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凡尼亞舅舅

相關文章 15 篇
  • 看戲不忘電影

    《在車上》裡的凡尼亞

    小說中提到《凡尼亞舅舅》卻全無著墨,濱口竜介在此發揮其優勢,透過《凡尼亞舅舅》的排練與隱喻,慾望的壓抑,無望的孤獨,精神的危機,人物間的各種情緒,都可看出濱口紮實的編劇功力,夾雜著英文日文中文韓文還有肢體性極強的手語來詮釋契訶夫劇本,與對現代劇場的掌握與創意,有著畫龍點睛般的神韻。

    文字|貧窮男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21
  • 這次本土化的改編著眼的是角色個人,而非社會群體。
    ARTalks

    回應百年挑戰的隨想曲

    隨想曲風的改變,遊走於不同戲劇類型,何不也遊走不同劇本?開始當帶位員手提老式油燈,引領觀眾從廣場進入劇場,不見劇中號稱的台灣三合院舞台,倒是觀眾在帶位員提燈提示下,自由遊走圓形的表演空間,更像是《神曲》的魏吉爾領但丁神遊地獄,觀看九層地獄圈(circles of hell)。始以古希臘觀看之所(thatron)的劇場,無論地獄或人間,皆鏡花水月;終以回歸普羅大眾的廣場(agora),卻是一躍而入幻想隨想之境,回歸此改編自由隨興之所在。

    文字|王寶祥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愛爾蘭劇作家康納.麥佛森
    倫敦

    愛爾蘭劇作家麥佛森 挑戰改編契訶夫《凡尼亞舅舅》

    多年前以作品《堰》聲名大噪、征服倫敦西區的愛爾蘭劇作家康納.麥佛森,二○一七年更以美國創作歌手鮑伯.狄倫的歌曲入戲,織就《來自北邊國境的女孩》,才華頗受肯定。一月他改編契訶夫《凡尼亞舅舅》上演,他將原劇設定的一八九○年代往後移至廿世紀,麥佛森認為,這才能突顯俄羅斯在一九○五與隨後的一九一七年社會巨變裡的風起雲湧。

    文字|林大貂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米蘭達.李察遜演出的英語版《歐蘭朶》贏得愛丁堡第一週的評論大獎。
    愛丁堡

    從主流到邊緣

    從主流的威爾森、胥坦、胥拓思,到邊緣藝術節的各種實驗性演出。八月的愛丁堡讓你覺得這裡就是全世界。

    文字|鴻鴻
    第47期 / 1996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百年之後,為什麼仍是契訶夫?

    每一個劇團都視之為最大挑戰每一位演員都夢想排演他的戲每一位觀眾都可以在戲中找到自己 有人說契訶夫是個預言家,預言了百年之後,生活依舊像是開水與白麵包,平淡無味,百無聊賴。但也就在他素描似的筆觸裡,捕捉了真實生活單調的樂趣,雞毛蒜皮的生活愚蠢化成一篇篇幽默的人生哲學。 今年七月二日,契訶夫忌日滿百週年,在混沌的新世紀裡,不禁更讓人聯想起《凡尼亞舅舅》裡一再在信仰與價值幻滅的現實裡,尋找生命出路的主人翁。 如果你不認識契訶夫,戲劇學者李立亨帶你從六個角度閱讀契訶夫。 如果你已經認識契訶夫,黃建業執導的《櫻桃園》讓你重溫時代變動下,如同荒蕪廢墟般的俄羅斯風景,以及那群無所事事,多餘的人。 或者,綠光劇團《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給你看他和老婆奧爾嘉的愛情,看他們如何透過八百封信的往返,連接劇場濃烈的心靈與愛。 我害怕那些在字裡行間尋找弦外之音,把我當作救星或守護神的讀者。我既不是自由派,也不是保守派;不是出世的隱士,也不是對一切都無所謂的人我只想做個藝術家如此而已。 安東‧契訶夫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朵金《凡尼亞舅舅》一景。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擁抱靈魂與土地的東歐劇場

