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風景
演出之外,台下、幕後的等待、化妝、排練、謝幕、休憩、散戲都可以成為鏡頭裡的一幅幅動人景緻。因著演出者許許多多不設防的一刻,劇場生命才足以完成有血有肉的立體面向。 捕捉用身體說故事的人們,藉戲劇、舞蹈各種肢體演繹,看他們耗用身體,為伊百轉千折傷痕累累終不悔,彷彿是上了癮頭似地,每個登場與謝幕,隱藏在身體後的是顏色、夢想與無盡的故事。 逝者是青春,青春會謝;身體是載具,身體會老;唯以快門捕捉不朽的美麗剎那,向用身體說故事的人們致敬。
演出之外,台下、幕後的等待、化妝、排練、謝幕、休憩、散戲都可以成為鏡頭裡的一幅幅動人景緻。因著演出者許許多多不設防的一刻,劇場生命才足以完成有血有肉的立體面向。 捕捉用身體說故事的人們,藉戲劇、舞蹈各種肢體演繹,看他們耗用身體,為伊百轉千折傷痕累累終不悔,彷彿是上了癮頭似地,每個登場與謝幕,隱藏在身體後的是顏色、夢想與無盡的故事。 逝者是青春,青春會謝;身體是載具,身體會老;唯以快門捕捉不朽的美麗剎那,向用身體說故事的人們致敬。
「荼薇架,日弄影。鳥雀悲春,意故卜來叫出斷腸聲。看紫燕,含泥歸。黃蜂����蝶,黃蜂共����蝶,翩翻那障飛來採花蕊。阮心事,今欲訴渡誰知。肝腸百結,但得掠此,目滓暗淚滴。咱娘嫻,相隨侍,去到相國寺,見伊人食得醉熏熏,挨來推去,挨來共推去,伊身都全然不醒來。賊冤家,無心腹,誤阮返來,此處無興又無彩。肌膚瘦,阮不自在,阮身恰似揚子江中遇著風浪搖擺。雀橋會,不駕來。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東西。恰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許天台。」(南管〈荼薇架〉) 南管音樂的情,陳美娥嗓聲的幽曲乾淨,在季末的春雨中,寅夜繞耳不去。前年三月「漢唐樂府」一場南管演出留下的音印仍然淸鮮;今年六月在兩廳院「風雅頌系列」古韻新姿中,漢唐祭出泉州來的媳婦王心心主唱,南管愛好者將可聆賞到正統泉州腔南音了。 來台甫年餘的王心心,是陳美娥的嫂子。姑嫂結緣於南管,嫂嫂雖比小姑年輕,南管藝齡卻較長。「我開始學講話就在南管的音樂中了,」王心心說:「聽大人唱,自己也哼,南音就是兒歌了。只有南音,其他的沒有聽過。」還不習慣說普通話,含著泉州腔不時地望向身邊陳美娥。她看來靦腆,卻不怯唱,第一次上台竟只五歲。「是高甲戲班到我們玉溪村演,開演前後加一段南音,我上去唱〈小紅花〉。」後來村上廟會、辦喜事、學校辦活動都找她唱曲,鄕紳長輩閒在就一句一句地敎她。稍長,入晉江縣文化館文宣隊,經常出外地巡演。在一次南音大會串的排練中,聽到一位男生唱〈因送哥嫂〉,「特別的好聽」她講不出那個觸動,卻依稀浮現那份動容。這是她第一次沁心領會南音的淸美古雅,她想要深入地學。過二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南音班第一屆招生,她考上入學,接受系統化嚴格地敎導,樂器從琵琶入手,唱曲由作品分析入心,探究調式及曲牌,而她本身的泉州腔是正統南音的標準唱腔。畢業後加入泉州南音樂團,成爲一個眞正識曉南音的專業演出者。 獲准來台定居後,參與夫婿與小姑合力創建的漢唐樂府南館古樂團,與陳美娥一同敎學及演出。「漢唐」在陳美娥與兄長的十年努力下,經營出一個專業場地,逢周六、日晚演出,也爲機關團體接待外賓或辦活動而專場演出。 演而優則究,陳美娥鑽硏古樂史多年了,早期多與東南亞僑界的南音團體接觸,開放探親後,她更頻繁往大陸採集南管源頭史
