柱,同時也是大陸當紅的梅派靑衣李勝素,以及天津京劇院著名裘派花臉鄧沐瑋前來助陣。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中國京劇院訪台大匯演(于魁智)
    即將上場

    中國京劇院訪台大匯演

    中國京劇院二〇〇一年訪台大匯演主要由老生于魁智領軍,演出其拿手的《打金磚》、《楊家將》、《紅鬃烈馬》等戲碼。主要演員還包括程派旦角李海燕、葉派小生江其虎、張威,還有老旦張嵐、文丑鄭岩、花旦管波。此外,為壯大陣容,中京院還向外借將,邀得上海京劇院大武生奚中路、瀋陽京劇院武旦李靜文、北京戰友京劇團青衣張萍以及裘派花臉楊燕毅等共襄盛舉,可說是精銳盡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 中國京劇院再度訪台將帶來被譽為「中國第一戲」的《張協狀元》。
    戲曲新訊

    于魁智領軍 金鑽陣容演名劇

    老戲迷最期待的中國京劇院又來了!由大陸頭牌老生于魁智領銜的中京院,幾乎年年來台推出公演,除了戲好,號稱「鑽石級」的堅強卡司也是台灣戲迷買帳的原因,此次來台除老生于魁智、梅派青衣李勝素、程派旦角李海燕、葉派小生江其虎、文丑鄭岩以外,還特地向外借將,外邀北京京劇院著名馬派老生朱強、大連京劇院著名花臉、銅錘架子兩門抱的楊赤、上海京劇院大武生奚中路等大陸各地好角助陣演出。 中京院名角名劇大匯演,將來台演出六天,共推出八場不同戲碼的傳統名劇,包括《狀元印》、《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鳳還巢》、《文姬歸漢》、《趙氏孤兒》、《八大錘》、《兩將軍》、《打嚴嵩》、《霸王別姬》、《張協狀元》、《野豬林》,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有八百年歷史,被譽為「中國第一戲」的《張協狀元》。于魁智此番除主演代表作《野豬林》外,並在《大、探、二》中飾演楊波,在《八大錘》斷臂說書一折中飾演王佐之外,另也在《趙氏孤兒》中幫襯演第二男主角趙盾,在《鳳還巢》中飾演洪功。(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杜近芳於《桃花扇》中飾李香君。
    焦點

    讓我迷戀了三十年的悠忽嗓音

    一句「狠心的許郎啊」和唱片分毫不差,旋律在嗓子眼兒裡百轉千迴紆曲縈繞,一如百尺游絲、搖漾風前,這悠忽婉約的唱腔讓我迷戀了三十年也等待了三十年,生命中竟有一大半的時間投注這樣的深情企盼,杜近芳三字對台灣戲迷的意義竟是這般!

    文字|王安祈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于魁智演出《打金磚》。
    戲曲

    舉足重輕的「于魁智現象」

    從這次台北公演的盛況來看,于魁智的確有廣大的觀眾緣。不僅在劇場中受到熱烈喝采,即使到各中學去訪問、演講、示範,也飽受歡迎。甚至有熱情的女生大叫「于魁智,我愛你」!更有一位老太太觀眾,心疼他,怕他摔壞了,要他不要再唱《打金磚》。凡此,皆可列為「于魁智現象」,與其他演藝明星受到「粉絲」們的熱愛,正無二致。

    文字|貢敏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于魁智演出《打金磚》中的劉秀。
    戲曲 京劇大陸熱不再 中京院訪台告別氣氛濃

    當紅老生于魁智領銜 搬演多齣拿手戲

    大陸京劇來台榮景不再,老觀眾凋零票房也下跌,專門經紀大陸京劇團來台的傳大藝術就宣告,這檔中國京劇院之後將不再引進京劇演出了。睽違四年再度訪台,中京院打出于魁智這張超級王牌,戲碼紮實,八場戲中由于魁智挑樑演出的戲碼就有六齣。這是京劇目前最「高」行情,票房保證、人氣保證、品質也保證。

    文字|廖俊逞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歌劇《蒼原》
    現象‧現場

    金裝打造,上級品味?

    既冠上「國家」的稱號,這十台作品便代表了中國大陸官方認定的當代舞台藝術最高成就,但「國家」的藝術品味與文化導向是什麼?對於劇藝的提昇是福還是禍?刻正在北京進行研究的戲曲研究者林幸慧,對這整個計畫進行的過程與結果,提出了整體的觀察與分析。

    文字|林幸慧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四郎探母》中于魁智(右)飾楊延輝,李勝素(左)飾鐵鏡公主。
    戲曲 不讓大陸皮黃成「絕響」 中國京劇院再訪台

    「于魁智現象」 票房熱延燒台灣!

    去年來台時,原本可能成為「絕響」的中國京劇院,卻在于魁智的魅力下票房起死回生,也讓中京院今年得以再度造訪。當然,于魁智還是頭號王牌!