    今年十月中起跑至十一月中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打出亞洲觀眾相對陌生的主題「東歐芳華」,藉著多齣劇場、舞蹈、音樂等製作,展現東歐藝術風情。而東歐劇場的特色,就是展現出人類「靈魂與土地之間的猶豫不決」,這次藝術節中的劇場節目如朵金《凡尼亞舅舅》、七A班戲劇組教室改編自哈維爾作品《通知書》的《疊配文》、陸帕的《假面.瑪莉蓮》,可讓觀眾看到東歐劇場藝術家的深刻思考。

    文字|耿一偉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42街的路牌,新阿姆斯特丹劇院就在這兒。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與契訶夫共進晚餐

    讓我真正明白契訶夫的功力,是看到路易‧馬盧導的《泛亞在四十二街》,只是一般的排練,劇本的魅力,加上史氏表演論的演員,緊緊地抓住觀眾的視線。

    文字|田國平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契訶夫:「生活裡的人們……做得更多的倒是吃、喝、說些不盡高明的話。必須把這些放上舞台,讓他們在舞台上走來走去、吃飯、談天氣、玩牌……
    焦點

    瑣碎人生譜成的繞樑詩篇

    在契訶夫筆下,平淡與無聊經由重組,經由一段空白的停頓、一句懸在半空的話語、一個人無意識地走過、一串似有若無的音符,調節出呼吸起伏的迷人詩意,歷歷在目卻無從明瞭他如何成就。

    文字|閻鴻亞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公雞》把劇場設計成個小的羅馬競技場。
    紐約

    小劇場裡的圓形舞台 創造另類戲劇張力

    今年春天的紐約劇壇,恰巧Mike Bartlett的《公雞》和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都在只坐得百來人的外百老匯的劇場演出,不但觀眾彼此坐得可以膝蓋碰膝蓋,連跟演員也是近到觸手可及,提供了另外一種的看戲經驗。

    文字|謝朝宗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戲劇

    中年心境,百年如一

    筆者開始不再擔心眾多角色大匯演造成的瘋狂場景,轉而思索起不曾仔細端詳的契訶夫作品──原來,他在百年前花了那麼多的文字來描述中年的種種症狀,而導演像是病歷表報告般的,將中年情狀一場一場地切割出來,藉由契訶夫的文本逐一檢證,觀者們是否已病入膏肓而不自覺。

    文字|康文玲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閱讀契訶夫的六個角度

    契訶夫走了一百年了,在他四十四年的人生中,寫下了十七齣戲,六百篇以上的小說,超過四千封的信。這位說故事高手,經由各種形式,百年來仍鮮活地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記。為什麼是契訶夫?透過其他文學家的對照或說解,或可窺知緣由一二。

    文字|李立亨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契訶夫學逃脫術

    與其說是借鏡真實人生的嚴肅性,不如說契訶夫是從通俗喜劇的套式,找到他基本的角色對話樣態。契訶夫呈現的,是一個已被戲劇文本塞滿、僭越了的戲劇世界。在裡面,角色用從戲劇文本學來的陳言套語抒情,因而即便情感可能是真摯的,說出來的話語,還是具備了某種諧擬的喜感。

    文字|童偉格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 契訶夫的劇本之所以讓許多人覺得沈悶,就是因為他寫的是平凡人生。
    戲劇

    凡尼亞的做戲人生 評《凡尼亞舅舅》

    就契訶夫的劇本而論,沒有人會懷疑情調的重要性。可是情調不等於意義,而契訶夫的劇本是有意義可尋的──這一點筆者深信不疑,否則他不會在每一個劇本都安排一個明確而具有象徵意義的主題意象。

    文字|呂健忠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侯多夫.達納:我們的工作方式,反映我們的劇場理想

