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藝術獎日前公布五項年度入選作品。今年首度開始不分類評選,以「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之評選方向,跨越分類評比與給獎的限制,以容納藝術創作更大的可能性。
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首度全程不分類評選,同時提高獎項得主及總獎額,五項年度入選作品揭曉。分別是:
李銘宸《Dear All》【2013新人新視野─戲劇篇Ⅱ】
何曉玫MEIMAGE舞團《親愛的》
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
動見体劇團《凱吉一歲》
蘇育賢《花山牆》
(依入選者筆劃順序排列)
五項入選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包括提名觀察團代表:林于竝、陳泰松,特聘委員:邱坤良、陳郁秀、阮慶岳、陳昌仁,以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代表:林曼麗、吳靜吉、石瑞仁,經過長達九小時會議,從十五件初選入圍名單中,重重討論,四輪投票後,方產生五件年度入選作品。
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是獎項自二○○二年開辦以來,進行最大變革的一年。以往區分為「表演藝術大獎」、「視覺藝術大獎」、「評審特別獎」三大獎項,今年開始不分類評選,以「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之評選方向,跨越分類評比與給獎的限制,以容納藝術創作更大的可能性。
以五項年度入選作品為主,同時介紹十五組入圍作品的「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首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於五月十七日起至七月十三日隆重展出。六月中旬,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五項入選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獨得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獎金,其他四組為「年度入選獎」,各獲五十萬元獎金及獎座,總獎額為三百五十萬元整。大獎得主將於六月廿一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以下分別列述五項作品的入圍理由:
李銘宸《Dear All》【2013新人新視野─戲劇篇Ⅱ】
以垃圾為物件,搬演我們的日常生活,演員在舞台上,若有似無的表演,讓意象不斷翻轉,隨著劇情歇斯底里的發展,舞台上的垃圾也不斷增生,反映出我們彷彿被不斷廢棄化的人生。李銘宸玩弄舞台的記號,創造出獨特的劇場風格,為台灣表演藝術開創嶄新的形式,表達對環境和人文的社會關懷。
何曉玫MEIMAGE舞團《親愛的》
長久以來對於「人」與「偶」的辯證,何曉玫發展出其獨特的肢體語彙。利用風衣與肢體的變化,創造出快速流轉的情境,及在這當中瞬息萬變的人際關係。歪斜的水平面改變舞者與地板的關係,也改變情感的重力與平衡。舞者時而飛翔般地奔跑,時而懼怕墜落般的攀附。女性舞者的上半身與男性舞者下半身合體,拼貼出一個詭異扭曲的「自我像」。何曉玫擅長利用超現實主義式的意象,創造舞台的驚奇,表面上浪漫的人際關係,卻隱藏親密關係當中最複雜的糾葛。何曉玫所表現的,並非當今台灣當代的表象情感,而是對於台灣人深層潛意識裡情緒經驗的再現。與剪紙藝術家吳耿禎跨界合作,以一個曲折的地平線作為舞台。此舞作運用服裝、光影、剪紙藝術,將立體的舞台空間帶來強烈的視覺張力,並創造出新的舞蹈身體。
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
以在地歷史縱深的視角展開《廢墟影像晶體計畫》,意義在於親身駐點的營居,並依據該處曾有的舊照片為摹本,在牆上進行素描,或安排人物的演出,是現代台灣從殖民時期到後殖民的轉印浮顯,在攝影影像與文字的互文存證下,展現其間遭忘卻、被扭曲的遺跡事物。此計畫邀請觀者去記取、探訪十個地點的歷史反思。在本屆國美館「亞洲藝術雙年展」的展出中,藝術家以live art的親身演出,橫跨記錄、行動、訪談、劇演與攝影,從個人的體悟到與他人相聚的社會實踐,展現了感知強度與這個計畫豐富的美學面向。
動見体劇團《凱吉一歲》
將約翰.凱吉的作曲手法、藝術理念發揚光大。林桂如不只拆了鋼琴,更讓整個表演空間成為共鳴體,將琴鎚連到手上成為樂器的延伸,以棉線連結琴弦與舞者董怡芬的身體,身體與鋼琴相互越界,創造音樂與舞蹈之間的新關係。加上王仲堃的聲音裝置,讓動態雕塑、電音與琴音共振,從鋼琴樂器到空間裝置,演奏者與舞者的身體,創造出全新的藝術迴路。這個作品並非單純的跨域合作,而是藉由對於既有典範的徹底質疑,探索藝術新的地平。
蘇育賢《花山牆》
在跨界的媒介與跨域的人文思考,蘇育賢游移於真實世界與想像人物之間的精湛手法,將逐漸庸俗化的台灣民間祭儀和喪禮轉化為藝術語言的創新,並與古雅台語共構成一場冥界之旅。花山牆是藉由錄像、裝置與民間紙紮工藝,在陰陽兩界的對照之下,揭示了台灣被殖民的歷史、政治與文化現況全新的觀照面相,並為台灣當代藝術敞開一個與全球藝術對話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