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五秒》(栢優座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五) 藝術家回應

許栢昂:我要先生存,才能去創作

@戲曲夢工廠、臺北藝術節

藝術家們在委託製作案、有策展主題的藝術節中,面臨哪些創作的可能性與限制?公部門的委託單位提供哪些資源?策展人又介入創作哪些層面?藝術家要如何跟位處不同立場的人們溝通,找到創作的位置?透過4組創作者,讓我們前進表演藝術的策展現場。

藝術家們在委託製作案、有策展主題的藝術節中,面臨哪些創作的可能性與限制?公部門的委託單位提供哪些資源?策展人又介入創作哪些層面?藝術家要如何跟位處不同立場的人們溝通,找到創作的位置?透過4組創作者,讓我們前進表演藝術的策展現場。

才剛結束瘋狂演出的7月,以許栢昂和王辰驊為創作核心的栢優座,又將要推出《上吧!義勇兵》、《消失的六期生》和《鬼島學苑進修部》等3檔新製作。栢優座能有如此豐沛的創作能量,藏在背後的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必須填滿我的時間,才能養活我的行政,如果不這樣,要怎麼活下去?」

攸關生存的補助機制

對於身兼團長、導演和演員的許栢昂來說,藝術創作除了關乎自由,更多是為了生存。

為了保障員工的最低薪資,維持劇團的營運,劇團每個月至少要推出兩個作品,才能養活一個行政;如果有兩個行政,每個月就要有4部作品,「我不曉得別人都是怎麼運作,是家裡都有田產嗎?我們常聽到做戲賣房子,這不合理吧!」他疑惑地問道。

事實上,國藝會和地方傑出團隊的補助,對劇團來說是重要的行政資助,但國內的補助機制與標準,有時卻讓人摸不著頭緒,他開玩笑地說:「這對我來說很像玄學,有時候你會進去,有時候也不曉得,為什麼連第一階段也不過,這樣其實不健康。」在他看來,劇場要成為產業就要有產出與回收,要讓劇團商業運轉,找到可以巡演的作品才是正常的發展。今年栢優座入選文策院的「文化創業加速器」計畫,便是想要透過學習商業模式,在藝術創作與商業營運間獲得平衡。

考量現實狀況下的取捨

近幾年,栢優座活躍於國內的各式戲劇節,接觸過不少策展人,也紛紛和不同場館,展開委託製作的合作模式。許栢昂坦言,一開始對於策展人機制是陌生且排斥的,但隨著年齡增長,與愈來愈多的策展人實際工作後,發現他們可以為創作提供不同的視角,像是多一雙眼睛,尤其是「在我40歲的時候,就覺得不需要排斥這件事,因為有人幫你,總比沒人理你好吧!」許栢昂這麼說。

在委託製作的合作模式中,許栢昂除了強調觀眾在作品中的位置,同時也希望藉由作品,和這個時代說些什麼,而不是「你想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他在思考的問題是,要怎麼在獲取製作、維持劇團經營的同時,還要服務主辦單位和普羅大眾的想像。

對他來說,「所有的創作方向和選擇,都是考量現實條件下取捨的結果。」至於,「我要做什麼?」——關於藝術創作的自由,那是最晚才想到的事。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