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井大造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數的小眾
藝文市場本來就小的台灣,在揭開大劇院時代布幕後,市場與觀眾在哪裡的焦慮再一次放大,「放眼亞洲」又成為解套標的。從1990年代的南向、新世紀的新南向及大劇院時代有關亞洲的描繪,「台灣」往往是清晰可辨的核心常可見挖掘台灣文化的獨特性、多元性等起手式的概念,以轉譯成流通其間的精品,甚至還起到政治外交的效應。放眼亞洲,倒不如說是要讓亞洲看見台灣作為重要交流節點。但我們之所以會「南向」,也清楚反映亞洲從來不只是個市場,就像我們對「亞洲」的言說,會提及它是歐洲證成自身文明而創造的他者。 作為西方他者的亞洲,去殖民與反霸權毫無疑慮,只不過當我們的劇場還普遍仰賴國家資助,且由國家藝術機構策動相關計畫,我們還可如何擺脫國家的視角(seeing like a state),認識亞洲? 「以民眾為名」的亞洲,還有中國 冷戰秩序瓦解後,除了亞洲各國間在政治部分的和解外,經貿往來在全球化大旗下也愈趨緊湊。鮮為台灣劇場圈留意的是,這段約處於1990年前後,以「民眾」為名的亞洲劇場工作者在交流演出與跨國共製上有著頻繁互動。面向亞洲觀眾,他們主要演出新自由主義下的彈性勞動者處境,與強調跳出國家疆界的交流視野。 誠然,此一時期的交流慣於把亞洲與其民眾視為對抗西方的同質體,壓抑彼此之間的社會脈絡差異;雖強調以民眾為名,但仍以各自身處的政體的地緣政治位階定位彼此,例如來自相對發達的香港、台灣與日本戲劇工作者,會被認為理當比來自東南亞、南亞的戲劇工作者負擔更多演出經費,前者有時還會被後者視為帝國的代理人。正是以國家為主體的交流視野,導致彼此合作的困境。也是這樣的經驗,「不想像」或「重新想像」國家,反倒為他們在新世紀的交流,打開了「民眾」與「亞洲」的更多認識空間。 2021年起,為了重省這段經歷留下哪些線索,差事劇團以「亞洲民眾戲劇線上」論壇,找了香港、澳門、東京、北京等地的劇場工作者回顧。一個隱而不顯的課題在於:亞洲「以民眾為名」的劇場實踐,究竟該如何評價中國? 自戰後就被排除於全球體系之外的中國,1990年代逐漸以世界工廠之姿重返全球舞台。彼時來自香港、台灣與美國這三地
-
ARTalks
時間、時鐘、世界迷宮
乍看之下,導演櫻井大造似乎找到一個圓融世界陣痛的說法,且看似寄託在抽象的佛教義理中,將現實世界中追尋時鐘與未來計畫所製造的經濟妖怪與魑魅魍魎一棒子打醒。但櫻井不訴諸虛無,或者具均值意味地前往涅槃解脫,這些人類、亡靈、外星人不通往地獄,也不飛昇至天堂,大家只是聚集在這裡。也就是說,時鐘是假的、計畫是假的,目的地也是假的,但時間還是真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把都市咬破一個洞
在這個被暴利集團寸土寸金計算的城市裡,帳篷硬是有辦法咬破一個洞,清理出一塊遊戲的空地。如同小蜜蜂在戲裡說的,其實所有故事早已寫在默示錄裡了,只不過卷軸被黴菌咬得坑坑洞洞,「洞什麼都不說,沉默著,只好用想像的。這種沉默和想像就是我們的共有地」。這段話可為帳篷劇的最佳註解,它是共享的空間,共想的場所。
-
回想與回響 Echo
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
