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
-
倫敦
《三王》為現場直播而寫 老維克劇院疫情下的探索
由倫敦老維克劇院製作,演員安德魯.史考特演出的獨角戲《三王》,是劇作家貝瑞斯福德特地為劇院的現場直播而寫,導演沃楚斯透過直播串流的特性及在螢幕上並置不同鏡頭角度的技巧,讓獨角演員在鏡頭轉換間像是兩個角色跟彼此對談,透過特寫演員的表情與肢體來營造親密感。在疫情未歇下,劇院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探索鏡頭與現場直播演出發展的可能性。
-
倫敦
在劇場一起聽故事 《失明》映照當下人心
原本英國訂在八月一日開放保持社交距離的現場室內表演,但七月結束前又緊急中止這項政策,重新開門的丹瑪倉庫劇院推出的新製作《失明》,即以現場無演員、搭配聲音燈光裝置演出。此劇改編自葡裔作家薩拉瑪戈的反烏托邦小說,劇情描繪高度傳染性並使人瞬間失明的疾病在一夜之間大流行,深刻映照二○二○年的當下,表演形式也將觀眾帶回劇場的原初狀態:一群人聚在一起聽一個故事。
-
倫敦
單人視訊獨角戲 呼應當下的隔離
四月中丹瑪倉庫劇院於線上首播獨角戲《午夜你的時光》,由劇院藝術總監朗赫斯特執導、戴安娜.葵克演出,這齣戲是劇作家亞當.布雷斯(Adam Brace)二○一一年首演的單人劇作,講述一位退休律師通過視訊與身在巴勒斯坦卻總是不在線上的女兒進行單向對話。此作旨在探討遠距溝通和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恰與因疫情影響的社會現狀相符,劇本很適合透過螢幕呈現,改編後彷彿就像是為螢幕而創作的。
-
倫敦
疫情撲倒劇場大國 如何為暗夜照亮未來之路?
武漢肺炎疫情不止讓熱鬧的倫敦西區一夜之間歸於沉寂,全英國各地的劇院也一樣暫時熄燈,隨著封城措施的延長,英國劇場產業勢必面臨更多危機。根據「倫敦劇院協會」與「英國劇院」的調查,顯示英國劇場界面臨嚴峻的挑戰,而停滯的現狀也讓他們對未來的財務問題更加憂心。而觀眾是否還願意回到劇院,與陌生人同席看戲,也是業界人士憂心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劇場藝術度過黑暗時代,重新亮燈開演呢?
-
倫敦
導演希爾-吉本斯 接任「黑德隆」巡迴劇團總監
曾任楊維克劇院副藝術總監的喬.希爾-吉本斯,日前由巡迴劇團「黑德隆」宣布將接任該團總監。希爾-吉本斯近期作品是英國國家歌劇院與德國烏帕塔歌劇院合作的歌劇《費加洛婚禮》,曾對古典作品毫無興趣的他,在一次德國劇場參訪之旅後大大改觀,也成為其創作的轉捩點。接手黑德隆劇團,希爾-吉本斯表示:「等不及要與隊友們共同質問「我們在這個世代的身分是什麼」,並持續挑動和刺激我們的觀眾。」
-
倫敦
基根-多藍新作《瑪姆》 一場末日前舉辦的舞會
《瑪姆》是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的最新舞作,近期登上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相較於前作《癲鵝湖》,此作以較為抽象與直覺性的手法呈現,但依舊強而有力地表現了一個現代主義入侵傳統生活的概念。基根-多藍與一群當代舞者在丁格爾半島居住並創作,《瑪姆》也裡裡外外都顯示著其與丁格爾半島景觀與居民的密切關係,演出像是一場在世界末日前舉辦的舞會,面對毀滅時,舞者肆無忌憚地釋放能量。