    九位志同道合、有著長久情誼的演員,曾涉足電影、電視和劇場耕耘表演,一致認為,依舊是劇場最能帶領我們認識人性、詰問生命,於是二○○二年,他們一同創立了波西地劇團(Le Collectif Les Possds,法文原義為「附魔者」)。探究於緊密交織的人性關係,如何定義存在、牽動生命的抉擇,波西地劇團偏好經典文本的再詮釋,專注於精練表演的「演員劇場」,挑戰文本。如契訶夫、尚-路克.拉高斯(Jean-Luc Lagarce)等劇作家所作之挖掘人性幽微與脆弱的作品,皆是劇團的保留劇目、創作的依據中心,經由演員共同讀劇解析、再構觀點後,呈現文本的時空對話,照應亙古不變的人性秘密。 沒有繁複的舞台技術,沒有燈暗燈亮的轉場製造幻覺,沒有舞台形式的距離感,演員和觀眾就像在某人家的客廳,共同發現人生的荒謬。如《凡尼亞舅舅》中,演員圍繞著一張桌子、觀眾圍繞著演員,前一刻為你斟酒的服務生,下一刻是期待愛情的凡尼亞舅舅。這便是波西地劇團的特色:深入文本,以表演邀請觀眾進入一個簡單沒有偽裝、同屬於彼此的空間,直搗人性的秘密。演出和觀看如此貼近,虛構與現實的界線即將消失,波西地的劇場,是一個演員和觀眾集體創造的「親密內心劇場」。 本刊特別電話採訪波西地劇團的導演之一侯多夫.達納(Rodolphe Dana),一談他們如何在排練場上,共同完成這部契訶夫的經典,以及在導演美學為主流的當下,成立一個以演員為主體的劇團,其所關注的劇場理念與核心價值。 Q:今日當代劇場多注重形式,可否談談就一個年輕的劇團,為何選擇導演契訶夫,其注重人物內心發展的劇本《凡尼亞舅舅》? A:我讀過許多無論是歷史上,或者是現當代重要劇作家劇本,發現契訶夫是一個相當難得、專注於人物描寫的劇作家,這對於我們這個以演員為重心的劇團,是一個相當好的劇本題材。 我覺得,契訶夫看待他劇作中的所有人物,絲毫不帶有批判的眼光,沒有好壞、善惡,作家只是簡單忠實的描寫,刻畫角色們的日常生活細節,吃飯、喝水、講話,高興、快樂或憂傷,簡單地說,只是忠實呈現一群平凡如你我的「人類」。

    文字|謝東寧、周伶芝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波西地劇團《凡尼亞舅舅》

    林葦芸 33歲,任職Discovery電視網語言譯製部。喜愛觀賞戲劇、舞蹈、爵士樂。一年看超過二十檔演出。 白天在紀實的場域工作,晚上耽溺於虛擬的劇場。相信看一齣好戲跟嚐一口馬糞海膽一樣,有振聾發聵的功效,為人生這場惡戲找到微笑的理由。 選戲,好比選餐廳,有好的文本,如同天天從原產地新鮮直送食材的館子,端上桌的菜,通常不會讓人失望。(但要是搞砸了好劇本,就比演壞的爛劇本,還要天理難容。)根據這個道理,二○一○國際劇場藝術節的契訶夫《凡尼亞舅舅》,沒有錯過的理由。尤其要是平常吃慣了莎士比亞的英式口味,或是田納西.威廉斯的美式料理,這頓由法國波西地劇團掌廚的俄國風味餐,絕對是味蕾的新挑戰,更何況入場後還可大啖開胃菜跟伏特加。 《凡尼亞舅舅》是關於虛度的人生,充滿怨悔、不滿,百無聊賴。但試圖改變命運的努力,終究擺脫不了失落與疏離。電影《靈魂冷凍庫》Cold Souls中,男主角為了《凡尼亞舅舅》的排演搞得瀕臨瘋狂,足可見這戲是多麼勞心傷身啊。但有害健康的東西,通常也讓人著迷上癮,就像加註警語的菸酒,叫人不可自拔。一場場沒有結局的愛情,一個個滿是挫敗的人生,我們在戲裡,照見自己的倒影,感受真實的悲喜。

    文字|林葦芸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職人的圖鑑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