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藝術獎
-
藝視窗 News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台灣】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第17屆台新藝術獎」逐漸進入揭曉的倒數階段。除了重頭戲5月25日頒獎典禮外,也特設「專屬網站」,透過影音及文字訪談,介紹15組入圍藝術家及作品。此外,網站除了續辦「我心目中的得主」網路投票活動之外,今年新增「心靈籤詩」線上互動、「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座談會,並於台新金控總部舉辦「空間裝置展」及「國際決審會客室」講座。 本屆活動網站首創「心靈籤詩」線上互動,首頁以閃爍色球代表這次入圍的15組作品,藉由幸運色傳達該作品如籤詩般的訊息。從入口網站抽出今日幸運色,即連動15組入圍作品金句,引動讀者與作品的聯結。網站第三年舉辦「我心目中的得主」投票活動,自即日起至5月24日中午12時止,投票即獲得多項好禮抽獎機會,及入圍藝術家準備的神祕福袋。 「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系列講座於5月7日至5月10日舉行,由第17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主持,與15組入圍藝術家透過作品討論與QA,讓觀眾聆聽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對話。今年「國際決審會客室」座談會,則邀請來自澳洲阿德雷德OzAsia藝術節總監Joseph Mitchell、昆士蘭現代美術館當代亞洲藝術策展人Reuben Keehan,及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三位國際決選委員,針對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劇場,提出獨具慧眼的「他方觀點」,及如何串聯國際以創造跨國合作的契機等重要議題,活動免費,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將於5月25日下午2點至3點揭曉「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年度大獎」三大獎項得主。觀眾可透過藝術獎專網、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及非池中影音網觀賞線上直播,同步見證獎項揭曉時刻。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17award.taishinart.org.tw/,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 business.facebook.com/TAISHINART/。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一
面對現況焦慮 面對歷史記憶
總結二○一七年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作品,第十六屆的台新藝術獎選出了三項大獎,並於六月二日舉行頒獎典禮。這次的年度大獎是由龔卓軍領軍的策展團隊策劃的《近未來的交陪》奪得,視覺藝術類大獎由藝術家姚瑞中的個展《巨神連線》拿下,布拉瑞揚舞團《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則獲得表演藝術類大獎。決選評審劉守曜指出,此屆作品大體呈現兩個面向:一是對於現況的焦慮,二是企圖解決與過去(歷史)相關的記憶。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二
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是當代創作者最重要的課題
現為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的丸岡廣美,這些年來致力於亞洲當代藝術交流,抱持著「別再單打獨鬥」之信念開創網絡平台,不只推動合作演出,更期許自身成為創意激盪發想之萌生處。今年受邀擔任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國際評審,雖在頒獎夜所舉辦的「國際決審會客室」(註1)與香港導演鄧樹榮擔任主講,但內容多聚焦於其在TPAM的工作。透過講座前的短暫對談,得以一窺此次參與台新獎評選的過程、對入圍作品的看法,以及近年投身跨國藝術交流的分享。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一顆無形想像的球 一個無限可能的交流平台
五月十三日的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評審從入圍的「十九強」中,選出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及一位不分類得主,分別頒與大獎。回歸前十一年的評選頒獎規則,也讓人看到台新藝術獎如何回應當下藝術創作環境的變化。如同頒獎典禮時的串場演出,透過演員的肢體動能和音效搭配,創造出那顆忽大忽小、可近可遠、能量四散的想像的球,呼應了台新藝術獎與時俱進的個性。
-
企畫特輯 Special
獲獎團隊介紹與評審意見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由吳瑪悧、張曉雄、鴻鴻、陳貺怡等四位國內代表,及奧地利林茲OK當代藝術中心館長馬丁.史圖(Martin Sturm)、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總監王景生(Ong Keng Sen)、澳洲雪梨Performance Space藝術總監傑夫.可汗(Jeff Khan)共七人組成的國際決選團,最終選出「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不分類年度大獎」三項得主,共獲三百五十萬元獎金。
-
藝視窗 News
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徵件揭曉,台灣入選37件居冠
