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秀偉

相關文章 31 篇
  • 林秀偉 文化學院舞蹈系畢業。86年成立「當代傳奇」劇場,88年成立「太古踏舞團」。現任劇場藝術總監及舞團團長。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林秀偉──唯有透過劇場,才能淨化台北人

    雖然現有的室内劇場不夠,又缺少戶外劇場──但唯有透過劇場,才能淨化台北人。台北若再失去了表演的環境,會更加縱慾,耽溺於性、暴力、和賭博。人没有高層的發洩精力的方式與較深刻的自我反省,台北就等於是死城。 政治、教育和文化三者的積弊已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媒體對文化的炒作,滿足了觀衆「過癮」的速食心態,卻無法提昇整個大文化環境的品質。 民間的表演團體,必須在空間、時間、和經費的重重困難中艱苦創作。然而,客觀條件下的會計制度與演出制度二者似乎永無交集,使得演出越多、從事越多創作與製作的團體,承擔越大的風險。政府應長期贊助培養具潛力的優秀團體,力求合約的公平性,並訂立建全的評議制度:「審核從嚴,通過後限制從寬。」此外,亦應參照歐美的累積經驗,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稅制,對企業贊助給予文化減免及評估。如果民間團體要一直和公家機構的畢業典禮與開會爭地,那麼這種環境,怎能容納有實驗性、批判性、藝術性的創作呢?設計者與舞台工作者,在短絀的經費與倉促的時間中又怎麼能養成專業能力呢? 但我相信,若一直堅持地做下去,終會有成績的。我們現在正站在一個三岔口上,前面的路通往最好與最壞。希望國内能有藝術保險制度,成立公會保護舞台工作人員,而且企業家,尤其年輕一代的企業家能多肩負起文化責任。藝術是真理,光華久遠方見。 採訪、紀錄整理|陳怡如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台前幕後

    表演界看「表演視界」

    羅曼菲 台北越界舞團創始團員,出現在劉振祥的作品 我覺得這次的攝影展很豐富,參展的人多,風格也都不同但和國外類似的展覽相比,則感覺這些作品在動作的掌握方面較弱。即使像劉振祥有能力做到的人,這次也沒有呈現這方面的作品。大概是他故意選些他目前在實驗、較與衆不同的作品吧! 而陳輝龍和潘小俠,他們這次的作品個人風格很強,但同時也塑造了所拍攝的藝術團體之風貌。例如陳輝龍對太古踏/當代傳奇以及潘小俠對優劇場的精確掌握,都是基於他們對該團的深入了解;即使沒看過該團演出的人,看了照片也能感受到該團的特色。 其他像小鄧(鄧玉麟)及謝安這次展出的作品,可能限於主題的緣故,呈現出來的並非他們最好的;例如小鄧拍人物最棒,但這次他都沒展出他拍舞者的劇照 總之,整體來看作品都不錯。很高興有那麼多人在從事這一行。 林秀偉 太古踏舞團藝術總監,出現在陳輝龍展出的作品 表演藝術攝影者是群一直沒有被肯定的人,所以對他們,我個人很欽佩,因爲自己從事表演藝術的創作,所以能夠理解他們如何在經費等問題的壓迫下,盡力尋找出自己藝術風格的苦心。在他們寂寞了這麼久之後,這次攝影展的推出意義非常重大。 這次展出的作品,雖感覺有些太穩定、失去了動力感、想像力和個人風格不夠,其中許多只能以宣傳照的型式呈現,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國內的文化環境還沒成熟,給攝影者發表的機會不夠。希望這群攝影者在地位及經濟上能得到多點輔助。 林麗珍 舞作《醮》透過游輝弘的鏡頭展出 這次的攝影展透過不同風格的攝影師表現了台灣舞蹈界不同的風貌。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反省整個表演藝術的歷程與脈絡。其中,許斌拍的人物有多層次的感受力;而游輝弘則展現其對劇場畫面瞬間的掌握,傳達了人與空間的關係;潘小俠表現了台灣的本土文化,具有草根性

    文字|林亞婷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林秀偉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跳過無數舞曲,也編過不少令人心動的舞作,林秀偉一上舞台就成了台下矚目的焦點。這回在台上雖然也算是「舞者」,卻成了國劇中的「跑龍套」,不跳舞,一樣也捉住台下觀衆的目光。