台灣開始有南管音樂,大約是四百年前鄭成功來台的時候。古早農業社會時代,只有家世良好、士紳階級的子弟才有學習南管的資格。從南管那種典雅悠揚的曲風、溫婉含蓄的音樂內涵,我們不難發現它這種「高尙屬性」是其來有自。 漢唐樂府多年來致力於南管薪傳,這場音樂會正展現了薪傳的成果。五位表演者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七歲,於各自專攻的部分卻都有出色的造詣,打破南管「難學難精」的謠言。預期擁有千年歷史的南管古樂,將因此展現出一番嶄新的氣象。
《儷人行》的製作方向走向梨園劇本源探索,摘選梨園戲三大流派中「小梨園」之名劇:「高文舉」《玉貞行》與家喩戶曉之「陳三五娘」《賞花》兩齣。「小梨園」出自家班,其演出規範必配合室內小舞台的特點。舞台旣小,演員的身形動作也得採用高度虛擬化的表演,儘量減少過大的幅度。此次選取「陳三五娘」精華做題材,將「小梨園」科步之優美動作、高度的舞蹈性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深刻展露出梨園戲歌、舞、樂一體的風采。 此次製作還聘請前福建省梨園戲劇團著名演員蔡淸平駐團指導及從事舞蹈編排。
如果你喜歡《舞動世紀》那樣大陣仗美感的現代芭蕾,應該也會喜歡貝嘉。我以為貝嘉的音樂品味猶勝舞蹈,別光盯著《波麗露》,另支舞碼採用的可是比利時歌手Brel的名曲呢。 漢唐樂府重演《新荔鏡記》,細膩的南管搭配精準的優雅舞姿,款款道來「陳三五娘」的曲折愛情,已是難得饗宴。演出地點選在北宜路上的「食養文化」──他們開發的精緻美食不讓於懷石料理,更是風雅無量。 為求劇團的永續生機,栽培新血至關緊要。莎妹推出七年級新銳的《e . Play . XD》,經過「名牌」欽點製作,特別值得期待。 兒童劇除了如果的大戲,小茶壺的《大大關刀小小孩》則開出台灣文學與兒童劇場結合的新徑。三峽白雞的上一個大新聞是十年前的土石流,陳雨航的小說〈去白雞彼日〉若能在劇場裡獲得新生,應該也是可喜的大事。
三月份的節目非常豐富,首先就管弦樂來說,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是首選。我很不願意湊熱鬧,但是布隆斯泰特和布商大廈確是少數我誠心尊敬的組合。呂紹嘉的每場音樂會都值得用紅筆圈下來備忘,他的演奏紮實而發人深省,有心人不妨比較他和萊比錫的兩個版本孟德爾頌四號交響曲,而老呂的雷斯匹基《羅馬之松》也保證刷亮聽眾耳朵。 作曲家發表會方面,錢南章是絕少數我認為值得一聽的台灣當代作曲家,他的作品兼具樸實內斂的才華與堅實的技術底子,和聽眾間進行一種智性的對話。這次「一棵開花的樹」發表會,我也想聽聽怎麼開法。本土音樂家方面,我推薦「拉縴人」男聲合唱團音樂會和吳天心小提琴獨奏會。拉縴人本是成功高中校友團,這樣的業餘團體如何能經營得這麼好、水準如何維持得這麼高,確是奇蹟,值得觀摩。出身宜蘭的吳天心上次和北市交合作維尼奧夫斯基,雖未成熟但可見潛力,是個傑出新秀。 傳統節目方面,我對亦宛然掌中劇團《驚見虹霓關》和漢唐樂府《新荔鏡記》有相當的期待,這兩個團體都默默為傳統創新做謹慎而前瞻的嚐試,這次亦宛然的跨界幅度將會更大一點。
