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漢唐樂府

相關文章 37 篇
  • 漢唐樂府藝文中心演出南管,左二持琵琶者爲陳美娥,右二吹洞簫者爲王心心。
    焦點

    「漢唐」姑嫂相和歌

    「荼薇架,日弄影。鳥雀悲春,意故卜來叫出斷腸聲。看紫燕,含泥歸。黃蜂𧋦蝶,黃蜂共𧋦蝶,翩翻那障飛來採花蕊。阮心事,今欲訴渡誰知。肝腸百結,但得掠此,目滓暗淚滴。咱娘嫻,相隨侍,去到相國寺,見伊人食得醉熏熏,挨來推去,挨來共推去,伊身都全然不醒來。賊冤家,無心腹,誤阮返來,此處無興又無彩。肌膚瘦,阮不自在,阮身恰似揚子江中遇著風浪搖擺。雀橋會,不駕來。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東西。恰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許天台。」(南管〈荼薇架〉) 南管音樂的情,陳美娥嗓聲的幽曲乾淨,在季末的春雨中,寅夜繞耳不去。前年三月「漢唐樂府」一場南管演出留下的音印仍然淸鮮;今年六月在兩廳院「風雅頌系列」古韻新姿中,漢唐祭出泉州來的媳婦王心心主唱,南管愛好者將可聆賞到正統泉州腔南音了。 來台甫年餘的王心心,是陳美娥的嫂子。姑嫂結緣於南管,嫂嫂雖比小姑年輕,南管藝齡卻較長。「我開始學講話就在南管的音樂中了,」王心心說:「聽大人唱,自己也哼,南音就是兒歌了。只有南音,其他的沒有聽過。」還不習慣說普通話,含著泉州腔不時地望向身邊陳美娥。她看來靦腆,卻不怯唱,第一次上台竟只五歲。「是高甲戲班到我們玉溪村演,開演前後加一段南音,我上去唱〈小紅花〉。」後來村上廟會、辦喜事、學校辦活動都找她唱曲,鄕紳長輩閒在就一句一句地敎她。稍長,入晉江縣文化館文宣隊,經常出外地巡演。在一次南音大會串的排練中,聽到一位男生唱〈因送哥嫂〉,「特別的好聽」她講不出那個觸動,卻依稀浮現那份動容。這是她第一次沁心領會南音的淸美古雅,她想要深入地學。過二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南音班第一屆招生,她考上入學,接受系統化嚴格地敎導,樂器從琵琶入手,唱曲由作品分析入心,探究調式及曲牌,而她本身的泉州腔是正統南音的標準唱腔。畢業後加入泉州南音樂團,成爲一個眞正識曉南音的專業演出者。 獲准來台定居後,參與夫婿與小姑合力創建的漢唐樂府南館古樂團,與陳美娥一同敎學及演出。「漢唐」在陳美娥與兄長的十年努力下,經營出一個專業場地,逢周六、日晚演出,也爲機關團體接待外賓或辦活動而專場演出。 演而優則究,陳美娥鑽硏古樂史多年了,早期多與東南亞僑界的南音團體接觸,開放探親後,她更頻繁往大陸採集南管源頭史料,請益學界耆宿。令

    文字|胡惠禎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 漢唐樂府於1988年所演出的上、下四管合樂。
    即將上場

    古韻新姿──南管音樂演奏會

    台灣開始有南管音樂,大約是四百年前鄭成功來台的時候。古早農業社會時代,只有家世良好、士紳階級的子弟才有學習南管的資格。從南管那種典雅悠揚的曲風、溫婉含蓄的音樂內涵,我們不難發現它這種「高尙屬性」是其來有自。 漢唐樂府多年來致力於南管薪傳,這場音樂會正展現了薪傳的成果。五位表演者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七歲,於各自專攻的部分卻都有出色的造詣,打破南管「難學難精」的謠言。預期擁有千年歷史的南管古樂,將因此展現出一番嶄新的氣象。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 《儷人行》以傳統南管戲曲發展出典雅、細緻的舞台藝術。
    即將上場

