屛風表演班
-
戲劇
窗外,有無法描繪的藍
劇中所透露的創作者的中年焦慮和青春眷戀,就像劇終時籠罩著舞台的一片藍,無法描繪,只能感受。或許曖昧是一種無法描繪的藍色憂鬱,那麼作者介於悲喜之間的創作掙扎,對作品來說,卻不是優點。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屛風表演班《婚外信行爲》之讀本、走位三日記
-
現象視察
兵分兩路,共創雙贏契機
從果陀劇場、表演工作坊及屏風表演班這三個劇團衍生出另一組織的現象來看,無論是屏風強調的人才培養、表坊企圖尋找中間市場、還是果陀的開發觀衆群,在景氣探底時,逆向經營或許反而是一種正向發展的轉機,也同時給了創作者和經營者一個思考的契機,是創作轉型也好、市場考量也罷,不一定有利基,卻能為劇場生態帶來一番新氣象。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屛風表演班招募二軍團 成立邁入第十五年的屏風表演班,即將於二〇〇一年七月成立「屏風二軍團」,同時並招募三男三女六名全職演員。 「屏風二軍團」的演員招募,預計於今年三月開放報名,五月底至六月初進行甄試。報名者須是戲劇或舞蹈相關科系畢業,或有相關演出經驗者,年齡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的青年男女。入選者將參與劇團規劃為期半年之專業劇場演員訓練課程,並於簽約期間給予月薪資,保障培訓及演出機會。 報名日期從三月一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簡章及報名表備索,有興趣者可至屏風表演班網站下載(http://www.pingfong.com.tw)或向屏風表演班索取簡章及報名表。詳洽屏風表演班(02)29382005轉301。 (編輯室) 公視首播《水月》紀錄片 雲門舞集結合太極導引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舞作《水月》,去年九月應倫敦RM藝術錄影帶公司之邀,於法國尼斯片場,以一週時間為《水月》拍攝紀錄式的舞蹈影片。 執導此片者為英籍的羅斯.麥克吉波恩;他導演舞蹈影片的經驗豐富,曾為紐約市立芭蕾、英國皇家芭蕾執導巴蘭欽、麥克.米蘭等大師舞作的錄影,並曾多次獲獎。 這部舞蹈影片,公視已取得世界首映權,將於四月十五日晚九點至十一點半播出。除播出《水月》外,也將同時放映同樣由RM公司製作的雲門舞作《流浪者之歌》。《水月》也將在四月二十二日晚上十一點半,在公視經典藝術廳節目中重播。 (編輯室) 〔英國〕 二〇〇一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二〇〇一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將於八月十二日起展開為期三週的活動,至九月一日為止,預計將有音樂、戲劇、舞蹈等數十個演出節目陸續登場。 音樂部分有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波士頓交響樂團、聖彼得堡
-
即將上場
屛風表演班演出《京戲啓示錄》
「風屛劇團」推出「梁家班」故事──一個民國三十年代的小梨園行,爲了戲班生存而排演改良式京劇「打漁殺家」──的舞台演出,彩排時卻凸槌連連,人人各懷鬼胎,眼看首演日就要到了。 《京戲啓示錄》以「戲中戲中戲」的敍事結構,將「風屛劇團」、「梁家班」、「打漁殺家」三齣戲串連在一起,是李國修的半自傳式劇作,首演於一九九六年。四年之後,虛構的「風屛劇團」再度登「台」,集合了李國修、李天柱、朱陸豪、李小平、王珀、黃宇琳、夏靖庭、游安順、樊光耀、呂羿慧、劉珊珊等各個表演領域的多位演員,進行全台巡迴演出。
-
台北
從「小」尋找前進的力量
相較於其他藝術節,「屛風演劇祭」的企劃方向朝向多元化的開發,不限定任何演出形式及內容,只要團體夠好,都可以參加演劇祭的演出。今年第四次的演劇祭,屛風更是化被動爲主動,邀請了三個團體演出自創的作品。
-
戲劇
後現代吿別式
莎士比亞大多數的劇本,敍事之複雜不在《我妹妹》之下,傳統戲曲也多是場景自由跳接的情形,台詞或唱詞不難淸楚交代時空背景。編劇在這方面疏於經營,偏又出現複雜的寫實佈景,實在怪不得導演力不從心。如果把大頭春的回憶比作樹林,樹林的局部放大就是見樹不見林。雖然樹有樹姿,林有林相,可是樹林如果讓人迷路,恐怕難有美感可言。
-
台前幕後
吿別的年代
屛風表演班將張大春所著的《我妹妹》搬上舞台,試圖藉由在原著中各角色成長的心理紀實側筆,描摹眷村中外省族群的樣貌, 呈現人際互動的網絡;世紀末,李國修將藉由《我妹妹》一劇,整合自己人生經歷及劇場生涯的反思。
-
台前幕後
喂!喂!喂!還有人在嗎?