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徵件揭曉,台灣入選37件居冠 第四屆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WSD)即將於今年7月1日到9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日前完成全球徵件,並發布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覽的入選名單,台灣設計師共有31位37件作品入圍,涵蓋舞台、燈光、服裝、空間、音樂、影像、表演設計等類別,為本屆入選之冠。 除了劇場設計展覽之外,劇場藝術節(Scenofest)亦同時開跑,靜態展覽與多樣化演出同時並行,使劇場設計以更多面向與參與者及觀眾接觸。該藝術節為1994年由「劇場設計教母」潘蜜拉.霍爾(Pamela Howard)發起,以藝術盛宴的概念出發,包括各設計類別的活動,如大師講座、論壇、工作坊、對談等,及來自世界各國的精采演出。本次有約40檔節目演出,團體來自全球,預計在9天裡演出超過100場。節目演出相關細節,可參官網www.wsd2017.com/scenofest。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首開「我心目中的得主」票選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將於5月13日下午二時頒獎典禮中揭曉得主。有別以往的是,除了評選機制遴選出的大獎得主,本屆活動網站首開台灣藝術相關獎項之先例,特別策畫「我心目中的得主」投票活動,廣邀藝文愛好者一同參與。 即日起至5月12日中午12時止,僅須憑電郵帳號表達對藝術家的支持及鼓勵,在19組入圍作品當中投下心目中屬意的3組得主,被投票入圍作品與5月13日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公布獎項任一項符合者(不限獎項項目),投票者就有機會參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所舉辦的線上抽獎,最大獎包括1萬元的「華航機票購票抵用券」,以及國內重要藝文雜誌一年期免費訂閱等好禮。專網請見15award.taishinart.org.tw/ 2017年「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受理申請至5月中 國藝會2017年「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將於5月5至15
-
藝視窗 News
國家戲劇院重新出發 兩廳院公布2017年駐館藝術家
【台灣】 國家戲劇院重新出發 兩廳院公布2017年駐館藝術家 休館長達8個月的國家戲劇院,將在本月的「2017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以新面貌現身。除了演出設備大幅升級外,民眾最有感的駐店公共空間則搶先在藝術節前開幕,以「戲台咖」為主軸,將書店、咖啡店、茶館、餐廳整體規劃,讓觀眾一窺劇場人的後台風景。值得一提的是,增設的小酒館將延長營業時間至凌晨一點,成為夜貓子的新地標。 此外,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藝術基地計畫」,挹注場館資源支持藝術家進行全新創作,並期待透過駐館分享思考以建立良好的互動連結,歷屆駐館藝術家有:黃翊、簡莉穎、蘇威嘉。上月底兩廳院公布今年度入選的駐館藝術家為劇場導演Baboo與編舞家蘇文琪。 Baboo現為現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駐團導演,1997年投入劇場後共發表了25個導演作品,涵蓋類型多元;編舞家蘇文琪於2005年創立YiLab.一當代舞團,長期關注藝術與科學,自2016 年至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駐村後,透過科學關照生命體系,銜接過往創作脈絡反思當代新媒體生存樣態。(張慧慧) 文化部徵選編劇人才參加美國莎士比亞戲劇節駐村計畫 文化部駐洛杉磯臺灣書院今年將再與美國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 OSF)合作,徵選1名台灣編劇進行為期3個月之駐村,獲選者可透過觀摩該藝術節藝術聚落的經營理念並與各國戲劇菁英交流。本年度駐村時間為7月31日至10月30日,地點在美國奧勒岡州阿什蘭(Ashland)市。駐村期間參與者將擁有獨立創作之時間與空間,並可與專業劇場工作者共事,參與藝術節之製作會議、讀劇等活動。徵選收件自3月15日止,申請資料詳見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莊珮瑤) 臺中國家歌劇院「連結CONNECTION」甄選全球節目 <p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比利時資深表演藝術策展人
弗莉雅.蕾森 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
藝視窗 News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台灣】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組得獎作品於3月22日公布,得獎作品分別為:李明維《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身體氣象館《長夜漫漫路迢迢》、杵音文化藝術團《牆上。痕Mailulay》、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許哲瑜個展》、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五組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包括提名觀察團代表:林志明、紀慧玲,特聘委員:阮慶岳、耿一偉、陳郁秀、陳昌仁,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代表:石瑞仁、林曼麗、吳靜吉,在重重討論後,歷經四輪投票才脫穎而出。 