    漢唐樂府《儷人行》

    《儷人行》的製作方向走向梨園劇本源探索,摘選梨園戲三大流派中「小梨園」之名劇:「高文舉」《玉貞行》與家喩戶曉之「陳三五娘」《賞花》兩齣。「小梨園」出自家班,其演出規範必配合室內小舞台的特點。舞台旣小,演員的身形動作也得採用高度虛擬化的表演,儘量減少過大的幅度。此次選取「陳三五娘」精華做題材,將「小梨園」科步之優美動作、高度的舞蹈性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深刻展露出梨園戲歌、舞、樂一體的風采。 此次製作還聘請前福建省梨園戲劇團著名演員蔡淸平駐團指導及從事舞蹈編排。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3期 / 1997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七年級新銳特別值得期待

    如果你喜歡《舞動世紀》那樣大陣仗美感的現代芭蕾,應該也會喜歡貝嘉。我以為貝嘉的音樂品味猶勝舞蹈,別光盯著《波麗露》,另支舞碼採用的可是比利時歌手Brel的名曲呢。 漢唐樂府重演《新荔鏡記》,細膩的南管搭配精準的優雅舞姿,款款道來「陳三五娘」的曲折愛情,已是難得饗宴。演出地點選在北宜路上的「食養文化」──他們開發的精緻美食不讓於懷石料理,更是風雅無量。 為求劇團的永續生機,栽培新血至關緊要。莎妹推出七年級新銳的《e . Play . XD》,經過「名牌」欽點製作,特別值得期待。 兒童劇除了如果的大戲,小茶壺的《大大關刀小小孩》則開出台灣文學與兒童劇場結合的新徑。三峽白雞的上一個大新聞是十年前的土石流,陳雨航的小說〈去白雞彼日〉若能在劇場裡獲得新生,應該也是可喜的大事。

    文字|鴻鴻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錢南章是少數我認為值得一聽的台灣當代作曲家

    三月份的節目非常豐富,首先就管弦樂來說,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是首選。我很不願意湊熱鬧,但是布隆斯泰特和布商大廈確是少數我誠心尊敬的組合。呂紹嘉的每場音樂會都值得用紅筆圈下來備忘,他的演奏紮實而發人深省,有心人不妨比較他和萊比錫的兩個版本孟德爾頌四號交響曲,而老呂的雷斯匹基《羅馬之松》也保證刷亮聽眾耳朵。 作曲家發表會方面,錢南章是絕少數我認為值得一聽的台灣當代作曲家,他的作品兼具樸實內斂的才華與堅實的技術底子,和聽眾間進行一種智性的對話。這次「一棵開花的樹」發表會,我也想聽聽怎麼開法。本土音樂家方面,我推薦「拉縴人」男聲合唱團音樂會和吳天心小提琴獨奏會。拉縴人本是成功高中校友團,這樣的業餘團體如何能經營得這麼好、水準如何維持得這麼高,確是奇蹟,值得觀摩。出身宜蘭的吳天心上次和北市交合作維尼奧夫斯基,雖未成熟但可見潛力,是個傑出新秀。 傳統節目方面,我對亦宛然掌中劇團《驚見虹霓關》和漢唐樂府《新荔鏡記》有相當的期待,這兩個團體都默默為傳統創新做謹慎而前瞻的嚐試,這次亦宛然的跨界幅度將會更大一點。

