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是音樂、戲劇、還是樂器的名字?
南管與北管有什麼不同?
正逢漢唐樂府推出《洛神賦》,想去感受南管的優雅氣氛,又怕聽不懂當場睡得打呼怎麼辦?
免驚!本刊特邀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專案經理陳倫頡,為「南管新鮮人」來個入門解惑,讓你輕鬆進入南管的「美麗境界」。
1.什麼是「南管」?到底是音樂?是戲劇?還是一種樂器的名字?
可別誤會了,「南管」不是類似笛子般的「管」樂器,而是一種古老樂種,其中包含了彈奏與唱曲,曲調速度大多較慢,音韻典雅且轉折多,是盛行於中國閩南地區的「流行音樂」,又稱為「絃管」、「南音」、「南樂」。民間從事南管的樂師們通常自稱「南管人」,並且信奉樂神「孟府郎君」,所以南管又稱「郎君樂」。
南管音樂不只可以單獨欣賞,還可用於戲劇配奏,所以就產生了「梨園戲」。梨園戲又稱「南管戲」,是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古老劇種,傳入台灣後曾風行一時,劇中的樂曲多以南管音樂伴奏。所以南管既是音樂,也是戲劇,兩者都是。
2.「南管」的歷史有多久?跟「北管」有什麼不一樣?
根據考究,南管音樂可能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南侵,一路從中原文化流散到南方沿海,是文人雅士消遣時光的時尚娛樂,直到今日,福建的泉州成了南管文化大本營,在台灣,則在台南、鹿港都還可找到民間的南管社團,在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等華人地區,南管樂音也依然飄飄於耳。
「南管」與「北管」是台灣傳統音樂的兩大系統。南管以琵琶、三絃等絲竹樂器為主角,不但文詞優雅,曲風也清淡悠揚;而傳自中國北方的「北管」音樂,慣用高亢的嗩吶、鑼鼓、響盞,營造熱鬧喧囂的氣氛,在早期農業社會裡,廣泛地被用在婚喪喜慶的平民場合。
簡單地說,南管走的是典雅婉約的「氣質派」路線,北管則是高亢熱鬧的「粗獷派」!
3.南管音樂唱哪種語言?演奏上有什麼特別形式?
很多人以為南管從福建傳入,唱的就是閩南語;其實,南管唱的是泉州話,是最接近古代中原的一種語言,對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鹿港的「海口腔閩南語」便是源於泉州腔。
因為歷史悠久,南管音樂在演出型態以及樂器規格上,保留了許多古老且嚴格的規矩。傳統的演奏排場上,樂隊呈「倒V字型」排列坐法,坐在上方尖端的樂器稱之為「上四管」,多是絲竹樂器,下方接近觀眾的則是「下四管」,以打擊為主。
南管音樂會演出程序分為「奏指」、「唱曲」、「宿譜」三部分,「奏指」是以上、下四管大合奏作為熱場的前導;「唱曲」是各地絃友大顯身手、互探實力的重頭戲;「宿譜」則是音樂會結束的尾聲。
4.「上四管」包含哪些樂器呢?
「上四管」共有五種樂器:拍板、琵琶、三絃、洞簫,以及二絃。拍板以五片檀木串成,敲擊拍子主導樂曲節奏,扮演類似指揮的角色,座位在樂隊中央,古時又稱「樂正」。
南管的琵琶跟國樂中的琵琶雖然同名同姓,性格卻是大不同!國樂琵琶豎抱、指法技巧華麗複雜;南管琵琶則橫抱,琴體與身體保持九十度平衡姿勢,技法質樸。三絃音色圓厚低沉,恰與清脆鏗鏘的琵琶互補,兩者指法相似,並列主要樂器,南管的譜子也是根據這兩種樂器所寫。
琵琶及三絃彈奏單音,洞簫及二絃則扮演裝飾角色,彈奏連貫性的裝飾旋律。洞簫以竹製成,身前五孔,後一孔,音色溫婉悠揚;二絃乍看似胡琴,材質與演奏方法卻大不同,琴筒採林投樹的果實製成,琴柱以竹頭為首,兩根軫子在右邊,和胡琴相反,演奏時內線只能拉,外線空絃只能推,最忌推拉無序,指法十分嚴格。
5.「下四管」又包含哪些樂器呢?
「下四管」多為打擊樂器,包含:四塊、叫鑼、雙音,以及饗盞。其中以四塊最特別,樂師兩手各持兩片竹片,使勁運臂震動竹片,發出類似鳥鳴的細密高音,跟使用腕力的「竹板快書」不同。冬天是練習四塊的好季節,天氣冷一發抖,臂力自然傳送到手中竹片了。
叫鑼是木魚與小鑼的組合,演奏時,左手食指掛住小鑼,拇指與中指執木魚,右手執木片,十分考驗樂師的靈活手技。雙音又名「雙鈴」,銅製無舌,兩手分執,演奏時多在後半拍互擊,音色柔和悠揚;饗盞也是金屬打擊樂器,樂師左手拿著竹圈,圈中有銅製小鑼,右手拿紙製小軟捶,上下晃動敲擊發出清脆如磬的聲響。
下四管通常是到曲段最後,才加入上四管的演奏行列,合奏營造活潑愉悅的高潮氣氛。有時再加入噯仔、品蕭,稱為「十音合奏」。
6.所有的南管樂曲都是有彈又有唱的嗎?