其中,除了國光劇團曾以《三個人兒兩盞燈》獲第四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其餘四位得獎者均為首度入圍即獲得台新藝術獎肯定。 以五項年度得獎為主,同時介紹入圍作品的「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再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於5月19日起至7月17日盛大展出。6月初,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五項得獎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獨得新台幣150萬元獎金,其他四組為「年度入選獎」,各獲50萬元獎金及獎座,總獎額為350萬元整。大獎得主將於6月4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莊珮瑤) 資深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辭世 長年致力於現代劇場與傳統梨園戲的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於3月25日於印尼因急病猝逝,享年68歲,消息傳來令台灣劇場界震驚不捨。 周逸昌畢業於台大植病系,後赴法學習電影,返台後與劇場友人成立「當代台北劇團實驗室」,後成立「零場121.25實驗劇團」團長,投身小劇場運動,1993年創江之翠劇場。 長年關注社運與現代劇場發展、也關心傳統藝術傳承的周逸昌,在零場劇團時期就非常著重演員訓練,除了西方系統方法,也帶入傳統戲曲身體訓練,對多位演員影響深遠,如曾獲金馬獎與金鐘獎的吳朋奉即非常感念周逸昌的啟蒙提攜。創立江之翠劇場後,更帶領團員深入學習南管梨園戲,並製作多齣跨界製作,其中與日本能劇、舞踏合作的《朱文走鬼》,曾獲2007年台新藝術獎百萬首獎。(莊珮瑤) <s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邊緣反思主流的聲音 《造音翻土》獲大獎
六月十三日的「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上,由立方計畫空間鄭慧華、羅悅全、何東洪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獲得評審團特別獎,抱回一百五十萬元獎金,評審團指出:「《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再次注目非主流、邊緣文化的價值,使其成為能夠反省主流文化、思考現實的主體,進而追索其遞嬗過程。」而這次頒獎典禮也再度與TEDxTaipei合作,讓每位藝術家們用短短十八分鐘精簡地描述自己漫長積累的創作痕跡,舉重若輕。
-
企畫特輯 Special
第13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五項得獎作品揭曉!!
台新藝術獎於三月中旬揭曉年度五項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在「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的評選方向下,從年度提名觀察團共同推薦的十四件初選入圍名單中選出。五項得獎作品接下來將自五月卅日起至七月廿六日在北師美術館展出,六月中旬將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選出大獎得主,將於六月十三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
藝視窗 News
第1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揭曉 並開放提案徵件與國際評審對談
【台灣】 第1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揭曉 並開放提案徵件與國際評審對談 本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邁入突破視覺藝術/表演分類後進入第二年,今年入選名單依然以「跨界」及「人文關懷」為評選重點,入選者有以獨特的日常美學與題材開創劇場新風景的李銘宸,以《戀曲2010》、《擺爛》入圍兩項;討論人的存在命題的一當代舞團《WAVE.微幅》、周先生與舞者們《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導演蔡明亮與視覺藝術家高俊宏合作的《玄奘》等14項入圍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還特別開放提案徵件,搭建國際交流平台,讓國際決審來台與藝術家暢談創作與策展計畫。今年邀請國際決審有:法國蒙彼里耶國家舞蹈劇場總監Christian Rizzo,以及紐西蘭奧克蘭藝術中心總監Rhana Devenport。想讓自己的創作和想法被國際看見嗎?詳細徵件訊息請至台新藝術基金會ARTalks網站 talks.taishinart.org.tw/ 或電洽02-3707-6955轉1540林小姐。(張慧慧) 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 即日起受理申請 自詡為新銳藝術家,卻苦無出道舞台嗎?文化部鼓勵藝術新秀進行相關創作發表,每年提供補助,分兩期受理申請,共有文學、圖文創作、視覺藝術、音樂、舞蹈及戲劇(曲)及影視媒體藝術等5類,舉凡本國國民個人創作之首次出版、展覽、演出、映演等都可提出申請,另經我國政府核准設立登記或立案之公司、法人、團體、獨資或合夥事業,亦可協助前開個人提出申請。詳情可參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張慧慧) 《阿章師の拉哩歐》出走 巡演台南、台中、嘉義、台東 《阿章師の拉哩歐》由國家兩廳院策畫統籌,委託台南人劇團承製,屬「藝術出走巡演專案」,由民間企業支持,結合藝術與公益為目標,重現台灣不同時期的時代記憶。劇中用「時代收音機」為創作概念,用現場廣播節目的情境,剪裁出老一輩人們生活與文化風俗。首演場在2015年1月10日晚上,國家兩廳院生活廣場聚集了八千多名觀眾。 為了讓演出不只發生在台北,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10:「台新藝術獎」新制,是新定位還是新局限?
