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預算大幅緊縮,法國文化部要求國家級劇院、音樂廳想辦法提高各自營收,自力更生。調漲演出票價是最直接,也是無可避免的結果。結果搞得買戲票就像買火車票、機票一樣,有尖峰、離峰日期及時段上的價位差別。複雜的票價調整,搞得大家怨聲載道。
預算大幅緊縮之下,法國文化部決定要國家級劇院、音樂廳想辦法提高各自的進帳以支付開銷,往自力更生的目標邁進,就目前複雜無解的經濟危機期來說顯然很合理。而各演出單位除了節流外,可以往哪裡開源呢?談贊助、擴大異業結合、整合行銷都是方法,也早已行之有年,但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調漲演出票價是最直接,也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買戲票就像買火車票一樣
以國立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來說,近來對票價作的調整是:一方面把最貴席位的票價往上調升,原因大抵是:已經付得起這個區位的觀眾口袋應該比較深,再往內挖一點大概還可以吧;另一方面則把票價依週間或週末、同日的不同場次再作區分:比方「同一個」演出在週一的票價會比較便宜,某些演出週末午場的票價比晚場便宜等等。簡單說來,現在買戲票就像是買火車票、機票一樣,有尖峰日期、時刻及其他離峰期間、時段的差別。劇院表示,這般調整票價為的是盡力不漲最低價位區的票價,說不定還可以調低,如果可能的話。
於是,較佳區位的前三級票價大約往上漲一成,離峰票價約比正常票價便宜兩成,尖峰票價則貴兩成。
這麼一來引起的議論可不小,先不談本來就存在的「各個演出間的票價差別」,早就讓人覺得「將演出分等級」實在很敏感,現在又把觀眾之間的等級愈拉愈開,這樣恰當嗎?從此一等座位區跟後排觀眾間的鴻溝真是又寬又深,令人不禁懷疑是否VIP們即將擁有專屬的洗手間及電梯來呼應他們掏出的錢呢?
這幾年法國高鐵經營完全私人化後競爭相當激烈,由幾個公司分別包下相異車種及席位,在不同期間依早鳥折扣期、視售出狀況隨時調整的尖峰全價期、最後一分鐘出清低價期,最後再來個「臨櫃買」的全價期,把賣火車票經營得像賣機票一樣,好似股市般行情有高有低,搞得大家怨聲載道;現在市井小民們連看場電影或演出也要小心翼翼地選日期、場次,最好再來個會員特別優待等等,不禁令朝九晚五、時間限制多多的上班族大嘆:平日地鐵人擠人、超市排長龍,現在乾脆週末期間就不要出門吧。
巴士底歌劇院票價調整引起爭議
不僅票價調整方式引起爭議,巴黎歌劇院的現任總監喬艾爾(Nicolas Joel)上位以來,將旗下巴士底歌劇院(Opéra-Bastille)當日販售的低票價席位數大幅減少的做法也很令人不滿。巴士底歌劇院從一九八九年落成時就大張旗鼓地標榜是個要為大多數人民服務的現代劇院,但矛盾的是,當時的文化部長賈克.朗(Jack Lang)並沒有推動這個劇院所謂最「大眾化」的部分,而是歌劇院上任總監Gérard Mortier盡全力促成的:十歐元價位的幾十個看不到字幕的位置,以及「歐洲劇院傳統的」當日販售的六十個五歐元的站席。但喬艾爾到位後,不但把站席數縮減一半,還把看不到字幕的位置票價調漲百分之五十為十五歐元,而且這些位置甚至被移到大廳最上方幾乎什麼都看不到的地方!
近來有位記者親身作實驗,特地在一月間《魔笛》票券開售當天一早就去排隊,上午十一點半開始售票,下午一點半輪到他抵達票口時,剩下的席位已是一百三十歐元起跳(最高價是一百九十五歐元)。想好好看個演出得要非常有錢又有閒,這個國立劇院離「為人民服務」的距離還真是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