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於1999年開始舉辦藝穗節,除2023年停辦外,第22屆則於今(2024)年1月底落幕。最初由政府主辦的澳門藝穗節,2007年起開放民間團隊提交策畫構想,2009年易名為「澳門城市藝穗節」,歷經許多階段。近年的重要變化,包括自2017年起由澳門文化局主辦,並在2020年增設「穗中有萃」單元,開放民間單位針對特定社群或主題提案,舉辦節中節。
2024澳門城市藝穗節共有兩個節中節,其一為澳門編舞家何雅詩策畫的「城市銀齡藝術節」。除了她和編舞家梁奕琪的作品《舞出心中一朵花》,該節也策劃了香港不加鎖舞踊館的舞蹈影片《一、二…二個半》播映、台灣驫舞劇場的《自由步——搖擺歲月》,以及由港台兩團藝術家帶領工作坊和參與圓桌對談。
另一個節中節,也是本文的起點,是由澳門「自家劇場」理事長及行政總監梁嘉慧策辦的「當代馬戲藝術節」(後簡稱澳門馬戲節),同樣組合了澳、港、台三地的節目,搭配街頭表演和「『大雜鬥』雜技雜耍大賽」,也設置了體驗雜耍、爬竿和偶戲的攤位。(註1)應策展團隊之邀,我前往參訪並於演後提供回饋。從馬戲節出發,我觀察到這個節中節從策展與藝術創發、表演與城市的關係,到文化活動與藝文政策的互動等,都或清晰或隱現地反映出諸多澳門表演藝術生態現況,能夠成為在其他地方耕耘馬戲的人們思考自身實踐的機會。
初起步的在地馬戲人才培育、藝術創發與策劃
首屆澳門馬戲節的策展人梁嘉慧,自2015年起參與民辦跨界表演藝術節「搏劇場節 BOK Festival」的籌畫,2018年與黃詠芝創立「小紅點小丑友伴計畫」,展開小丑醫生實踐。她與劇場導演、亦是藝術節節目總監的鄺振業,於2023年共啟「ECCircus探索當代馬戲表演者培訓計畫」(後簡稱ECCircus計畫),公開招募澳門當地對馬戲表演有興趣的劇場工作者與一般大眾。據梁嘉慧表示,最初其實是希望為計畫學員創造展現訓練成果的舞台,意外創造出一個馬戲節。
澳門因博奕產業,過去有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在威尼斯人酒店推出該團亞洲第一個定目劇《ZaiA》,但兩年後不敵新濠天地推出的《水舞間》而撤離。大型的特技娛樂製作為澳門帶來了許多國際人才,但並未與當地的藝文圈產生密切互動,演出場域也僅停留在酒店中的劇場。2020年疫情來臨,旅遊活動停擺,《水舞間》停演後許多國際表演者皆歸鄉。少數過去留下的特技人才與教練,成為ECCircus計畫的合作師資。
相較於台灣,港、澳兩地沒有公立的馬戲與特技表演人才培育機構,反而是娛樂產業的需求造就了許多相關表演人才。例如鄺振業不僅有當代戲劇、小丑表演的背景,參與過曉角話劇研進社、香港話劇團和小城實驗劇團的演出,也曾先後在香港的海洋公園和澳門的新濠天地擔任全職表演者。而這次馬戲節中諸多街頭表演者,過去也有在遊樂園或賭場酒店駐點演出的經歷。
近年澳門城市藝穗節及其節中節不乏港、台團隊,加上當地馬戲實踐才剛起步,整體外地邀演為多的情況不令人意外,雜耍雜技大賽中也有許多港台選手的身影。為期兩天的澳門馬戲節,首日早上雜耍組比賽結束後,下午即正式開幕。所有受邀的表演者們從觀光客聚集的官也街,徒步遊行回到舉辦場地益隆炮竹廠舊址,由台灣馬戲之門的《遊戲進行式》為馬戲節正式揭幕。炮竹廠入口空地臨時搭設、僅90席的戶外舞台,爾後依序上演香港雙人組合「三分一馬戲」黃浩然、何浩暘的《軌跡》,以及小紅點小丑友伴計畫成員演出、鄺振業編導的小丑作品《鴉之家》。另有6組街頭表演在3個主舞台演出間的空檔輪番上演,散布在炮竹廠區域各處。
澳、港、台三地團隊帶來的作品,顯示了不同類型與階段的馬戲創作。由台灣團隊「馬戲之門」成員戴郁仁執導的《遊戲進行式》,以規範、遵循和破除規則的邏輯下,帶來富有團隊特色、高度互動性的演出;馬戲之門近年以「遊戲」為題,在諸多場域持續發展彼此相關聯、又不完全相同的系列演出,已有越趨成熟的態勢。《軌跡》是三分一馬戲2022年於香港大館「馬戲遊樂場」首演的作品,以水晶球、扯鈴和身體表演為主要形式,演出從兩人同著一件外套開始,有著對異中求同、同中顯異進行思考辯證的潛力。
《鴉之家》是2023年年初在澳門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首演的作品,以小丑碰觸生死議題,安排在日落後上演也讓燈光有更好的效果。整體而言,《鴉之家》和《軌跡》的部分段落,需要更為聚焦的觀賞條件。雖然前者有布景和燈光的輔助,但在較開放的舞台空間中,偶爾仍有觀賞焦點發散的狀況。在藝術節規格、當地馬戲生態與團隊發展現況下,可理解為策展上暫時性的安排與選擇。不過,作為澳門首次舉辦的馬戲藝術節,整體規劃成功帶起熱度,在寒冷的天氣下觀眾仍絡繹不絕進入園區,也透過賽事和演出,讓三地包括專業及業餘在內的馬戲工作者們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