從一九八七到一九九九的十二年間,屛風表演班的三人行不行系列已經發展至第五個作品,城市喜劇的風格越發淸楚;此次新作《空城狀態》演出角色更多,四男三女詮釋二十一個角色,劇中出現包括台灣、香港、大陸、新加坡、日本五地的人物,光是華語就有八種不同的口音,再加上閩南語、日本語、廣東話,充滿了語言交織的趣味。
-
戲劇
破除「修身齊家」的千年魔咒
在本地劇場充斥著關於情愛、身體、歷史的「大」論述的情況下,《黑》劇與《也》劇雖不足以挽回「家庭」這個命題被八點檔肥皀劇濫用糟蹋的情勢,但或許可以提醒劇場創作者與觀衆「以小見大」的可能。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也無風也無雨》,無人、無鬼 也無神佛的烏托邦。 人生一趟,披風戴雨上蜀道。 導這麼一齣戲,也無風也無 雨,需登幾回泰山頂?
-
台前幕後
代誌是這樣的
年紀越大,已不理會什麼「稍縱即逝」的靈光,唯有等待某種飽滿的情緒自然溢出。近幾年,於存檔的諸多感覺當中溢出的,盡是揮之不去的黑色情緒,《也無風也無雨》除了延續家的探索,還注入面對這個黑暗時代所產生的黑色情緒。
-
戲劇
爲賦新意強說「戲」
且不論《徵》劇有多少問題和疑點,李國修絕妙大膽的角色扮演,實足以自成一齣耐人尋味的喜劇。然而編導偏偏放棄經營強而有力的戲劇結構,大量附加許多了無新意的議題,硬生生地套入「戲外戲」的彩排場景,破壞了全劇的張力與節奏。
-
即將上場
又見屛風演劇祭
屛風表演班爲提拔新興劇團及多元的演出方式,決定每年舉辦一次演劇祭,甄選或邀請三或四個表演團體,提供製作經費以及演出場地。 今年屛風邀請二個團體演出,一個是剛成立的「神色舞形舞團」,另一個是遠從新加坡來的「必要劇團」。 神色舞形舞團此次在屛風演劇祭首演的創團之作《無形三部曲Invisible Trilogy》,藝術總監、也是導演、編舞者的李曉蕾,是所謂「年輕一代」的編舞者;編劇是何乾偉、呂義尚、陳正熙;舞台設計陳仝;服裝設計許豔玲;燈光設計任懷民;演出者張秀萍、吳碧容、李文隆。 必要劇場是新加坡專業劇團之一,以集體創作爲特色,今年歡慶創團十周年。必要劇場以創造代表新加坡的劇場爲宗旨,推出新加坡本土劇目,同時不遺餘力地推廣藝術敎育及開拓劇場觀眾。必要劇場曾多次受邀出國演出,這次應屛風表演班邀請,首次將中文劇目帶出國,因而成爲第一個到台灣演出的新加坡劇團。此次來台演出《市中隱者》,主要是要呈現都市頹廢糜爛的一面,一個人們以追求「慾」與「肉」爲最高目標的扭曲現象的世界。編劇柯恩仁是新加坡的劇場評論人和作家,一九九五年獲得新加坡靑年獎,曾寫過《適度的夢》和《刺客.乩童.按摸女郞》,現於英國劍橋大學修讀博士學位。 導演郭慶亮身兼新加坡兩個劇團的要職。他是必要劇場的駐團導演兼該團靑少年分團藝術總監,也是業餘華語劇團戲劇盒的發起人兼藝術總監。至今他已導過二十七部戲,也爲多部戲做燈光或布景設計。 另兩個入選的團體則爲「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及「晨星藝術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此次演出《伊波拉》,由王嘉明執導;晨星藝術劇團則將帶來《給遊盪亡魂的備忘錄》,藉由人與人之間的「期盼」延展成六個場次,希望能讓觀眾感受「人」和「自然」。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過去看您的戲的經驗,發覺您常將戲劇與政治結合在一起,請問這是您的特色?還是您認爲政治是一個很好發揮的話題?(台北.陳素卿) 政治,管理眾人的事。政府,辦理國家事務的機關。政客,靠政治活動爲業的人。政黨,以政治爲目的所結合的團體。政策,執行政務的計畫和方針。在我歷次不同的作品裡,經常有些題材碰觸「政治」。