    文字|楊忠衡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懷念好老戲》讓人回味歷史人物的神韻

    光環舞集《水域70%》,編舞家劉紹爐試圖找尋舞者身體與發聲的關聯,讓舞蹈中韻律、氣息、及內在力量的收放,成為呼和聲和吟唱,和著吐瓦民謠,令人驚訝。極致體能舞蹈團的《草山行》,讓人期待如何以強烈的創作力量舞出陽明山的秀麗景色。 李寶春將京戲新演成一齣齣好老戲。在古老戲曲的凝練語彙中,除了看戲、聽戲更飆戲。這次《懷念好老戲》所選的戲碼讓人回味故事中一個個歷史人物的神韻。國光劇團的《閻羅夢》及《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前者令人慨歎人生,後者則看王熙鳳的機鋒銳利。 漢唐樂府古典梨園歌舞戱《韓熙載夜宴圖》像是一幅恬靜的古畫,如同卷軸般悄聲地展開。人物姿態細膩,音樂幽婉,雖然緩慢卻有著難見的韻雅僕質。常和梨園歌舞戲的音樂相互借用的南管,是十分古老的音樂,清雅而細緻。《古曲清韻晉江南管》的演出採傳統形制,《心韻》則在古曲外,能聽到王心心新創的曲子。《NSO馬勒系列九》演出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悲劇》,雖然是龐大的樂曲,但音樂以緩慢的步調開展出一幕幕的情景,若靜心聆聽,沉潛內蘊的情感將顯得豐富而動人,聽見那「搏擊命運的人」。

    文字|謝杰廷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南管的三度驚豔──《洛神賦》

    那一夜,歐洲人全都給南管迷醉了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南聲社及主唱人蔡小月的聲音,透過法國國家廣播電台,播送到全歐洲。這場創紀錄的廣播音樂會,從晚上十時到隔天凌晨六時,終夜弦歌不輟,全歐洲估計約有三百萬人,為南管動了心弦。 又一夜,當南管音樂碰上梨園科步 一九九六年,漢唐樂府編創《豔歌行》,舞蹈家吳素君將梨園戲的舞蹈科步融入南管音樂中,歌、樂、舞重新凝塑揉合,形成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南管樂舞劇,成了台灣南管發展分野最重要分水嶺。 這一夜,南管再造新的舞台生命 二○○六年,兩廳院與法國亞眠文化中心、法國布赫居文化中心跨國合製,南管樂舞劇《洛神賦》,將在台、法、德、港四地藝術家的共同參與下,有了新的舞台生命。來自德國的導演盧卡斯強調,並不希望為南管帶來「嶄新的樣貌」,自己反而像是烏龍茶裡的一滴干邑酒,不改變茶香,但是讓茶味更香醇。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韓熙載夜宴圖》融合南管古樂與梨園舞蹈,展現如詩般行雲流水、如畫般風雅絕倫的新古典風格。
    戲曲新訊

    雅緻南管梨園樂舞,鋪陳南唐名畫

    《韓熙載夜宴圖》為南唐名家顧閎中畫作,畫中以清秀明豔的線條色彩,描繪南唐五代名士韓熙載為求避世、豪華奢麗的夜宴活動,人物形象情態細膩生動;二○○二年,漢唐樂府將之轉化為大型梨園樂舞戲,融合南管古樂與梨園舞蹈,不僅成功將傳統南管推上國際舞台,也奠定兼具古典與當代的「南管樂舞劇」的劇場形式,《紐約時報》讚譽該作品具有「迷人的魔力」。今年這幅絕世南唐名畫,將再度鋪展於舞台。 全篇以中國古代敘事性繪畫手法表現,由各自獨立又可相互串聯的段落情節貫穿成局。採南管古樂四大名譜之〈四時八景〉、〈百鳥歸巢〉及〈起手板〉等器樂大曲鋪陳,舞蹈則運用傳統梨園科步身段,「偶舞擬人、人擬舞偶」。奧斯卡金獎大師葉錦添為該劇打造表現服裝、舞台美術,重現南唐名畫艷麗、悽愴的時代景緻。整體展現豐富視覺聽覺交織,如詩般行雲流水、如畫般風雅絕倫的新古典風格。(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 漢唐樂府音樂總監陳美娥。(漢唐樂府 提供)
    音樂 北市國&漢唐樂府 展演南管鐘磬樂舞

    《盤之古》 探索遠古太初之音

    作為「2011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的開季節目,北市國邀來漢唐樂府,以兩種傳統音樂藝術的合作展現創新。演出以追溯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來探尋南管音樂的源頭,由笛子演奏家陳中申,在南管既定的曲牌上,做整場音樂的編寫。舞蹈方面則以「禪門太極」入舞,展現神仙的出塵脫俗。