想像力為什麼需要緊急避難所呢?我想這和民眾如何在劇場中撐起困頓的身體,並說出想像世界的話語關係密切,因為,民眾是在困頓的時空圍堵下,才得以透過劇場的元素,取得鬥爭的通行證。那麼,民眾戲劇如何、又為何轉化為帳篷劇的表現的呢?單純卻又帶些苦惱地,我進一步認為:民眾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才穿越泥濘的肉身,在避難所一般的帳篷裡,找到釋放身體內部想像力的途徑。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台灣海筆子《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
繼櫻井大造《蝕月譚─東亞絕望工廠傳奇》整整一年後,台灣海筆子又回來了!這頂帳篷的旅程一直在持續,這回由台灣海筆子成員到日本排練,巡迴日本東 北地震災區演出給福島受難者觀賞,如今又巡回了台灣,到新店的溪洲部落演出。奇怪的劇名中,聲稱「泛YAPONIA」是一塊一邊保持平衡,一邊掙扎的土 地,連結了日本災區與台灣都市原住民的離散聚落。 活力飽滿、火花四射的帳篷劇,招數五花八門、題材卻深深扣住土地與底層民眾,聞得到真實的汗水與心的熱度。劇情混合了現實社會議題與神話典故、歷史人物,以不可思議的邏輯串連在一起,組成了介乎夢與真實之間的奇妙劇場,這就是不能不看的海筆子。
-
藝妙人物事
許雅紅 活著、演出 在日本震災區
她卅歲的時候,看了一齣日本帳篷劇導演櫻井大造的戲,深受震撼,於是加入台灣海筆子帳篷劇團,投入帳篷劇演出至今。她是許雅紅,大學念的是財務管理,一個禮拜有幾天晚上在Pub當DJ放歌,還煮得一手好吃的斯里蘭卡咖哩,曾經是網路新聞裡小有名氣的SourTime腳踏車廚娘。五年前,她在古亭捷運站附近開了家咖哩店,親朋好友口耳相傳,身邊劇場人幾乎都吃過兩三回,讚不絕口。在鴻鴻以劇場人為主角的電影《臺北波希米亞》裡,她的身影靈巧活潑,以一種專注堅毅的姿態,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命力。在許雅紅身上,你可以確切感受到「活著」的重量。 今年,她在食客們依依不捨的挽留聲下,毅然把咖哩店收掉,調整方向重新上路。冬初,她去了還在緩慢重建中的日本東北震災區,參與「野戰之月海筆子」劇團帳篷劇的巡迴,此篇專訪便是關於她在東北的一天,怎麼看待自身和東北地方的關係,怎麼過日子。
-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帳篷劇編導
櫻井大造 將棄置在社會底層的聲音,帶到帳篷之中
一九九五年,櫻井大造通過「民眾劇場」的跨國網絡,與台灣「差事劇團」的鍾喬認識,促成了一九九九年在三重橋下的帳篷演出,並種下了大造日後以台灣作為帳篷戲劇活動據點的契機。十年來,帳篷劇場這個從日本移植而來的「劇種」,在台灣落地生根,發展出自己的軌跡,櫻井大造也另成立「台灣海筆子」,作為亞洲帳篷行動的台灣分支,與日本「野戰之月」遙相呼應。對櫻井大造而言,帳篷劇場是為「為了社會底層民眾發聲」,並強調要將「被棄置在社會底層的不為人知的聲音,無法具象化的記憶,帶到帳篷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海筆子 創造屬於自己的中心
台灣海筆子由安保運動即活躍至今的導演櫻井大造領軍,作為亞洲帳篷行動的台灣支部。呼應日本帳篷劇的精神,台灣海筆子迄今也是拒絕資助,以自主方式、在非主流空間進行展演。主要成員段惠民說:「我們不是什麼自居邊緣,在邊緣戰鬥,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是中心,還讓帳篷劇發生的事情在表演藝術領域變成中心,這是目標。」
-
戲劇
罵人、做戲都不心虛!