表面上看,在舞台上「政治」似乎是一個很好發揮的話題?!平心而論,我對「政治」毫無興趣!曾經有人批評屛風的戲過於商業,也有人說屛風的作品曾經階段性的出現過「政治劇場」語言,當然也有少數人說屛風的作品處於「灰色地帶」。不論屛風的戲政不政治,我的作品內容一貫企圖表達的主題是──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愛與關懷,透過作品呈現我生於斯的感受與態度。我永遠堅信一齣戲劇作品,應該包涵以下四個精神── 1.對於人心現象的呈現及反省。 2.對於人性的批判或闡揚。 3.對人性深沈的挖掘。 4.技巧與形式的講究。 生活在台灣,我們一直感受到所處環境的變遷與變化,而我們似乎忽略了其中一個任何國家、地區的小老百姓所要共同面對的現象──政治,是無所不在的。哪個政客說過要讓台灣鐵窗業蕭條?爲什麼我們還看見大多數的樓宇房舍至今不將鐵窗拆除?哪個政黨說所有的選擇都是公平競選,用人唯才?爲什麼我們小老百姓心裡明白台灣最賺錢的人是政客?當你送女性同胞坐上計程車,爲什麼你本能地都會記下車牌號碼?當你揮手示意公車停下,而它卻過站不停的時候,你除了覺得自己是個隱形人之外,有沒有想過這其中有著政治因素?當你戴上安全帽騎著摩托車,經過某條街道,突然因爲一個坑洞摔得你人仰車翻。你除了自認倒楣,歸究今天諸事不宜外,你能不能想像那個坑洞的背後是一堆政客搞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政策,透過政黨協商之後交由這個政府機關執行──其中一定有人發財!之後當然還是你去診所自己花錢療傷。你只學會明天經過時,切記別摔第二次;你避過了那個坑洞,回頭你又笑了,因爲你看見另一個人摔得姿勢比你昨天還壯觀!毫無疑問,這枚不勝舉的鳥例子都是「政治」。 我如果對政治有興趣,不需要躱在劇場裡藉著我的戲劇作品表示我對台灣政治的深度不滿;我應該立刻選擇解散劇團,直接進入政黨,從事政治改革運動。說實話,我對政治一點興趣都沒有。然後,你會發現在我的作品裡所創
-
戲劇
笑看哀樂家園
和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義大利喜劇奇才達理歐.福一樣,李國修擅以戲謔的角度來觀察社會。然而,除了嘲弄與感歎之外,觀衆哄堂大笑,散戲之後,編導者爲他們留下的是改變社會的信心?還是無奈與恐懼?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如何訓練自己豐富的肢體語言?臨場反應的重要性?演出時如何應付臨時發生的狀況?是什麼原因讓您執著於舞台劇的表演與生活?(台北.陸湘蘭) 一九七四年我在世新唸五專五年級,因爲興趣與好奇心的驅使,我加入了「戲劇硏究社」,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排戲,終在校慶日當天於廣電大樓的小劇場粉墨登台。在舞台上飾演一名有點可笑的老佣人。雖然兩百個觀衆座位席上僅坐了四十幾名觀衆,似乎是那一小撮觀衆回報給我淺淺的笑聲與謝幕後輕微的掌聲,使我頓覺站在舞台上能滿足我卑微的成就感。那齣戲是《樑上佳人》(熊式一編劇),我的舞台處女作,從此也展開了我的舞台生涯。 一路摸索著演員肢體語言的表演空間,直到一九七九年加入「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前身),方才恍然過去學生時代的表演只能用「學長帶學弟,大家學我這樣演」的土法煉鋼方式上台演戲。你可以想像一齣戲不論有八個、十個角色在台上,其實每一個演員都只是在模倣導演師出無門的表演方法。原來,豐富的肢體語言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原來,無師自通或自我瞎摸索的表演方式是行不通的。 