    文字|林凡妤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 《歡樂時光—契訶夫傳奇》在十四個段落中呈現六十六個角色,呼應台灣社會脈動的小品故事接連上演。
    焦點專題 Focus

    《歡樂時光》 精采短篇搬演台灣人情--契訶夫的故事穿越時空

    繼改編《等待果陀》獲得頗佳回響,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思考「中西結合」的下一步;他反思:怎麼樣的劇場形式,怎麼樣的作品內容,才更能呼應時代、貼近觀眾內心?他懷想陳映真、黃春明筆下的人情百態,進而追溯影響頗深的根源契訶夫;適逢契訶夫一百五十年誕辰,一個開闢複合性園區,結合戲劇與生活,透過台灣民眾共同記憶,召喚人性溫暖關懷的想法,就此誕生。

    文字|朱安如、郭政彰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他們領航,量計波濤的高度…… 林懷民、林麗珍、林秀偉與劉若瑀的國際經驗

    他們在世界還不知道台灣表演藝術的年代,如先人開疆拓土般地在國際藝壇上打造「台灣」這塊招牌,在墾拓的過程中,曾遭遇怎樣的困難艱辛?又是如何面對與解決?本刊特地訪問四位已在國際揚名的團隊領航人,告訴我們如何航向那未來的海洋。

    文字|周倩漪、廖俊逞、許斌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舞者王若湄接下林秀偉的棒子擔綱這次的獨舞。
    舞蹈

    林秀偉「新母性」 延展世界之愛 太古踏舞團《五色羅盤II》

    一九九○年,林秀偉經歷懷孕的水腫、發脹與高溫後產下一女,三個月後以新的母性身體挑戰獨舞《五色羅盤》;十六年後的《五色羅盤Ⅱ》,林秀偉交棒給年輕舞者王若湄擔綱,不同的是,林秀偉標舉出「新母性」:「《五色羅盤》是母親孕育生命的歷程,如今,是超越局限、擴大範圍的愛。」

    文字|周倩漪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 吳興國(右)將以麒派老生的強烈表演風格,詮釋傳統京劇《烏龍院》中的宋江,飾演閻惜姣的是夏褘。
    劇場思考

    搭乘時尚列車,接軌國際舞台 從當代傳奇劇場《金烏藏嬌》看表演團體的海外行銷思考

    黃文英除了考證「水滸傳」故事背景的宋代服裝風格,同時也將「十九世紀西方的fashion」注入其中,以使《金》劇的服裝有現代感。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所謂的「中國風」,其實乃東、西方美學元素兼容並蓄而成,這種時尚之美,正是西方觀點下的一種「國際語言」。

    文字|施如芳、蔡德茂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舞蹈

    霧裡看飛天 太古踏舞團《飛天》

    《飛天》維持太古踏舞團一貫注重視覺美感營造的作風, 然而部分舞段架構無法從舞蹈主題或節目單中得到邏輯性的答案,讓觀衆有如霧裡看花。

    文字|林郁晶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正午〉在太古踏技巧中加入佛朗明哥、肚皮舞等舞蹈元素。
    舞蹈

    那是她的太陽

    試圖融入不同舞蹈形式、結合跨領域的企圖,値得鼓掌叫好。但是當觀者無法領略舞作内在精神與文字說明的關聯性時,是否舞蹈的解讀就全憑編舞者主觀認定?

    文字|林郁晶、白水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林秀偉、劉紹爐和陶馥蘭強調身心靈結合的編舞理念。(林秀偉《感官之舞》)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十一世紀之舞東方紅

    在「企圖擺脫西方舞蹈觀念及技法的影響,改由東方傳統身心律動哲學、技法、藝術觀點著手,重新尋找完全屬於個人的、當代的肢體美學的舞蹈」的前提之下,投入尋找「新東方肢體觀」行列的創作者衆多,使得這股新東方肢體風潮儼然成爲舞蹈的一門顯學。

    文字|王凌莉、林鑠齊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 林秀偉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蛹之舞

    文字|林敬原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 林秀偉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趁著空檔,一時技癢的林秀偉,拿起團員的道具舞弄一番,架式十足的演起《十二生肖鬧戲台》中的武松。

    文字|林凡妤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 陶馥蘭覺得身心靈整合式肢體開發是她一輩子的事。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舞向心靈.擁抱生活