這不是一部能以西方戲劇成規評價的作品;從過去「野戰之月」到台灣海筆子等一系列帳篷劇場的呈現至今,櫻井為台灣劇場開拓了一個視野相當清晰的戰鬥位置。他們不是靠西方文明體質的劇場藝術來說服人,而是學著用在地的情感和身體,吶喊出渴望什麼的心聲。
-
戲劇
戲劇,一種表現生存慾望的手段
以帳篷劇形式發表作品超過三十年,不少人以為櫻井大造是以劇場為改革工具的社會運動家:櫻井大造否認自己是激進派,「戲劇不能改變現實,只能表現和揭露現實」,帳篷劇對他而言只是「表現生存慾望的手段」。而參與帳篷劇演出的人和觀眾,不過是分享被社會結構所剝奪的「活下去的慾望」。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野草天堂》
有人嫌台灣演員訓練不足,但卻有外國導演偏愛台灣演員。除了美國導演郭文泰以「河床劇團」展現台灣演員的精準度外,法國導演培松地長於激發演員的爆發力,即將在本月登場的《敲天堂之門》是他第二度與台灣演員合作。日本導演櫻井大造則長於開掘演員形形色色的庶民特性,他三度與台灣演員合作的《野草天堂─Screen Memory》,也將在本月從樂生療養院演到實驗劇場。 櫻井大造帶來日本的帳篷劇傳統──空間調度的機關佈景、敘事手法的濃郁詩意、邊緣人物的奇詭造型、結構佈局的出人意表、以及敏感的社會議題取向。去年的《台灣Faust》餘韻未已(記得適逢其盛的大陸作家尹麗川說,這齣戲讓她「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感動!」),這次創作又從樂生療養院被迫搬遷的社會事件衍發而來,可以說比多數的台灣導演對時局更為關切。每次看櫻井的作品,總被天馬行空的想像與旺盛的表達力,所深深震撼。 如果你錯過了《台灣Faust》,如果你還以為帳篷劇是粗糙的代名詞,如果你還以為搞劇場的都是自戀自閉的藝術家,那麼,《野草天堂》應該會帶來耳目一新的震撼。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難以言喻,台灣Faust
《台灣Faust》行動計畫是兩年前,由日籍劇場導演櫻井大造提案發起,與台灣劇場工作者鍾喬與王墨林等合作的帳篷戲劇作品,於今年三月廿三日到廿八日,在台北文學森林公園預定地(同安街109巷紀州庵旁空地)演出。 一九九九年,櫻井率日本劇團「野戰之月」,在三重市的河岸公演了帳篷戲劇《記憶的月臺》,其後櫻井舉行了自主稽古戲劇工作坊,另外參加了秦kanoko舞蹈公演等,通過各種方式,與台灣的劇場工作者一起走到現在。 不同於在室內劇場空間的演出,帳篷戲劇参與者強調全程的參與,從搭建作為劇場的帳篷,到排練、演出、生活以致於演完拆帳篷,但創作的發生可不僅只於此。這次演出的《台灣Faust》計畫開始於二○○三年,以探索新的公共性、帳篷戲劇和民眾身體的表現可能性為計畫起點,共有超過四十位成員參與。 前後五十名台日兩國各階層人士費時兩年,企劃、排演、縫製戲服做道具、埋鍋造飯,還搞活動舞台自搭帳篷,不拿分毫贊助,選在老社區陋巷空地連演五場夜戲。 能說什麼?就一句:藝術是深層的反省形式;不接受威權的兜售和宰制。大夥兒自力更生,尋求推展生命的可能,形塑足以全然獨力反思,進而批判的能量。 夜涼如水,演員毛細孔迸設底汗水濺濕了相機鏡頭。不敢稍懈拭淨,深恐難以言語說清這齣長戲底頑強生命。
-
達人推薦
日本舞踏表演者的身體,總有勾魂懾魄的魅力