在耕莘那段接受表演訓練的日子,是我學習肢體語言與想像力等重要的認知與成長階段。幸蒙吳靜吉博士親自授課,啓蒙了我對表演藝術的崇敬與日後精進追索與創作的旅程。 在當時訓練課程中,學員必須丟掉所有關於社會約束的拘謹、丟掉彼此的戒心與防衛、丟掉所有對表演認知的刻板印象。你只要專心、盡情並注意肢體,安全的投入老師所設計或引導大家的遊戲中。回想我們各自歷經的童年,最敎人忘我用心的遊戲是「扮家家酒」。童戲中,沒有劇本,只有隨興隨時轉換角色扮演與久久不能劇終的想像飛馳與童伴──飆演技。在耕莘那段日子,一個二十郞當歲的我,於訓練過程中,方才重新學習回到童年最自由的表達方式;重新認識自己原本被社會世俗壓抑潛藏經年的肢體與語言,是可以被再挖掘、是可以充滿豐富的想像。總歸一個字──「玩」。玩自己的肢體、玩自己的聲音、玩自己的想像力就能讓自己擁有豐富的肢體與語言。但,前題必須是你要碰到一位好老師敎你怎麼玩!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會在不同的環境裡碰上一些意外狀況或尷尬場面。多數人的處理方式是不知所措、啞口無言,甚至臉色蒼白、口吐白沫。少數人較能臨場應變、發揮機智,甚至逢兇化吉、解除危機。人生本就是一個大舞台,
-
藝問藝答.藝搭藝唱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在發展戲劇時,最常遇到的瓶頸是什麼?是如何克服的?目前創作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台北.陳素卿) 在我面對創作前,經常必須考慮主題、素材、形式及結構等要件,而後依不同成長階段邀集不同背景的好友,先來個無中生有、紙上談兵。之後,坐上書桌,攤開稿紙,展開最煎熬的劇本寫作。每寫一齣戲,勢必就消耗掉我生活歷練背後的記憶與經驗──舞台上的角色必有本,本於我記憶中自身所遭遇的人、事、景、物、情;舞台上的故事必有源頭,源自於我歲月增長中逐漸累積的生活經驗與生命經驗。 生活經驗與生命經驗是劇作背後最根本的泉源。隨著時間、年齡、經歷慢慢成就了感受、態度與智慧。同時也從年代不同的作品中,看見自己早期的衝動、勇氣、創意與近年的思維、圓融與深沈。 在屛風表演班裡,我的角色扮演是多重身份;在戲台上這些年經常是編、導、演三位一體,一個人有再多的智慧或才藝,如何能承受多功能於一身的重擔?不可諱言,近幾年,在生理負荷上,在心理壓力上都或多或少覺得略有疲倦之姿。經常與屛風共同成長的夥伴們提出──「我希望」的小小心願! 我有太多的希望,也有更多的願望。 其實我並不害怕創作,雖然我無法預料明天。但卻能肯定明天所經歷的人與事會給我更多的啓示與智慧。明天會給我更多的生活經驗與生命經驗的累積。 人生有很多種選擇。我選擇做劇場。 我希望在劇場裡也可以有選擇──選擇一項單一的工作。 如果我有選擇的權利──我希望我只是一名站在舞台上演戲的演員。 我希望有更多喜歡表演藝術的朋友!加入劇場──與我們一同創造台灣現代劇場發展史! 李國修(屛風表演班藝術總監)
-
即將上場
屛風表演班《未曾相識》
十週年大戲《京戲啓示錄》之後屛風表演班第二十六回作品《未曾相識》由王月導演、李國修編劇,將舞台人生的探索焦點移向人世間的情愛。 一開場是大雪紛飛的五代十國,結尾則是下雪的台北。三個年代、三段故事在舞台上並陳交錯,每個人都真心誠意的說出内心的吿白。李國修、伊能靜、黃士偉、林美秀、劉珊珊、夏靖庭、洪敬恆等七位演員,橫跨時間、空間、角色至情演出。
-
回想與回響 Echo
《京戲啓示錄》啓示了什麼?
屛風表演班的《京戲啓示錄》演出後,大家都認爲表露了作者李國修的眞感情,技術上也超越了屛風以前的作品。但是,《京戲啓示錄》眞的隱晦難解嗎?恐怕未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