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果陀劇場、表演工作坊及屏風表演班這三個劇團衍生出另一組織的現象來看,無論是屏風強調的人才培養、表坊企圖尋找中間市場、還是果陀的開發觀衆群,在景氣探底時,逆向經營或許反而是一種正向發展的轉機,也同時給了創作者和經營者一個思考的契機,是創作轉型也好、市場考量也罷,不一定有利基,卻能為劇場生態帶來一番新氣象。
在新舊世紀交替的這一年來,股市持續探底,景氣依在新舊處於低壓,這種經濟情況直接影響到市場機制向來並不成熟的表演藝術,劇場界大多數的小團體仍是慘澹經營。不過,向來仰賴票房生存的大型團體,除了老戲新賣、或以新製作玩老手法之外,也紛紛想點子謀出路,不管是否眞有餘力「擴大」組織,在眼前看來,「生」出子團,危機也算是個轉機。
「表演工作坊」在去年八月就宣布成立「外表坊時驗團」,緊接著在十月推出了新戲。「屛風表演班」則計畫今年七月讓「二軍團」成軍,明年並將以母團的舊作《三人行不行》作爲創團首演戲碼。票房同樣是經營主力的「果陀劇場」,更早在三年前就構思「果凍劇場」,市場則與母團有所區隔,以教育劇場爲目標,打入校園。倚賴市場維生的這些大型商業劇團先後創辦二團,並不完全是新時代來臨的一種流行,對表演團體而言,這種現象甚至僅是單純的個案;然而,這卻也同時給了創作者和經營者一個思考的契機,是創作轉型也好、市場考量也罷,不一定有利基,卻能爲劇場生態帶來一番新氣象。
培訓表演班底
經營十五年的屛風表演班,從一開始憑藉對戲劇的熱愛,實驗性地做了幾齣戲,到現在的「以戲養戲」,藝術總監李國修說,屛風的長期目標是「全職專業劇團」。儘管經濟不景氣,李國修對劇團的前景仍然看好,他希望能夠創造出兩百人的職業劇團,以一齣戲定點且長時間連演的方式,作爲未來發展的計畫方向,遠程目標則是成爲大型商業劇團。爲了實現商業劇團的理想,他需耍好演員,成立「二軍團」就是要磨練出最適合屛風的優秀演員。
李國修認爲,國內的表演藝術環境並沒有因爲政權輪替而有所轉變,大部分的表演團體仍得自食其力。公部門的經費,始終不是經營劇團的最大資源。儘管經費來源對劇團運作來說仍是個大問題,但他認爲,藝術的本質還是得回歸舞台,好演員、好劇本才是一個劇團能夠生存下去的核心。李國修意識到劇團長期欠缺專業且職業的好演員,這也是國內劇場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好演員難尋的情況下,他決定以招募的方式,自力培訓全職專業演員。
李國修說:「未來想進屛風的人,得先考上二軍團。」從培訓開始,他以五年爲中程目標,磨練二軍團員對劇場的態度及藝術能力,同時累積舞台經驗,熟悉屛風的表演風格。他希望二軍團中平均每個演員可以擁有五百場的表演實力,表現優異的二軍團員,便可獲得在屛風母團演出的機會。
除了演員之外,李國修也在校園裡開發學生的劇本創作力。未來「二軍團」更將全力投入校園及鄕鎭的巡演,而母團也將以每年定期發表兩齣原創劇作的計畫,建構商業劇場的願景。李國修相信,只有藝術人自己動手才能改變環境。在景氣低迷時擴大組織,這種逆向操作的方法,便是一種扭轉劇團情勢的策略。
紓解創作與市場之間的壓力
同樣也走了十幾年的表演工作坊,創團之初就以相聲劇獲得票房全勝,也因而站穩了舞台劇市場。從當時國内戲劇演出貧乏、舞台劇團寥寥無幾的情況,到今日許多新興劇團相繼成立,同内舞台環境裡表演節目蓬勃,表演工作坊始終能夠在表演市場坐擁一席之地,並且成爲少數能夠以票房營生的主流劇場範例。在創作力求創新之餘,表演工作坊的表演型態和媒介也逐漸多元,編導賴聲川從舞台演出邁向電影大銀幕,拍攝了改編自舞台劇《暗戀桃花源》的電影版和《飛俠阿達》。此外,「表坊」的名號也因賴聲川進軍電視界而響亮,即興劇的挑戰讓賴聲川的創作呈現另一種面貌。
因此,由舞台發跡的表演工作坊,歷經跨界經營和不同媒介市場的征戰,組織持續地擴展、製作演出也由原先的「精緻藝術」發展到與「大衆文化」結合時,觀衆對劇團有一定程度的期待,相對地也給予創作者某種程度的壓力,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劇團經營的新方向。當劇團愈來愈在意觀衆賞戲口味而導致商業化的走向時,寫自己想寫的劇本、導自己想導的戲,有時反而會成爲創作者的負擔,這種爲難無形中也造成了創作瓶頸。去年促使表坊成立子團「外表坊時驗團」最大的原因,就是創作者想突破瓶頸。
