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霍夫執導的《假道學》是莫里哀佚失350多年的作品。(Jan Versweyveld 攝 La Comédie Française 提供)
巴黎

凡.霍夫攜手法蘭西劇院重現莫里哀失傳經典

從1月中起,法國以不同形式慶祝莫里哀誕辰400周年。無論演出、展覽、座談或出版,一系列藝文活動嘗試揭開法國戲劇文豪的神秘面紗。

從1月中起,法國以不同形式慶祝莫里哀誕辰400周年。無論演出、展覽、座談或出版,一系列藝文活動嘗試揭開法國戲劇文豪的神秘面紗。

繼承莫里哀劇團精神的法蘭西劇院(Comédie Française)將於2022上半年搬演他20幾部劇作,透過不同的導演詮釋探究這位喜劇巨擘的多重面向。

對藝術總監茹甫(Éric Ruf)而言,每一場演出都像是一塊拼圖,重塑莫里哀的生活背景和經歷,使大家不再著迷於他身為法國文化象徵的光芒,進一步了解他真實的劇場人生。茹甫強調:「不要只搬演莫里哀,也要懂得跟他同台競演、一起玩耍。」

「莫里哀季」最受矚目的製作,便是由凡.霍夫(Ivo van Hove)執導的​《假道學》(Le Tartuffe ou l’Hypocrite)。這部劇本自1664年首演後就以褻瀆信仰之名被路易十四禁演,3年後則被莫氏改寫的《偽君子》(Le Tartuffe ou l'Imposteur)取代。不同於家喻戶曉的經典,原版以三幕集中發展戲劇動作,少了有情人終成眷屬、惡有惡報等橋段,反而顯現莫氏對虔誠信徒的冷酷嘲諷。透過獨創的文獻手稿分析,法國學者Georges Forestier重新修復這部作品,讓它在佚失350多年後重新問世。

凡・霍夫以俐落且冷冽的導演手法突顯莫氏筆下的批判力道,為諷刺喜劇添增一種悲憫又殘酷的色彩。導演透過舞台裝置的運動、白紙鋪成的主要表演區塊、震撼的劇場效果、以及文字評論的投影,強調家庭關係與社會階級的變化,讓角色間的爾虞我詐化身為一場時代驟變下的倫理悲劇。儘管一票難求,許多劇評人仍批評凡・霍夫無視原作的懸疑感與曖昧性,反而透過各種聲光效果加強衝突氛圍,讓整場演出宛若一部廉價的8點檔。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