    文字|廖俊逞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 《野豬林》是大陸戲改政策下的新編歷史劇。
    回想與回響 Echo

    由傳統到創新的步跡足印

    這次「中國京劇院」來台演出的戲碼中,《野猪林》、《九江口》和《響馬傳》這三齣是大陸「戲曲改革」政策下的「新編歷史劇」,所謂「歷史劇」,其實指的是和「現代戲」相對的古代戲而言,對台灣觀衆而言,倒正可以藉著這類「老式新戲」來觀察近半世紀戲曲編導手法的變化。

    文字|王安祈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 梅派繼承人第一把交椅李勝素(右)、著名余楊老生于魁智(左)肩負京劇藝術的承續,觀衆的期待自屬「高標準」。
    回想與回響 Echo

    期待跨世紀接班人

    面對傳統的困境,觀衆與演員都有責任。演員不入戲,觀衆就不入戲;觀衆不入戲,下次就不走進劇場;觀衆如果容忍、漠視心中的疑問,演員不精進,戲也就不會更好。

    文字|紀慧玲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

    文化的有機與多樣

    曾有一個國際人名錄介紹胡適先生,説他是「中國白話文的創造者」,適之先生看了失笑,説這必是對語言全無概念的人寫的,因爲語言只能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東西,没有人能夠「創造」它。 事實上,構成文化整體的每一個成份都具備了和語言相同的特質:它們是形成的,不能創造。文化永遠在進行有機的變化,可能生機繁茂也可能萎謝老死。因爲有胡適,白話文運動才蔓燒成燎原之火;因爲有鄧肯,古典芭蕾才提早結束了它對西方舞蹈的規範權威。然而文化無法創造,並且因爲這種無法創造的特質而充滿了可期待的弔詭,充滿種種不同的進行方向間的拉鋸和互動。 因此,多明哥來唱華格納,它的意義可以是拉丁熱情在擁抱日耳曼的浪漫或磅礴──一種文化的有機衍生已經在悄悄進行。 台北要搬演海納穆勒的《哈姆雷特機器》,它的意義可以是二十世紀的荒誕支離在試圖詮釋另一個遙遠時空裡丹麥王子痛苦的死亡辯証。是的,在這潮濕且多音的海島上,哈姆雷特正生長著荒誕而有機的駢肢。 所有的方言方音都没有純粹可言,再「純」的語言文字,只要數十年的演變一對照,就可以看出無數增減損益。再本土的劇藝,再傳統的表演,也只是可考與不可考的諸種演藝源流的總合。溯源與翻新增益的努力,因此,都只是在証明文化衍生的強靱和多樣。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五月裡的連台大戲,歌仔戲有《界牌關傳説》、《李靖斬龍》;北京來的中國京劇院從《楊門女將》到〈霸王別姬〉到〈失街亭〉〈斬馬謖〉,至少有二十幾齣好戲登台。即使是「舊戲」,也都飽含了更舊更遠的戲碼唱腔作工的源流,何況舊戲還能新作,明華園的歌仔戲已經聲光並茂,多媒體且多喧嘩,以「流浪的百老匯」比之,以後現代的角度視之,都可以解出新意。 然而,此時連台相望的京劇正也是「歌仔」衆多源頭中的一支。當我們注視歌仔戲作爲台灣本土劇種的意義時,那渡海來相看的源頭正提供了兩相對照思考的趣味,見証了一個文化在執著淬練的要求上或偶有支流逸散,等百年後相看,眉目依稀,體裁約略,而意趣各自翻陳出新──文化是這樣的有機體,不知其新,不知其舊,我們只知道,它不能創造,只是形成。在形成的過程中,愈執著,愈成其精粹;愈寬容,愈成其多樣。而精粹與多樣並存時,是文化最可喜的呈現。 黃碧端

    文字|黃碧端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丹心譜》劇照,蘇淑陽編劇,梅阡、林兆華導演。
    大陸劇場

    京門演藝

    京劇、話劇、京音樂門、雜耍遊藝,這些您熟悉或不熟悉的京味藝術,或許有一天您會親自去探訪和觀賞。本文先一步領您踏進京門,大戲小耍,劇院、茶園遊歷一番。

    文字|林克歡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程硯秋(十六歲)與改變他一生的羅癭公。
    戲曲

    李世濟的程派藝術

    倒嗓之後又能在聲腔及水袖身段上創出絕藝,別立流派的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他的成功自有認眞忮求的獨到之處;而標榜「新程派」的李世濟,在歌藝上也有靑出於藍的新聲。個中咬字、吐音的細膩深功,也非要一副通曉聲韻的耳朶,才是座上知音啊!

    文字|魏子雲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 《楊門女將》劇照。
    大陸劇場

    京朝正宗的中國京劇院

    要說「看京戲」「調京嗓」,老一輩戲迷不但口上慣說,心上也是有其譜相的。睽違四十年,正宗京戲「中國京劇院」即將來台亮出骨子老戲。對於這支集老、中、靑近百人的龐大團體,觀衆必須有一個心理調適,不必苛求老演員仍是那樣生龍活虎,火候與意境的欣賞,毋寧更可貴。

    文字|貢敏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台灣渥克的「目連戲」將在中元普渡戲劇季中演出。
    戲劇

    中國戲劇月

    這個月,京戲有中國京劇院的「明星組合」;地方戲有河北梆子與廣東漢劇;舊戲新詮的《北京人》,是曹禺另一個著名代表作;中元普渡藝術季中則有《目連救母》的實驗演出。

    文字|李予昕、薛玉娥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戲劇

    「演」出戲劇史 從北京京劇團到當代傳奇

    由流派藝術的高度發展,到劇場形式與敍事手法的革新,傳統戲曲跨出了艱難的一大步。我們從北京京劇團、中國京劇院與湖北漢劇團的演出,瀏覽了京劇由傳統到現代化的三個階段。而《樓蘭女》的搬演,在探索未來戲劇的可能性上,是否預示了舉步維艱、困難重重的逆境?

    文字|王安祈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 《御林樣萬萬歲》探討現代的台灣男人。
    即將上場

    春寒戲料峭

    一九九四年開年的戲劇似乎有點冷淸,屈指算來戲劇節目還不出一個巴掌,社敎館從今年一月至三月的休館,更使表演藝術的「場地荒」雪上加霜了。本月表演以傳統戲曲爲主。

    文字|王亞玲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