打破疆界回應社會 各種論述權力競逐
「台新藝術獎」從去年改換新制,打破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獎項的區分,同時在全年度的評選過程中,強調讓來自不同領域的提名觀察人(藝評人)以評論與社會對話。從「場域」的角度來說,台新獎自此變成一個更複雜的,各種論述權力競逐、混雜的評論空間;而另一方面,新制台新獎對藝術與社會連結的側重,是否會牽動新一波創作潮流?或是讓年輕創作者的基本功無法被看見?抑或是開啟了美學對話的另一個空間?
-
藝視窗 News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台灣】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第18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於6月23日揭曉,分別為:王小棣、王孟超、王鼎鈞、陳正雄、陳邁、簡文彬。其中,王小棣作品以其社會關懷與人文視野,影響台灣影音創作發展;王孟超投入舞台設計卅餘年並推廣台灣作品至國際,風格簡練靈活;王鼎鈞注重歷史視野、文化反思與社會關懷,詩、散文、小說、傳記影響文壇;陳正雄「東方抒情抽象」畫風獲國際肯定,長期創作並推動現代抽象繪畫藝術;陳邁之建築作品深具時代性,領軍建築社群與社會互動也樹立建築界專業標準;簡文彬帶領國家交響樂團精進演奏藝術層次,以擘劃長才與跨界創意與國際接軌。 蘇育賢《花山牆》 獲第12屆「台新藝術獎」特別獎 第12屆「台新藝術獎」首度以不分類的評選方式運作,於6月21日揭曉之特別獎得主為蘇育賢《花山牆》。大獎決選團為邱坤良、林于竝、陳泰松、相馬千秋(Chiaki Soma)、葛拉姿亞.格隆尼(Grazia Quaroni)。決選委員認為《花山牆》集結喪禮儀式、建築樣式、紙紮工藝與戲劇文本的說故事形式跨越了紀錄、表演與電影類型,在視覺藝術文脈中,開啟劇場性的另類思考。「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目前於北師美術館展出中,以5項年度入選作品為主,同時介紹15組入圍作品,展期至7月13日。 2015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徵件 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開放申請至7月15日止。獎助對象為1970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中華民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學、電影、音樂等之創作、設計、教學、演出或製作等文化藝術工作者;或從事社區工作、公共服務、弱勢關懷、技藝傳承、文史工作、農村重建、城鄉發展等社會服務工作者。申請者須提具亞洲國家60天旅行計畫,入選者可獲獎助金新臺幣60,000-15
-
企畫特輯 Special
第12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入選五作品揭曉!
台新藝術獎日前公布五項年度入選作品。今年首度開始不分類評選,以「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之評選方向,跨越分類評比與給獎的限制,以容納藝術創作更大的可能性。
-
藝視窗 News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四月起掛牌 第一任董監事出爐
【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四月起掛牌 第一任董監事出爐 文化部籌備經年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將於4月7日正式成立。3月27日部長龍應台正式對外介紹第一任董監事:董事包括陳國慈、申學庸、吳靜吉、簡靜惠、劉富美、孫大川、平珩、陳樂融、鍾喬、劉金標、童子賢、姚仁祿、及政府機關代表黃碧端、史亞平、李應平;監事包括黃日燦、張明珠、政府機關代表吳建國。行政院並聘任陳國慈女士擔任董事長。 龍應台表示,表藝中心董事會的組成,代表著三層意義的資源整合,第一層意義是官方代表由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組成,讓藝文扎根、國際出擊、創意匯集首度結合成為平台;第二層意義是公視董事會、國藝會、表藝中心彼此資源合作,公視提供表演藝術更多發表管道、國藝會持續發掘藝術新秀、鼓勵藝術創作;而第三層意義則是台灣北、中、南三大場館全面捲動藝文生態發展,包括東部及離島都在涵蓋範圍,使台灣表演藝術宛如「插上翅膀的雲豹」。(莊珮瑤) 台新藝術獎年度入選五作品揭曉 本屆台新藝術獎打破表演、視覺藝術類別,而改以時代精神、人文關注及未來性三者為評選量尺,邀集觀察團代表等九人選出入選作品,分別為李銘宸《Dear All》、何曉玫MEIMAGE舞團《親愛的》、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動見体劇團《凱吉一歲》、蘇育賢《花山牆》。