    文字|李秋玫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里昂雙年舞蹈節以「絲路」為亞洲主題的名稱,共邀集了三十二個團體,進行一百二十餘場演出。
    里昂

    台灣舞團集體躍上國際舞台

    藝術總監紀.達梅以絲路的地域槪念,沿路親自拜訪了從日本一直到伊拉克,甚至荷蘭的舞團。來自東亞及印度的舞團深受佛教儒教的影響,讓整個舞蹈節瀰漫在宗教性靈的氛圍當中。

    文字|林亞婷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盛小雲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文字|盧健英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艷歌行》跨界融合歌、樂、舞,是台灣南管發展分野最重要分水嶺。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過千年,走過台灣海峽……跨洋歐洲

    南管的美麗與哀愁

    曾經,台灣只要有泉洲移民所在處,就有南管館閣,散播裊裊清音。歷經時代變遷,南管曾經沉寂,也曾復興蓬勃;表演形式也從純粹演奏,變化出結合舞蹈戲劇的「南管劇場」;甚至漂洋過海,讓國際人士心迷神醉何時,南管可能走下表演殿堂,重回我們的生活之中?

    文字|紀慧玲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漢唐樂府保留梨園身段基礎「十八步科母」身段動作原貌,並重新搭配南管曲牌。(梨園舞坊《艷歌行》)
    特別企畫 Feature

    邁開南管新蓮步

    近年來,具有「傳統性質」或「民族特色」的表演團體,紛紛獲得國際藝術節的靑睞。曾經被視爲日漸式微的「南管(梨園)藝術」,已隨著漢唐樂府登上國際舞台,成爲一股新勢力,並逐漸影響現代表演創作。

    文字|吳碧容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預知2006表演紀事—Top 10 & 10 Topic 十大表演紀事背後的現象與議題

    前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曾做過一次「預知二○○四表演紀事」,預告全年的表演大事,當時編輯們做得辛苦,但讀者們反映熱烈,把一年的表演大事做了一遍掃瞄,在國內表演團體往往演出的不確定因素還很高的情況下,編輯檯的「預知」風險壓力很大。 二○○六年,編輯檯重提此事。但這一回,我們放聰明些。一方面也因為現在可以照表操課的節目比過去穩定的多,另一方面,每一年其實都有一些大事,背後有著若隱若現的代表意義與趨勢。於是PAR編輯檯蒐列了未來一年即將發生的表演藝術大事,涵蓋人物、場地、節目、事件共二十項,由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楊忠衡、劇場及電影導演鴻鴻,資深劇場工作者耿一偉及PAR雜誌總編輯盧健英,為讀者選出二○○六最值得期待的十件人與事,而「Top 10」的背後有十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與議題(10 Topic)。 表演人物亮眼出線 超凡的舞藝及亮眼的舞台魅力,許芳宜一開始便在無異議的情況下被評為今年「最閃亮的明星舞者」,台灣大部份的觀眾對這位來自蘭陽平原的舞者或許都還不熟悉,除了三月與葛蘭姆舞團領銜演出,今年四月她還將在雲門舞集2主跳羅曼菲為其量身訂做的獨舞。在舞蹈這一行裡,「舞星」的出線十分不易,先天條件、後天努力之外,還要加上許多環境裡的拱月因素,使得她能以身體與作品交盪出極大的影響力,並成為家喻戶曉的舞蹈藝術家。做為一位在國際上被看見的亮麗舞者,我們期待她有更多讓台灣觀眾看到的機會。 在伍國柱因病猝逝後,目前擔任雲門舞集2駐團編舞家的布拉瑞揚更受矚目,被選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編舞家」。長年關注布拉瑞揚的劇場導演鴻鴻認為他的作品「格局恢弘,結構奇特,多焦點調度大膽,畫面變化豐富,節奏張馳激烈」,而最難得的,莫過於「情感表達的深沈」。今年四月,雲門年度公演的組合便是林懷民+布拉瑞揚的師生檔。布拉首次從雲門2「晉級」為雲門舞集編舞,「接班人」的態勢呼之欲出。 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請來的歐陸當紅導演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無疑是今年「最具份量的國際導演」,十月將帶來易卜生的《海達‧蓋布樂》和東德劇作家克洛茲的《點歌時間》。曾多次到德國看歐斯特麥耶作品的鴻鴻說:「他的作品直接面對社會問題,政治氣息濃厚,肢體衝突強烈」,每有新作都會成為歐陸劇壇