-
倫敦
愛爾蘭劇作家麥佛森 挑戰改編契訶夫《凡尼亞舅舅》
多年前以作品《堰》聲名大噪、征服倫敦西區的愛爾蘭劇作家康納.麥佛森,二○一七年更以美國創作歌手鮑伯.狄倫的歌曲入戲,織就《來自北邊國境的女孩》,才華頗受肯定。一月他改編契訶夫《凡尼亞舅舅》上演,他將原劇設定的一八九○年代往後移至廿世紀,麥佛森認為,這才能突顯俄羅斯在一九○五與隨後的一九一七年社會巨變裡的風起雲湧。
-
倫敦
《馬爾菲公爵夫人》 聚焦女性命運的心理驚悚劇
阿爾美達劇院導演芙雷克娜爾的《馬爾菲公爵夫人》,重新詮釋英國劇作家約翰.韋伯斯特的作品,以令人眼花撩亂的手法將這個十七世紀的悲劇翻轉成令人緊張的心理驚悚劇。這個描寫跨越階級之禁忌愛情的故事,導演重新剪輯的腳本以快速且流暢的清晰手法呈現韋伯斯特字裡行間的詩意。而劇中被謀殺的女人形象是這個製作的核心,即使在戲末隨著劇中男性角色的死去,台上音樂仍透露女人們遭受背叛的嘆息。
-
倫敦
劇院天花板坍塌意外 《推銷員之死》演示應變與互助
首演於楊維克劇院、頗受歡迎的《推銷員之死》於十月底轉戰倫敦西區皮卡迪里劇院演出,卻在十一月六日演出時發生劇院天花板的坍塌意外,觀眾受傷,後續演出也被迫暫停。但除了市議會與劇院業主積極調查原因,原首演場地楊維克劇院也出面支援,讓《推銷員之死》的簡易版在該劇院演出三場,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經歷了一場不僅特殊,同時也非常親密的觀戲經驗。
-
倫敦
《信仰,希望,與慈善》 低調描繪社會底層的溫柔一隅
繼二○一四年《關懷之外》與一六年的《愛》之後,劇作家兼導演亞歷山大.札爾丁於九月份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新作《信仰,希望,與慈善》,透過在老舊社區大廳中,一群志工與來此享用熱食的貧窮人們,讓觀眾看到現實生活的片段與人性溫暖。這齣戲踏實地透露生命的某種樣貌,而即便生命蒼涼,人類的意志、韌性與幽默感還是透過一鍋鍋義大利麵和參差不齊的合唱聲,微弱而堅定地站立著。
-
倫敦
俄國特務遭毒殺事件搬上舞台 黑色笑點展現政治荒謬
前俄國特務利特維南科在英國遭人以釙201毒害的事件,由英國劇作家露西.佩蓓兒改寫為《一帖極其昂貴的毒藥》一劇,並搬上倫敦老維克劇院舞台。這齣劇以在「真實歷史事件」與「故事」間來回穿梭的手法敘事,並探索「歷史事件」作為「故事」的各種可能性。佩蓓兒透過微小的生活細節、看似愚蠢的笑料,強烈地突顯了這個慘劇核心的荒謬性。
-
倫敦
楊維克劇院《樹》 在歡樂派對與悲傷記憶間共舞
由楊維克劇院的藝術總監奎俄瑪與英國知名演員暨 DJ厄爾巴共同創作的《樹》,帶給觀眾特別的劇場體驗。這齣劇從厄爾巴的專輯《曼德拉》出發,故事圍繞著一個在倫敦出生長大的混血青年凱伊羅,跟著他回南非尋根的足跡,觀眾圍著巨大的半島舞台,全程站立觀賞這個透過對話、音樂與舞蹈傳遞的故事。在這短短一個半小時,《樹》讓觀眾在歡樂的派對與悲傷的過往間切換,也提出對特權與身世來歷的辯證。
-
倫敦
《悲慘世界》的家大翻修 女王劇院將更名桑坦劇院
自一九八五年首演迄今仍人氣不輟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其在倫敦西區的固定演出劇院女王劇院於七月中起關閉整修,預計在十二月重新開張,整修期間該劇則以「全明星舞台音樂會」的概念風格在格古德劇院繼續演出。而重新開張的劇院,也將以音樂劇詞曲作家史蒂芬.桑坦之名,更名為桑坦劇院,並在開幕時推出《悲慘世界》的全新製作。