讓人像是親眼目睹精神變化最為劇烈的「變形記」一般,日本舞踏表演者的身體,總有勾魂懾魄的魅力。此番新象文教基金會請來號稱世界文化國寶之一的「山海塾」,於國家戲劇院搬演口碑劇碼《響》Hibiki,已與多年前小劇場戰鬥前輩王墨林邀請日本白虎社來台表演的「狼狽」情境大相逕庭。幸福的有資階級觀眾們,可以坐在穩暖的觀眾席裡,安全地感受日本舞踏表演張牙舞爪的自戀,或是至高神聖的情緒洗滌,我幾乎是眉頭不皺地立刻上網訂它豪華客席一張。 相反地,出身北海道的日本劇場工作者秦.Kanoko,數年前因緣際會來台教授舞踏表演之後,便與另外一位日本野戰之月劇團的導演櫻井大造,在台生根。秦.Kanoko的舞踏表演,像是情緒私傢的珍藏呈現,一切素材均源自生活,與高高在上的「山海塾」截然不同。看這類舞踏「貧窮劇場」的展演,至少不像為了看「山海塾」那樣「失血嚴重」,而秦.Kanoko本人的親和感染,總會吸引一批死忠的劇場同志和觀眾,光是觀察兩者的看戲氛圍,幾乎就有泡熱湯、冷泉般雙重感官收穫。 或許有人會問,幹什麼去看這些塗白臉、幾乎光著身子的日本人,在舞台上擠眉弄眼、扭曲作態?我的理由是,舞踏表演者每一回的當下演出,就像民間信仰的「觀落陰」走一趟一樣,暗黑的儀式肢體,每一吋移動都會令人頭皮發麻、熱淚盈眶。
-
舞蹈新訊
《瞬間之王》展現秦kanoko的舞踏魅力
秦Kanoko本名為武藤利香,生於日本北海道最北端的利尻島,一九八八年加入以北海道小樽市為活動據點的舞踏團體「古舞族阿爾泰」,師承舞踏表演者栗太郎,是日本舞踏大師土方巽的第三代弟子。秦Kanoko獨立演出後,認識從事社會運動劇場的男友櫻井大造,近年來,幾乎是日本、台灣、菲律賓三地長期移動,與勞工、視障團體合作,為「純日本」的舞踏文化發展異地再生色彩。 長期在台灣耕耘的秦kanoko,今年在台正式成立「黃蝶南天舞踏團」,創團作《瞬間之王》,創作動機源於過去對於飢饉的記憶。舞踏表演者靜止不動的身體,是由昆蟲急速飛行的軌跡形成的。就像是一隻可以看到食物逐漸腐敗速度的眼睛一般,一個可以為了一瞬間而忍耐幾百年的身體,對於舞踏表演者而言是必要的條件。秦kanoko嘗試著為那些尚未被社會規範所制約,不被體制所回收的身體與肢體,在現今生活中加以定位。(田國平)
-
戲劇
實踐文藝的創作方法問題 鍾喬《潮喑》觀後
正是鍾喬極欲訴說其作品中的意義的劇場敍述,吸引著觀眾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觀賞,從而感受到劇場奇妙的魅力和說服力。我自己則感覺到鍾喬充滿熱情地想要向觀發言,而且雖然不若傳統現實主義那樣直截地被傳達劇作者的思想和意義,但既使吉光片羽,經過作者富於實驗意識的重組的重要的思想意象,還是強烈地撩撥了我的思維,這是無庸置疑的。
-
最PAR!
「跨」一步,海闊天空?
目前台灣的幾齣所謂跨國製作,其實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成功的跨國性製作不僅需要時間累積認同,還要有具備國際眼光、普獲國際尊重的藝術策展人(或說製作人)的主導,加上政府的後援支持與充分的經費挹注;但是中間執行者能否對這樣的合作建立共識和付諸熱誠,更是攸關成敗的關鍵。這樣的理想不但適用於主流劇場製作,小劇場界更該拓展國際市場,也更有市場潛力。
-
現象‧現場
深刻處於民眾的流離失所中
我們既不想繼續複製另一種異國情調,也不想經由「民眾戲劇」的稱號,淪為以對抗帝國文化為自足的狹隘偏激論者,因此我們便在彼此之間創造了一種富批判性的交流情境。當這樣的情境,得以經由戲劇的形式,具體落實於生命往來的場域中時,我們似乎愈來愈從民眾的代言身分中脫離出來,並更深刻地身處於民眾的流離失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