    三十五歲到四十歲這一輩的編舞者在穩定與富裕的八〇年代後半期起飛,從小劇場到大舞台;由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而各地文化中心,環境提供多元發展的時機。 這個年齡層的創作者多屬舞蹈科班出身,創作期長達十年;或者更久:林秀偉脫離雲門舞集自立門戶;出身文化大學的古名伸與楊桂娟則發展個人風格強烈的舞作。在這群年紀相仿的編舞者裡,陶馥蘭及彭錦耀算是異軍,前者因對舞蹈有濃厚興趣而轉行;後者原爲香港舞台活躍的創作人。他們的創作力堪稱旺盛,儘管舞蹈編作過程面臨轉型,作品風格極力維持在穩定中求變化,而長年累積的肢體訓練成爲塑造個人舞蹈特質的主軸。 林秀偉:心靈相合的探索 林秀偉十八歲投入舞蹈表演,靈巧的肢體加上強勁爆發力,她曾經是雲門舞集一顆亮眼的星。雲門時期,她便嶄露創作才華,她是爲了尋求舞蹈感動的概念,因而發展太古踏技法,目的在追求身體與心靈結合。 十幾年前,葛蘭姆技巧的脊椎訓練對她腹部及背肌力量極有助益,她說,當時由於過度使用,使頸肩和背脊長年承受椎心刺痛,因此發展出一種具賁張力量的技巧而又不傷筋骨的舞蹈訓練方式。 在發展太古踏肢體技法過程,她從動物的動作中找到身體律動的方式,如「獸肢」技法。她強調創作以冥想來進行,這類型的作品如《生之曼陀羅》、《無盡胎藏》。冥想是她編舞方式,她的舞作也多離不開母體子宮孕育生命的概念。不過,舞蹈呈現的主題面已逐漸拉寬,《踐花月之約》便屬於這類舞作,她對身體和心靈相合的探索仍然是未來肢體創作路線。 彭錦耀:舞與戲的交融 從今年新作《拉威爾傳說》呈現方式來看,彭錦耀的編作方式似乎改變了以往舞戲交融的模式,不過,他個人卻強調對音樂的關照才是創作所堅持的元素。 彭錦耀創作年齡長達二十年,一九七八年開始的兩年間,他以現代芭蕾作品在香港舞壇發迹。加入城市當代舞團後的八〇年代初,他嘗試編作以情感關懷爲主題的現代舞蹈作品。灰暗色調的舞作持續了幾年,一直到他離開城市當代舞團,作品才走出抒情的框架。 八六年以後,他成立多層株式會社舞團,創作嘗試各種實驗,不僅發揮空間加大;創意也轉得更快。工作環境讓他累積了各種編舞形式,題材和視野更寬廣,像

    文字|王凌莉、許斌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太古踏舞團將再度搬演《無盡胎藏》。
    台前幕後

    《無盡胎藏》排練手記

    《無盡胎藏》是林秀偉一九九一年爲太古踏舞團編的作品,並多次赴歐演出。數年後,此舞再度在台灣上演,接受國內觀衆的考驗。作者以親自參與排練的角色,與讀者分享她對此作的體驗。

    文字|吳碧容、謝春德
    第53期 / 1997年04月號
  • 光環舞集演出劉紹爐的〈異形〉。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尋找東方 十年來台灣舞壇東方身體風潮之初探

    八〇年代後半是台灣舞蹈界一次蛻變的時候。新一代的舞者、編舞家紛紛從國外歸來,企圖探索身體動作之本源。這股後來稱爲「東方身體觀」的脈流,創作者包括林秀偉、劉紹爐、陶馥蘭,甚至林懷民及林麗珍。本文將從三大主題來探索這一新新觀念:宇宙、自然與生命的源起;氣論及身體觀;以及儀式與「類宗敎」的精神性。

    文字|陳雅萍、李銘訓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林秀偉演出《詩與花的獨言》。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譲身體做主 三位創作東方身體風格作品的編舞家

