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蒼原》(喻非卿 攝)
現象‧現場

金裝打造,上級品味?

從中國文化部2003年「國家舞台藝術十大精品劇目」談起

既冠上「國家」的稱號,這十台作品便代表了中國大陸官方認定的當代舞台藝術最高成就,但「國家」的藝術品味與文化導向是什麼?對於劇藝的提昇是福還是禍?刻正在北京進行研究的戲曲研究者林幸慧,對這整個計畫進行的過程與結果,提出了整體的觀察與分析。

既冠上「國家」的稱號,這十台作品便代表了中國大陸官方認定的當代舞台藝術最高成就,但「國家」的藝術品味與文化導向是什麼?對於劇藝的提昇是福還是禍?刻正在北京進行研究的戲曲研究者林幸慧,對這整個計畫進行的過程與結果,提出了整體的觀察與分析。

二○○二年底,中國文化部宣布:將花費四千萬辦理「國家舞台精品工程」評選,為期五年。儘管中國各種評獎的浮濫與的流弊久已為人詬病,但文化部此議一出,由於牽涉到每年四千萬人民幣(約合台幣一億六千四百萬)的專款挹注,立刻在大陸表演藝術界引起極大震撼。

去年底,第一輪「國家舞台藝術十大精品劇目」終於揭曉。然而,眼看著電視上十個院團領導人風光受獎的鏡頭,再與長期以來專家學者、業內人士甚至文化部官員透露的訊息相對照,風光背後的辛酸,不免讓人沈思。

與領導人的文化偏好密切相關

精品工程的出現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的文化偏好及濃厚人治色彩密切相關。眾所周知,許多中共中央領導人酷嗜京劇;二○○一年一月,朱鎔基看完中國京劇院「名家名段」賀歲演出後,興致勃勃地對包括袁世海、李世濟在內的老中青京劇演員發表談話:「振興京劇,發展京劇,我給大家當好後勤部長,需要錢,我給,只要能出好的劇目,要多少給多少。」

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隨後指示文化部:「請認真研究,學習鎔基同志講話精神,我們對京劇及其他重要劇種的精品創作要加大投入,這是文化的導向與宏觀調控,請商財政部等有關部門提出意見」。

二○○二年七月,「國家舞台精品工程」正式成為文化、財政兩部的聯合工作項目;兩個月內,一共有一百六十六台劇目被申報到北京,初選出三十台劇目。

院團被迫徒耗心力與金錢

依照文化部的辦法,在三十台初選劇目確定後,財政部撥給每台戲六十萬的專款,而地方政府也必須撥出相對的金額,讓每台戲至少能得到一百二十萬的「再加工基金」。由於有巨額資金,入選劇目幾無例外地都朝「大製作」方向進行(否則評委怎麼看得見錢花在哪裡?);又因「精品工程」被視為「十六大」文化政策「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的具體實踐,地方領導無不將之視作「政績工程」,這就注定了各地領導對院團加工過程「無微不至」的干預。

地方領導的關心從「申報劇目」這關就已開始,既是自己的政績工程,那麼「在其任內誕生的作品」自然優先。因此,已被海峽兩岸公認為傳世精品、八○年代以來最優秀的一台戲曲《曹操與楊修》,連被申報參加初選的機會都沒有。

但幾家歡樂幾家愁,沒入選者也就罷了,入選者的難題才開始。文化部一年四千萬的計畫說得很動聽,可財政部的算盤打得更精,要求地方政府必須「相對撥款」。若以每齣戲六十萬計,這四千萬中至少有一千八百萬必須由地方政府支出。然而,中國沿海與內地省分的貧富程度相去何止天壤,在一些西北省分,連公務員調薪都有困難。那麼,對財政拮据省分的院團而言,地方「相對撥款」的金額真的會來嗎?如果來了,又是排擠了哪些預算?

成熟作品「向上提升」的空間不大

至於那些財政寬裕省分的院團,面對的又是另一種困擾。由於地方政府在轉撥財政部專款時相對比較爽快,對院團的干預也就更多,從主題思想、導演人選到演員表演、音樂舞美,鉅細靡遺。往好處想,固然可說是地方政府重視本地藝術創作,但碰上官員與藝術家的品味相左時,導演的權威再大,也大不過各級領導。

由於領導們的勢力尚未達成平衡,哪一層都是公婆,都有權對院團提意見,院團雖是原創,卻誰也得罪不起,只能不斷修改。加工過程的反覆造成資源的浪費,而所得的成果又不見得是創作團隊想要的,如廣東省,捨棄了本地原創導演的成果,但重金禮聘的湖北名導又與原創編劇意見不合,生生斷送了極被看好的粵劇《駝哥的旗》;再如唯一進入初選的崑劇《牡丹亭》(上崑),大家私下都承認此時排演全本是吃力不討好,可是院團無力否決「領導指定的」題目與導演,只能捨棄其他藝術成就遠高於該劇的作品。

此外,能入選的劇目其實都是已成熟的作品,但整個辦法的設計卻要求院團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這些「向上提升」空間已經不大的作品上,任誰也看得出,若不限定專款只能用於入選劇目,而讓院團也能用這些資源從事新的創作,可能比一味精修成熟作品更有意義。毋怪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在論及這項工程時直言:「就是分錢嘛!藉機會弄一大筆錢來分!」

十台戲有四台「振奮人心」的作品

既冠上「國家」的稱號,這十台作品便代表了中國大陸官方認定的當代舞台藝術最高成就,但評選過程充滿各方角力痕跡不說,評委的品味也與觀眾有差距。榜眼《商鞅》是少數被公認為實至名歸的作品,北京劇協副理事長楊乾武解釋說:「這齣戲反映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焦慮,現在年輕人不像我們以前那樣有理想,社會價值觀也亂,所以我們會為這樣一齣振奮人心的戲所感動。」

此言很能代表評委的想法與文化部的評選目的「文化的導向與宏觀調控」,因為在十台戲中,這種「振奮人心」的作品就有四台,其中兩台還是同一題材(一九四九年,「地下黨」在國民黨壓迫下仍堅忍不屈的故事),另有兩台藉古代背景歌頌君賢臣明,只有四台相對而言純藝術的成分較高,但其中三台被排在最後三名。

二○○四年已經開始,新一輪申報參選的劇目也已陸續決定,這項工程對各地領導的意義,可從上海市將「本市有兩台作品入選國家十大精品劇目」列為去年上海十大新聞一節看得出來。巨額資金的投入與從中央到地方的長期關注,對大陸表演藝術界究竟是福是禍,其實很難斷言,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會有更多院團或自發或被迫地、拼命爭取剩下的四十頂桂冠。

文字|林幸慧 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研究生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2003年「國家舞台藝術十大精品劇目」(以排名為序)

林幸慧╱整理

京劇《宰相劉羅鍋》北京京劇院

話劇《商鞅》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川劇《金子》重慶市川劇院

歌劇《蒼原》遼寧歌劇院

京劇《貞觀盛事》上海京劇院

京劇《華子良》天津京劇院

舞劇《紅梅贊》空軍政治部歌舞團

閩劇《貶官記》福建實驗閩劇院

雜技歌舞《依依山水情》遵義市雜技團、貴州省歌舞團

越劇《陸游與唐琬》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