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柏伸
-
戲劇
還是讓她「男不男、女不女」吧!
若能將這齣戲當作「現代歌劇」來觀賞,諸如:小青不耐地搖扇、接續白素貞以敲門動作應對法海,以及法海出場、輕喚妖怪等段落,都完美呈現了音樂設計和看戲的節奏;只是,劇本先天的台詞和結構似乎無法負擔所謂歌劇緊湊的情節與情緒變化。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白蛇傳》的人妖戀到同性愛
無性別的愛情
《白水》首演版導演田啓元使用了四個男演員呈現出白素貞金山尋夫的故事,自傳統男女夫妻組成的家庭結構抽離,讓白素真與許仙除去了性別框架而並未流於反串,使整個故事就某方面成為了一個沒有性別的「純粹的」愛情故事。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南人劇團《利西翠妲》
「經典再詮釋」已不再是新興風潮,而是理所當然的趨勢。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以跨文化戲劇見長,將當代元素及本土文化注入古典文本,其作品可見學院的根基亦兼具前衛的創新,跳脫傳統設限的詮釋觀點,在不悖乎文本的情況下,用新手法提出新見解、新思維、新視界:《馬克白》轉為三個女巫的嬉戲樂園,也第一次讓我見識台灣劇場長久未見的視聽饗宴;《哈姆雷》成為檢視劇場及扮演慣性的場域,足見導演借物說理的本事。這次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最為人所知的妙想就屬「性罷工」了!又將在億載金城登場,塑造環境劇場的氛圍,是否將啟發觀眾對於戰爭與和平的共鳴?將是繼《安蒂岡妮》之後,再度挑戰古希臘文本,這次又會給觀眾怎樣的視聽驚喜,讓人拭目以待。 文字|吳政翰 24歲,目前服役中。台大戲劇系第二屆畢業,「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會員,曾任「國藝會表演藝術行銷平台」藝術評論專員、台大教學助理等。
-
戲曲 劇場導演呂柏伸執導 要讓演員現功力
王海玲扮劉姥姥,看盡賈府繁華虛實
移植自河北評劇,豫劇版《劉姥姥》由劉慧芬修編劇本,並找來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執導。該劇以姥姥三次進出賈府為主軸。劉慧芬強調:「劉姥姥絕非『丑角』可以涵括,她的出現,提供了一種真實與虛幻的對照,也給園中自以為不俗者一個自省機會。」
-
戲劇
如影像般的生與死
演出中運用電視影像播放出如葬禮、老國王鬼魂,乃至於娥菲麗之死等等片段,彷彿一切都是哈姆雷經常攜帶的小型攝影機所記錄的生命片段,更呼應了劇終悲劇造成之後,何瑞修與挪威王子對於哈姆雷悲劇的感嘆。
-
戲劇 「哈姆雷」就是「哈姆雷特」
年輕又華麗頹廢的「王子復仇記」
這次演出採用台大教授彭鏡禧的《哈姆雷》中譯本,語言上比較接近我們日常的口語,像是人名通通簡化成三個字,也讓演出節奏流暢許多。音樂方面則試圖以日本爵士藍調的音樂元素融合莎翁華麗的辭藻,開拓一種說中文莎劇的表演方式。
-
戲劇
文本詮釋的不同面貌
以「騷文藝動」為標題的二○○四年國際劇場藝術節中,《終局》、《玩偶之家》與《群盲》是三齣現代劇場創作者詮釋經典戲劇文本的演出。就文本詮釋而言,三齣戲有著不同的表現特質,也都多少暴露了些許的遺憾。
-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
現象‧現場
當導演,也得看天吃飯?
美國表演藝術工業嚴謹,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學做法傳承,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灣的工業鬆散,觀眾要求不高,市場需求小,因而有許多導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開始沒有招牌響亮的導演老師主導校園製作,單純以演員角度考量的劇場創作,其實不難發現創意的「奇蹟」與「生機」,學問在於如何引導而已。
-
專題
各家武藝兼治,期待在地結果
從卓明的啓蒙播種到現階段百花齊放的蓬勃活力,東、南部的劇團當前除了展現不斷探索、多方嘗試的勇氣外,對表演訓練的思索也應漸從外在資源的尋求回歸内在狀態的審視。惟有透過在地身體意識的思考,長期穩定的訓練計畫以及屢次創作的檢驗,表演訓練才有落地生根的可能,而不再止於路上風景而已。
-
戲劇
悲劇,在戲裡滌淨戲外燎燒
戲外的隱喻意外地貼近了台灣過往的歷史煙塵,劇中鏗鏘的對白 無形中也諷刺了當代政客們的獨斷寡義,從這個觀點上而言, 誰能否認這場中西跨文化交流演出,對台灣民衆的震撼力呢?
-
工作坊
吟詠恆春調的希臘悲劇
恆春民謠濃厚的悲情色彩,置於劇情的推衍中,彷若疏離時空的效果,引導觀衆透過歌隊思考《安蒂岡妮》劇中人物的是非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