光環舞集《水域70%》,編舞家劉紹爐試圖找尋舞者身體與發聲的關聯,讓舞蹈中韻律、氣息、及內在力量的收放,成為呼和聲和吟唱,和著吐瓦民謠,令人驚訝。極致體能舞蹈團的《草山行》,讓人期待如何以強烈的創作力量舞出陽明山的秀麗景色。 李寶春將京戲新演成一齣齣好老戲。在古老戲曲的凝練語彙中,除了看戲、聽戲更飆戲。這次《懷念好老戲》所選的戲碼讓人回味故事中一個個歷史人物的神韻。國光劇團的《閻羅夢》及《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前者令人慨歎人生,後者則看王熙鳳的機鋒銳利。 漢唐樂府古典梨園歌舞戱《韓熙載夜宴圖》像是一幅恬靜的古畫,如同卷軸般悄聲地展開。人物姿態細膩,音樂幽婉,雖然緩慢卻有著難見的韻雅僕質。常和梨園歌舞戲的音樂相互借用的南管,是十分古老的音樂,清雅而細緻。《古曲清韻晉江南管》的演出採傳統形制,《心韻》則在古曲外,能聽到王心心新創的曲子。《NSO馬勒系列九》演出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悲劇》,雖然是龐大的樂曲,但音樂以緩慢的步調開展出一幕幕的情景,若靜心聆聽,沉潛內蘊的情感將顯得豐富而動人,聽見那「搏擊命運的人」。
那一夜,歐洲人全都給南管迷醉了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南聲社及主唱人蔡小月的聲音,透過法國國家廣播電台,播送到全歐洲。這場創紀錄的廣播音樂會,從晚上十時到隔天凌晨六時,終夜弦歌不輟,全歐洲估計約有三百萬人,為南管動了心弦。 又一夜,當南管音樂碰上梨園科步 一九九六年,漢唐樂府編創《豔歌行》,舞蹈家吳素君將梨園戲的舞蹈科步融入南管音樂中,歌、樂、舞重新凝塑揉合,形成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南管樂舞劇,成了台灣南管發展分野最重要分水嶺。 這一夜,南管再造新的舞台生命 二○○六年,兩廳院與法國亞眠文化中心、法國布赫居文化中心跨國合製,南管樂舞劇《洛神賦》,將在台、法、德、港四地藝術家的共同參與下,有了新的舞台生命。來自德國的導演盧卡斯強調,並不希望為南管帶來「嶄新的樣貌」,自己反而像是烏龍茶裡的一滴干邑酒,不改變茶香,但是讓茶味更香醇。
作為「2011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的開季節目,北市國邀來漢唐樂府,以兩種傳統音樂藝術的合作展現創新。演出以追溯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來探尋南管音樂的源頭,由笛子演奏家陳中申,在南管既定的曲牌上,做整場音樂的編寫。舞蹈方面則以「禪門太極」入舞,展現神仙的出塵脫俗。
在剝去特定的角色、佈景與隱約的情節框架後,漢唐樂府的舞台演出,於樂曲風格與舞蹈設計的核心內容上,其實並無太大差異。新加入的肢體語彙,如《洛神賦》的六龍拳舞、《韓熙載夜宴圖》的僧人棒舞,往往與原先的梨園身段在肢體調性與表演的完成度上有明顯的差距。這或許是漢唐樂府在征服國際舞台後,下一階段的發展中必須思考的課題。
柴可夫斯基從少年時代所展露的文學才華,雖然並沒有讓他成為一位文學家,但我們應該慶幸,就因為他豐厚的文學素養,才能讓我們見識到一齣又一齣經典的「俄國文學歌劇」;也因為他的細膩心思,才能帶我們透過音樂「閱讀」俄國文豪筆下的不朽巨作。在柴可夫斯基與普希金的身上,不只印證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也許還隱喻了當代企業所謂「借力使力」的概念吧!