    文字|楊忠衡、耿一偉、鴻鴻、盧健英、鄭淑瑩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盧卡斯要用南管樂舞,表現出《洛神賦》中人與自然的結合精神。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南管 德國導演 台法跨國製作

    人神奇戀《洛神賦》 詩畫皆入戲

    《洛神賦》五月將於台北國家劇院首演後,九月赴德國杜塞朵夫國家劇院,十月赴法國里昂、諾曼第、巴黎演出,明年五月登上北京故宮太和殿。預期這將是繼崑曲《牡丹亭》後,另一波炒熱老傳統的文藝復興風潮。

    文字|廖俊逞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卻企圖「創新」南管,以期顛覆南管的既定形象。
    音樂

    創新南管,無敵鐵金剛也出席

    「弄樂~玩南管的日子」中,一群年輕藝術家企圖創新南管,以期顛覆南管的既定形象。除了上半場呈現南管原貌的傳統曲目外,下半場則演出一曲全新創作的《大神魃》,訴說黃帝的女兒旱魃亙古漂泊不定的命運,其中〈金剛咒〉作曲家許淑慧還擷取卡通歌曲《無敵鐵金剛》的主旋律入曲,發展成眾人的驅神逐旱的聲響。

    文字|林芳宜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 來自德國的盧卡斯導演,從精粹靜謐的南管藝術中,發現表演形式的新力量。
    特別企畫 Feature

    盧卡斯:我的角色,就像是烏龍茶裡的一滴干邑酒

    盧卡斯強調,在這次《落神賦》的合作裡,自己的角色,就像是烏龍茶裡的一滴干邑酒,不改變茶香,但是讓茶味更香醇:「我的工作只是呈現南管精髓,不會加入顯而易見的非南管元素,完全不想遠離傳統。」

    文字|毛雅芬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殷商王.后》以商代中興君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殷商王.后》 南管樂舞重現宮廷愛戀

    今年邁入卅周年的漢唐樂府,端出演繹商代宮廷愛情故事的《殷商王.后》作為歡慶之禮。《殷商王.后》以商代中興君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結合南管樂舞、《詩經》、甲骨文字、祭祀儀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術,加上長期合作的服裝設計師葉錦添,希望表現出殷商王朝的時代氛圍。

    文字|柯喬齡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參加過國外無數大小藝術節的亦宛然掌中劇團,此次去亞維儂還是以平常心看待。
    亞維儂

    台灣藝術大躍進

    世界知名的亞維儂藝術節此次以「亞洲之慾」爲主題, 邀請台灣八個表演團體赴法演出,參加的團體雖然備覺榮耀,但事實上壓力極大,除了演出成敗與否外,人手、經費的不,也讓團體在準備的過程咬緊了牙。

    文字|祁雅媚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 南管是流傳於中國南方的古老樂種,曲調悠慢,音韻典雅且轉折多。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南管的天才十問

    南管是音樂、戲劇、還是樂器的名字? 南管與北管有什麼不同? 正逢漢唐樂府推出《洛神賦》,想去感受南管的優雅氣氛,又怕聽不懂當場睡得打呼怎麼辦? 免驚!本刊特邀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專案經理陳倫頡,為「南管新鮮人」來個入門解惑,讓你輕鬆進入南管的「美麗境界」。

    文字|陳美娥、陳倫頡、鄭淑瑩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吳思瑋與一切都有可能的「聲舞團」現地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