賴聲川在外表坊時驗團成立時說,這個子團是想做一點母團無法做的事。從名字來看,這個團並不「實驗」,它仍堅持著母團專業劇場的理念,只是某種程度地不再受限於市場壓力,讓藝術工作者做自己想做的事,賴聲川想給好的人才一點機會。他說,子團就像是表坊的副牌,創作和表演空間的自由度都能夠提升。在賴聲川的構想裡,無論是表演空間還是創作的形式,外表坊時驗團要走出現有大、小劇場所沒有的一條路。因此,賴聲川創子團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培訓劇場新人;相反地,他是希望透過外表坊時驗團,爲劇場工作者找一個「更鬆、更有彈性」的創作環境。如果子團的作品能夠搬上母團舞台,倒可說是一項額外的收獲。
培養下一代的新觀衆
至於早在屛風和表坊之前就創辦第二個劇團「果凍劇場」的果陀,著眼點並非以「果凍」作爲母團的二軍或副牌,而是視其爲完全獨立於母團之外的另一個團體,這個劇團和母團最大的差異,則是市場。粱志民早在九八、九九年間就創辦果凍劇場,成立這個劇團的主要目的,是開發不同的觀衆群,他希望從「小」著手,因此,只有四個演員的果凍走的是「校園」路線,切入教育劇場的市場。
梁志民說,果凍劇場不算是果陀的二軍,果凍有自己獨立的演員、行政和經營目標,他賦予果凍最大的任務是「兒童戲劇教育」,他認爲,要開發更廣大的觀衆群,得從小觀衆著手,由培養兒童的戲劇概念和賞戲習慣,才能期待將來市場有更多的觀衆群。
成立一年多以來,果凍這個以兒童戲劇教育爲目標的劇團,在全省各幼稚園和幼教機構舉辦戲劇研習課程,透過小朋友的參與,果凍的「教師演員」全力投入兒童戲劇班課程。在近程計畫裡,果凍劇場將仍以戲劇教育爲主要工作,短期不會推出正式兒童戲劇的演出。不過,在梁志民的理想中,果凍的長期目標應是開創適合兒童觀賞的音樂劇。
組織運作章法不同
就各劇團擴大組織的型態而言,「果凍劇場」比較像是以母團關係企業的方式經營。果凍擁有自己的行政編制,包括二至三位的專職行政,與四位支全薪的教師演員。演員短期內不演戲,目前全職扮演教師的角色。「外表坊時驗團」的行政編制基本上還是與母團相依賴,由表坊提供行政方面的協助。外表坊雖然擁有自己的團長,不過,團長李建常仍是表坊的演員,在演員部分,母團演員也被允許和外表坊共襄盛舉。
相較於外表坊時驗團與果凍劇場,屛風表演班的「二軍團」就顯得大手筆。李國修提出了「五年計畫」,要在五年內培訓出二十位全職演員。從三月一日起到五月十五日,屛風二軍團將對外招募三男三女共六位演員,年齡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團員將先簽兩年半的合約,起薪約在兩萬到兩萬五千左右。「二軍團」在七月正式成軍後,將以半年的時間進行密集培訓,明年開始赴各大專院校演出。第一年預定巡演五十場,第二年起將計畫增加到一百場。
資源共享的經營模式
從果陀劇場、表演工作坊及屛風表演班這三個劇團衍生出另一組織的現象來看,無論是屛風強調的人才培養、表坊企圖尋找中間市場、還是果陀的開發觀衆群,在景氣探底時,逆向經營或許反而是一種正向發展的轉機。這三種經營模式,可以提供中小型劇團作爲參考的指標。
經營層面的拓展,不一定代表成本增加,若能有效運用既有的資源,反而能夠成爲開源的後盾。劇團雖然成立子團,行政資源仍然可以與母團共享,而母團多年的營運經驗,則可以提供子團參考,組織內部相輔相成,達到讓劇團整體向前發展的效果。
除了劇團組織的拓展之外,表演團體之間其實也可以因應創作屬性與市場的不同,形成策略性的聯盟。無論是開發市場的新路線,或者共創新的團體,在資源整合的情況下,以最低的人力和經費,發揮最大的成效,應可作爲未來表演團體發展的思考方向。
文字|王凌莉 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