「弄樂~玩南管的日子」中,一群年輕藝術家企圖創新南管,以期顛覆南管的既定形象。除了上半場呈現南管原貌的傳統曲目外,下半場則演出一曲全新創作的《大神魃》,訴說黃帝的女兒旱魃亙古漂泊不定的命運,其中〈金剛咒〉作曲家許淑慧還擷取卡通歌曲《無敵鐵金剛》的主旋律入曲,發展成眾人的驅神逐旱的聲響。
曾經,台灣只要有泉洲移民所在處,就有南管館閣,散播裊裊清音。歷經時代變遷,南管曾經沉寂,也曾復興蓬勃;表演形式也從純粹演奏,變化出結合舞蹈戲劇的「南管劇場」;甚至漂洋過海,讓國際人士心迷神醉何時,南管可能走下表演殿堂,重回我們的生活之中?
前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曾做過一次「預知二○○四表演紀事」,預告全年的表演大事,當時編輯們做得辛苦,但讀者們反映熱烈,把一年的表演大事做了一遍掃瞄,在國內表演團體往往演出的不確定因素還很高的情況下,編輯檯的「預知」風險壓力很大。二○○六年,編輯檯重提此事。但這一回,我們放聰明些。一方面也因為現在可以照表操課的節目比過去穩定的多,另一方面,每一年其實都有一些大事,背後有著若隱若現的代表意義與趨勢。於是PAR編輯檯蒐列了未來一年即將發生的表演藝術大事,涵蓋人物、場地、節目、事件共二十項,由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楊忠衡、劇場及電影導演鴻鴻,資深劇場工作者耿一偉及PAR雜誌總編輯盧健英,為讀者選出二○○六最值得期待的十件人與事,而「Top 10」的背後有十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與議題(10 Topic)。 表演人物亮眼出線超凡的舞藝及亮眼的舞台魅力,許芳宜一開始便在無異議的情況下被評為今年「最閃亮的明星舞者」,台灣大部份的觀眾對這位來自蘭陽平原的舞者或許都還不熟悉,除了三月與葛蘭姆舞團領銜演出,今年四月她還將在雲門舞集2主跳羅曼菲為其量身訂做的獨舞。在舞蹈這一行裡,「舞星」的出線十分不
《洛神賦》五月將於台北國家劇院首演後,九月赴德國杜塞朵夫國家劇院,十月赴法國里昂、諾曼第、巴黎演出,明年五月登上北京故宮太和殿。預期這將是繼崑曲《牡丹亭》後,另一波炒熱老傳統的文藝復興風潮。
南管是音樂、戲劇、還是樂器的名字? 南管與北管有什麼不同? 正逢漢唐樂府推出《洛神賦》,想去感受南管的優雅氣氛,又怕聽不懂當場睡得打呼怎麼辦? 免驚!本刊特邀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專案經理陳倫頡,為「南管新鮮人」來個入門解惑,讓你輕鬆進入南管的「美麗境界」。
「跨界合作」的藝術創作不新鮮,要看怎麼跨才好玩!今年台灣表演藝術界最令人矚目的跨界創作,一是華人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將與雲門舞集合作,在雲門秋季公演舞台上搞爆破,二是兩廳院與法國布赫居文化中心聯合製作、漢唐樂府與法國表演藝術界合作的古典樂舞戲《洛神賦》。這兩組跨界創作,會衝撞出怎樣的火花,令人期待!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演出將從五點開始,讓觀眾提前在黃昏到來,欣賞山色風光,現場也有懸掛在庭院、廂房各式的花燈,鋪陳起「陳三」、「五娘」元宵節相遇時的場景,這時搭配餐前應景甜點元宵,演出《荔鏡記》的序曲。
如何在嚴謹的動作科範中不失精巧且適切地表達角色的心理狀態,如何在劇院空間中清楚地傳遞細膩的動作表情給觀衆,是導演與編舞者面臨的一大考驗,編舞者做了一些轉化處理,「放大」了科步動作,並加入京劇及民族身段,讓整個場面更為活絡。但在反覆的十八科步程式化的動作編排下,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風格化的表演形式,似乎不足以承載文本的重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