並非所有南管音樂都有唱段,一般而言,南管音樂分三種:「指」、「曲」、「譜」。
「指」的結構嚴謹,包含數個樂章、進行演度一定從慢到快、有背景故事、有歌詞但是很少唱。演出時間最短十二分鐘,最長的則將近一小時。
「曲」又稱「散曲」或「草曲」,大多擷取自梨園戲的片段,長的約二十分鐘,最短三分鐘不到,學起來容易,容易被觀眾接受。「指」和「曲」的內容常是一些令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如《陳三五娘》、《孟姜女》、《王昭君》。
「譜」沒有歌詞,屬於純粹清奏的樂曲,同樣包含數個樂章,演出時間從十到二十分鐘不等。「譜」為標題音樂,是以自然意境為主題的樂章,如描寫一年四季各種景色的《四時景》,及描寫梅花自含苞到盛放種種姿態的《梅花操》等。
7. 「南管」的樂譜長什麼樣?怎麼讀?
南管樂譜稱作「工尺譜」,是獨有的一種古老記譜方式,以直行記載,包含符號及文字,看起來有點像日文。雖然南管有許多樂器,又有唱段,眾樂師看的卻都是同一份由琵琶指法寫成的譜,再依所持樂器加以變化裝飾,不似西方樂團有分譜,所以又稱「琵琶譜」。
工尺譜不難讀,唯一的條件是眼力要好,因為必須「一目三行」!以《西江月引》的譜圖為例,有四行直行,一行是一段,每行又分為三小行,最右邊是拍板樂師看的「節奏」,出現類似句號的圈圈時,代表要打板子。中間這行,有著圈圈、挑、小點、十字等符號,則是指示琵琶的各種「指法」;最左邊的,標著ㄨ、工、六、士、一等「音名」,類似西方Do、Re、Mi,紀錄南管最主要的五個音。
南管正式演出時是不能看譜的,即使是一套數十分鐘的樂曲,也必須全部背誦下來。洞簫、二絃在作裝飾音的時候,擁有即興變化,所以即使是同一首樂曲,也會因時、空、人的不同,幻化出多變的旋律與韻味,正是南管音樂的迷人之處。
8.「南管」的演奏和演唱都是古代的作品嗎?有新的創作嗎?
根據統計,現存「指」有四十八套,「譜」只有十六套,「曲」較多,據說有兩千多首,但也只有大約十分之一的作品較常拿來演唱,其數量雖多,仍不脫南管一百零八個曲牌的範圍。現存的南管樂曲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即使是最近代的「新作」,據說也是清朝末年的作品了。
創作南管樂曲的困難度極高,除了要熟悉南管音律、曲牌與各種樂器的演奏原則之外,又因為南管講究歌詞、聲韻與旋律、音調的契合,因此創作者還必須精通聲韻,曾經有人嘗試舊「曲」填新詞,但都未能普及流行。而近年來,新加坡的「湘靈音樂社」算是諸多南管社團中,積極嘗試創作新樂曲的團體之一。
9.身為初次欣賞「南管」的新鮮人,需要作什麼準備?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初初接觸文靜優雅的南管音樂,難免昏昏欲睡、猛看手錶,或是認為自己水準不夠或缺乏音樂細胞,這都是可預見的「南管新鮮人症候群」。不妨先花點時間,了解此段音樂的背景故事,或是各種樂器的特性,或許可以找到新的樂趣。
或者,可以把自己當評審,幫樂師的合作默契打分數。南管追求的「和」不只是「樂和」還有「人和」,樂師們眾心一意的合奏相當重要;默契不佳的樂隊,各走各路,音樂聽來也東倒西歪,讓人幾乎有「這五個人好像彼此不認識」的錯覺;反之,默契好的樂隊能夠合作出氣韻流暢的音樂,即使遭遇突發狀況,也能靠一個眼神輕易化解!
10.哪裡可以學南管?
創立於民國四年的「台南南聲社」,是台灣本土歷史悠久的相關社團,佔有重要分量,至今仍持續教授南管音樂;台北方面則以「漢唐樂府」、「心心南管樂坊」最知名,已晉身國內重要表演藝術團體,定期發表大型作品,也安排南管教學活動,不少社區大學,也紛紛開設聆賞課程,增加一般民眾接近南管的機會。
兩岸專業教育方面,台北藝術大學的傳統音樂系所設有南管組,大陸的福建藝術學校則設泉州南音專班,致力培養專業南管後進人才。
天才班講師|陳美娥 漢唐樂府藝術總監
天才班講師|陳倫頡 漢唐樂府專案經理
天才班班長|鄭淑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