《Dear All》、《親愛的》翻轉舞台意象與肢題語彙,滿溢垃圾或雙人身體拼組成的歇斯底里與緊張狀態,兩者皆關注台灣當代人的精神經驗;《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花山牆》著力挖掘台灣歷史縱深,前者由舊照片出發並搭配錄像、文字展演出事件意義,後者將台灣民間喪葬祭儀寓以當代政治事件,於古今死生界線間提出批判;《凱吉一歲》結合聲響、裝置、肢體,超越跨界合作實驗性並欲顛覆既存藝術形式與典範。 以5項年度入選作品為主,同時介紹15組入圍作品的「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首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自5月17日起至7月13日展出。6月中旬,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5項入選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王婧)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
-
藝視窗 News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國際】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台灣當代藝術中具有指標性的獎項之一「台新藝術獎」,至今已邁入第12屆,評選機制經大幅改變,首度將「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兩者合併,以不分類的方式進行評選,並由七位提名觀察人王浩威、李俊賢、林于竝、胡永芬、紀慧玲、陳泰松、陳漢金,全年度親臨展演現場、觀察眾議、獨立提名、撰文評論,日前公布15項入圍名單,老中青藝術家皆榜上有名,如張照堂、何曉玫、林文中、蘇育賢、牛俊強、羅智信等,當中也不乏跨國、跨領域製作模式,呈現了近年來的藝術創作、策展方向。 綜觀而言,本屆入圍作品維持以往「創新」、「人文關懷」兩個面相的特質,並更加重「藝術介入社會」的參與,將觸角深入近來延燒於台灣土地的動盪與壓迫,而格外讓人欣喜,比如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畫金磚上的遺民」為土地正義發聲;陳仕瑛《山地話》呈現不同族群的對立,高壓政權對人性的摧殘;蘇育賢《花山牆》將鄭南榕的自焚事件發展成一個有多重指涉的龐大政治寓言;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凝視礦災殘骸,歷史遺跡的現代性警示;而張照堂的「歲月/照堂:1959-2013影像展」橫跨進一甲子的回顧展,捕捉了台灣庶民生活與困頓,不只是攝影大師的生涯呈現,也厚實地展示了時代的切面,堪稱去年度不可錯過的重量級展覽之一。 6月份由包含國際專業人士所組成之決選會議,將評選出1名年度大獎,得主將於6月21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張慧慧) 第25屆傳藝金曲獎全新上路 金曲獎自民國79年開辦,原以「流行帶動傳統」的思維與策略推動,但「非流行音樂類」獎項在「金曲獎」的光環下顯得相對弱勢。雖在1996年第18屆起劃分為「流行音樂作品類」及「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並分別舉辦頒獎典禮,但為因應傳統表演藝術專業領域長遠發展,後者自今年起,轉型為「傳藝金曲獎」,移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辦理。 邁入第25屆,傳藝中心連結表演與出版領域,重新歸納獎項。特別考量台灣傳統表演藝術家長期缺發獎項的肯定及面臨人才斷層危機,增設「戲曲表演類」相關獎項。而由於傳統暨藝術音樂需有優秀且具經驗的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沉潛年代 閃現洶湧暗潮
二○一二年的舞蹈表現,相較於前一年在演出形式與規模上的企圖,可說是走進了休養生息、內觀自省的階段。但不少創作者也在這樣的潮流中呈現了對自己意義非凡的作品。而南台灣也因表演空間的增多,更有新團隊的加入,讓南部的舞蹈氣象熱鬧滾滾!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展現身體豐富風景 策展創意令人驚喜
去年的戲劇類作品出現了幾個現象,如以身體思維為作品美學軸心或劇團風格鮮明者頗多、豐富的策展概念與執行、傳統戲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灣戲劇界能在大眾化、藝術性與娛樂效果、實驗精神等方向之間大步邁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跨界未見新意 新曲成績斐然
第十一屆台新獎的提名音樂節目中,大多都是以新的原創單品居多,較少有因整場演出規劃突出,或是挑戰跨領域融合的表演形式成功等而入選,可以看到去年的創作活力相形蓬勃。而跨界的製作以與影像結合者居多,但卻無法發揮1+1=2的效果,在概念的整合上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