    1.林秀偉:太古踏技巧 自西方訓練準確的規範中解放,林秀偉欲從最基本的身體活動呼吸開始,透過精神冥想提昇至更超越的層次。 舞團這三年發展出有別於我們以往所受的舞蹈訓練,累積的基礎已經到了一個階段,身、心、靈合一的禪的境界。 我的舞者有兩個出處,一個受西方的訓練、另一個受中國的科班訓練。受過西方訓練的舞者在空間、節奏都能非常準確及有效地使用肌肉的力量、彈性、柔軟度,身體動作會有一定的領域及軌跡。然而在我的訓練過程中,我會要求他們去除過去的規範,專注於舞蹈的動、靜及行進之間的空隙。這是舞者自我發現很重要的一個關卡。 掌握最微小也最大的動力 舞者在第一堂課就被要求由冥想、靜坐開始。透過「沒有」(empty)的動作來消化以往她們對身體、時間、或空間的印象。在我們的靜坐方式中我會先從呼吸開始,吸氣的時候全身漲滿,吐氣的時候從無數的毛細孔吐出來。吸、吐之間讓整個身體透明,回到微細胞的狀態,重新找到動力。 聽起來有點玄,但唱得好的京劇演員都知道所謂的氣口在哪裡,在哪裡換氣,這和呼吸有很大的關係。 在這我所謂的動力涵蓋兩種,一種是生理的(骨骼、肌肉),另一種是靈魂的(智慧、情感)部分,整個還原、分解到很微妙的狀態,發現自己的內在,達到我所謂的「柔軟」。一般認爲舉腿要很有力才行,但太極提到一個意念:「要鬆」,要鬆、要軟你才有挺立的力量。印度的《奧意書》也提到萬物長成是由地氣來的。 我從身體開始,發現與整個自然的道理是相通的。我的舞會被認爲很宗敎、很儀式性,是因爲我認爲身體必須回到生命的源頭、輪迴的週期性。所以不管是我作品或身體的呈現,都會不謀而合達到這個點上。 訓練的第二個階段,我會要求我的舞者從身體開出花來,(太古踏技巧的第一個階段「宇宙胎」)。像水、像河流一樣的流動、像煙霧一樣的蒸發、像雲一樣的襲捲。從意象的冥想出發,達到柔軟的目地。在這個過程會發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當一個舞者停住而不整個身體凝結、停止呼吸的話,你不會覺得他是靜止的。這點是西方較少提及的,但在京劇裡頭有,京劇

    文字|林秀偉、劉紹爐、陶馥蘭、林亞婷、陳品秀、鄭旭芬、施素慧、許斌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路德維藝術館內廣場。其中雕塑爲Jonathan Borofsky的作品〝Ballerina Clown〞。當代傳奇的戶外演出預定在此舉行。
    德國

    掌聲之後的隱憂 從路德維藝術館「現代台灣藝術」展談文化交流

    在歷史悠久的德國阿亨市,當台灣的表演團體正爲路德維藝術館主辦的「現代台灣藝術」專題展,賣力地將演出帶入高潮時,掌聲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文化輸出」的問題。

    文字|林亞婷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被稱爲「日本現代舞之父」的石井漠經常帶著團員巡演大陸及台灣,吸引了不少上等家庭的子女前往日本向他學習。 圖爲石井漠與團員在北京天壇巡演
    縱墨觀史

    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歷史 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

    九〇年代的台灣舞蹈界在世界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條路是踩著什麼樣的舞步走出來的?從四〇年代開始,十年一節奏,我們回溯這裡落下的每一個脚印,與汗跡。

    文字|盧健英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聖弗羅蘭老鎭恢宏延緜的山河,邦尚.大衛所流傳下來寬大博愛的傳統,為該鎭放眼世界的藝術觀提供了最佳背景。
    法國

    當南聲社遇上中世紀歌藝團 記「聖弗羅蘭藝術節」開幕演出

    成立甫六年即獲選為法國最具權威性藝文、表演周刊《影視綜覽》Tlrama重點支持、宣傳的二十個單位之一的「聖弗羅蘭老鎭藝術節」(Festival de Saint-Florent-le-Vieil)的特點在於將東西方的藝術家結合,讓東西方藝術交互激盪。今年我國南聲社與舞蹈家林秀偉雙雙出現在藝術節中,首日由南聲社的南管與法國中世紀歌藝團在古老敎堂的烘托下,進行一場古老的東西音樂交流。

    文字|陳漢金
    第35期 / 1995年09月號
  • 林秀偉正在排練由Susan爲她「量身訂作」的《月影台》。
    台前幕後

    《詩與花的獨言》之外

    太古踏舞團今年七月將應邀參與「勒維伊藝術節」的演出,主辦單位特別延請美國編舞家Susan Buirge爲林秀偉編排一支舞蹈。在和林秀偉工作期間,Susan談到了他對東、西方舞蹈差異的看法。

    文字|張芝慧、許斌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