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初春舉行的2個藝術節,成為當代表演藝術新星崛起的重要指標。巴黎市中心編舞創作基地──「玻璃動物園」(Ménagerie de Verre)每年春、秋進行的「非比尋常藝術節」(Festival des Inaccoutumés)透過跨領域的編舞創作,發展突破形式局限的新型態演出。而在巴黎南郊城鎮旺夫(Vanves)舉辦的Artdanthé藝術節則長期支持前衛創作,將年輕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

非比尋常的身分蛻變與聆聽感官
承接創辦人阿利耶(Marie-Thérèse Allier)的遺志(註1),玻璃動物園現任總監肯恩(Philippe Quesne)持續推動非比尋常藝術節。從1990年代開始,這個藝術節培育了法國無數新銳編舞家,成為概念舞蹈的發源地(註2)。延續創新實驗的精神,肯恩邀請創作者利用這個前身是印刷廠的建築空間,研發出交融視覺藝術及編舞形式的小眾式展演。對他來說,玻璃動物園的獨創性在於其研究精神,在這個獨立空間發展的編舞創作充滿各種可能,營造出自由且多元的觀演關係。
今年的非比尋常藝術節共邀請13位藝術家,推出融合舞蹈、行為、現場音樂、沉浸裝置、講談表演等多類型的演出。新興編舞家Zoé Lakhnati在《這就是死亡》(This is la mort)中透過中世紀盔甲騎士、健美比賽及娛樂文化的姿態變化,以幽默的手法解構強人形象;Myriam Gourfink以極度緩慢的雙人肢體碰觸和交纏,帶領《Arche》的觀眾回溯疫情時突破社交距離的渴望;韓國藝術家Kidows Kim的作品《High Gear》以四格漫畫「起承轉合」的結構,探索日本漫畫中的英雄形象;勒華(Xavier Le Roy)則在《環境造就的怪物》(Monstres de circonstances)中,透過歷來作品的身體形態,探索何謂當代社會的怪獸性。「蛻變」彷彿是貫穿本屆藝術節的主題,讓觀眾理解唯有不斷變形,才能突破僵化的意識形態。
除了身體形態的探索,本屆非比尋常藝術節最值得玩味的演出,便是《100 Keyboards》。日本聲音藝術家ASUNA利用100台玩具電子琴,透過音頻干擾營造出交錯重疊的聲波,產生如「摩爾紋」(註3)般的聲場。這場演出將無形的聲響化為相互交織的紋理,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聆聽體驗。最後,當觀眾遊走於電子琴的同心圓外圈,可以清晰地聽見聲響的不同層次與相互共鳴。

突顯身體政治的藝術盛會
成立於1988年的Artdanthé藝術節組合「藝術(Art)」、「舞蹈(dance)」、「劇場(théatre)」作為名稱,一開始主要是為了支助當地的新興編舞家,讓他們的首部創作與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展開聯演,構成一種交匯新銳觀點與成熟視野的對話。近30年來,這個實驗藝術節挖掘不少後起之秀(註4),成為培育人才的重要舵手。2015年,Artdanthé藝術節聚焦於從身體出發的多元創作,企圖顛覆舞蹈形式的框架,並深入當代議題,突顯表演的社會性及政治性。除了旺夫劇院(Théâtre de Vanves)及Panopée小劇場,為期3週的藝術節橫跨市政廳、藝文中心、電影院、學校等各個場域,讓實驗創作擴及整個城鎮。受邀藝術家在不同場域駐地創作,發展出空間與表演相輔相成的作品。
今年的Artdanthé藝術節以各類舞蹈形式的拼貼,彰顯當代身體的多樣性,包含復刻民俗舞蹈結合搖滾動能、文藝復興時期舞蹈及酷兒形態的融合、佛朗明哥舞蹈及波麗路的交融。25場演出中最受人矚目的演出莫過於牙買加裔挪威藝術家Harald Beharie的《Batty Bwoy》(註5)。在這場單人表演中,全身赤裸的藝術家從黑人社會的文化符碼及歷史脈絡中汲取靈感,發展出被父權物化的多重體態,表達出酷兒身體徘徊在極限與脆弱、痛苦和力量、受辱及驕傲之間的曖昧性。表演過程中,他毫不避諱地直視觀眾,並一再突破觀演關係的防線,彷彿獵物透過凝視,挑動並質問獵人內心深處的潛藏慾望。這部作品超越了彰顯身分的浮誇表演、伸張平權的政治理念,反而建構出一場充滿矛盾張力的儀式現場,充分顯示出酷兒文化的真正本質。
註:
- 請參考:王世偉,〈推動跨界創作的教母阿利耶與世長辭〉,《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46期,2022年5月號。
- 包括了傑宏.貝爾(Jérôme Bel)、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馮莎・夏紐(François Chaignaud)在躍上大舞台前都曾在非比尋常藝術節發表獨創的編舞作品。該藝術節也曾邀請戲劇創作者研發實驗之作,像是克勞德.黑紀(Claude Régy)、凡森.麥坎尼(Vincent Macaigne)、荷迪哥.賈西亞(Rodrigo Garcia),以及現任總監肯恩。
- 摩爾紋指的是高頻干擾所產生的變形現象。多半發生在數位攝影或掃描上,當拍攝例如LED螢幕等高密度紋理的物件時,影像會變成水狀波紋。
- 許多國際知名編舞家的法國首演都發生在Artdanthé藝術節,像是法國編舞家杜伯(Olivier Dubois)、義大利編舞家史楚羅尼(Alessandro Sciarroni)、加拿大藝術家聖皮耶(Dave St-Pierre)、奧地利編舞家霍爾津格(Florentin Holzinger)等。
- 「Batty Bwoy」源自牙買加侮辱男同性戀的俚語,直譯為「屁股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