-
倫敦
驚悚間諜劇《安娜》 讓你透過耳機聽見東柏林的秘密
由劇作家琪克森和聲音設計師瑞翰兄弟共同創作的《安娜》,是一齣以冷戰為背景的驚悚間諜劇作,舞台上的密封玻璃盒內是主角夫妻位於東柏林的公寓,觀眾可以看見其中人物的一舉一動,卻只能透過耳機,聽見主角安娜所有的對話與每個呼吸為慶祝柏林圍牆倒塌卅周年而作的這齣戲,充滿著歷史氛圍及因秘密而產生的恐懼感,讓觀眾體驗共產主義生活中的表裡不一。
-
倫敦
藝穗獨角戲躍上BBC 不禮貌女孩回歸倫敦西區
二○一三年以獨角戲Fleabag贏得愛丁堡藝穗第一獎的菲比.沃勒-布里琪,就此展開她的奇幻旅程,一炮而紅的她不僅將這齣戲搬上BBC,今年初還推出了第二季,並將劇場版推往紐約外百老匯,今年夏天則將強勢回歸倫敦西區。這齣描繪一位普通倫敦女性的小品,在詼諧中呈現了受傷的靈魂,讓觀眾在笑聲中窺見故事背後非常深沉且細膩的憂傷。
-
倫敦
Pah-La以「父親」為名 映照中國與西藏的衝突關係
由印度劇作家馬祖德所寫的Pah-La一劇,因內容與二○○八年在拉薩發生的鎮壓與暴動相關,北京曾警告倫敦皇家宮廷劇院,威脅不可製作相關演出。但歷經波折後,此劇終於在四月初首演。Pah-La 在藏語中是「父親」之意,而劇中故事主角是一位意志堅強的年輕女子,劇作家透過描寫德莎爾的革命式舉動,對權威與暴力的形式、對父權亦對生死,提出哲學式的疑問,也似乎透過劇中的父女困境,鏡射中國與西藏的關係。
-
倫敦
編舞家馬修.伯恩 將《胡桃鉗》帶回小學母校
以男舞者扮演天鵝的《天鵝湖》版本聞名國際的編舞家馬修.伯恩,其創立的「新歷險記舞團」近期入駐伯恩小時候的母校羅傑阿沙姆小學,與其小學弟學妹共同排練並演出製作《胡桃鉗》,藉此機會,伯恩期望給學生「一種團結感,一種和他們一起征服困難的感覺。」
-
倫敦
普立茲獎劇作《冒汗》 確定轉戰倫敦西區
描述美國中部、以勞工階級為主的城鎮,三位在同一工廠工作的好友,如何因工業困境與美國夢消逝而使友誼破碎的普立茲獎劇作《冒汗》,去年底由丹瑪倉庫劇院搬上舞台,由莉奈特.琳頓執導,因一票難求、好評連連,確定將在今年六月轉戰西區上演。
-
倫敦
《舞台》評選戲劇界百大人物 建築師湯普金斯居冠
過去幾年負責一系列變革性劇院建設的劇場建築師史蒂夫.湯普金斯,今年獲選為英國表演藝術週報《舞台》「戲劇界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榜首,去年湯普金斯完成了兩項重要的劇場重建工程:布里斯托老維克和倫敦巴特西藝術中心。對他來說,劇場建築不僅僅是為了表演藝術而建,它是人們如何建構公民社會的重要因素。
-
倫敦
牙買加後裔重拾《九夜》傳統 移民家族故事登上商業舞台
表演遍及舞台、電視及電影牙買加裔英國演員娜塔夏.葛登,去年五月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她的首齣劇作《九夜》,正式成為劇作家,此劇演出後頗受好評,於去年十二月應邀在倫敦西區的商業劇院上演。《九夜》講的是牙買加移民家族如何度過一個加勒比式的傳統喪禮哀悼過程,有別於一般非裔劇作強調的政治性,葛登透過親人間的爭鋒相對、喜劇趣味的介入,深刻呈現平凡人生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