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看表演,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票價居高不下。為了刺激文化消費,北京、天津、煙台紛紛推出「文化惠民」辦法,以低票價吸引人民看表演,成效不錯。然而「打壓」票價是治標的做法,因為不可能綿綿無絕期,而且觀眾因低票價而非合理票價走進劇院,長遠看來對健康的文化市場消費並無助益。
剛進入馬年,二月十至十四日,舞蹈表演《天涯若比鄰》在北京連演五場,造成轟動。這齣包含了六種世界具獨特個性的舞蹈元素(印度、非洲、阿拉伯、西班牙、韓國、中國)編創出的純粹地道、特色鮮明的舞蹈節目,同時也是一個以品牌概念推出的一系列多文化、多民族舞蹈藝術的精粹集錦,熱鬧、有趣,親近一般大眾,讓觀眾在一場表演中,看到多種民族不同的舞蹈藝術精華。
高票價讓人打退堂鼓
這檔演出由中國東方歌舞團編創、製作,成了中國在國有院團改制之後勇敢改變製作經營的思維與做法,積極面對市場的範例。尤其在目前中國政府大力禁奢、倡導節儉的政令之下,以前由政府單位買單的那種華麗無比的各式晚會基本上已不會再出現。在製作預算受限制又有票房壓力的同時,窮則變,變則通,用最低成本做出最好最受歡迎的節目,成了所有國有院團的最高指導原則。
《天涯若比鄰》在二○一四開年第二輪一百場的巡演以十元至兩百元人民幣的超低票價開票引起議論,因為在中國看表演,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票價居高不下,一場國內自製的舞台劇經常是以一百八十至一千兩百八十八元訂票價,甚至座位數不過兩三百的小劇場演出,也經常出現三百至四百的高票價,這對中國最高月均所得不過五、六千人民幣,對表演藝術感興趣的一般都市大眾而言,確實是沉重的負擔。如果一場舞台劇或音樂會的平均票價能等同於一場電影的票價,所謂的高雅藝術普遍地成為一般民眾的日常消費對象就指日可待了。但這種「如果」是不存在的,原因很清楚:表演藝術的製作與每演出一次都得付出的成本,限制了它的市場競爭力。表演藝術的市場能力或生存能力必須依賴更為複雜的自發與外在的運作。
文化惠民辦法刺激文化消費
《天涯若比鄰》的低票價策略讓人想到二○一三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不少城市都推出了文化惠民辦法。北京市在九月三日啟動了首屆惠民文化消費季,展開舖天蓋地的文化活動優惠辦法,以卅元走進劇場,五元走進電影院為號召,提供三百場戲劇和兩千場電影低票價,並發了一百萬張惠民卡,目的在培養市民文化消費理念,引導文化消費意願,刺激文化消費行為,並且進一步讓文化消費成為時尚。這個活動歷時一個半月,據統計,首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總成交金額達五十二點三億元,累計文化消費達兩千六百五十四點三萬人次,交出了不錯的成績。
無獨有偶,天津市在九月份也推出了「支持高端演出、高端展覽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動專項經費管理暫行辦法」,政府通過補貼,讓民眾以五折的票價看到高水準的演出,第一個項目就是天津大劇院推出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系列演出。這個補貼政策確實達到了實質效益,本來因高票價而銷售遲緩的票房,因此最終讓五場演出的售票率達到九成以上。
一些二級城市也同樣對推動「文化惠民」不遺餘力,山東煙台市政府每年補貼一千五百萬元,降低劇院票價,推出「經濟適用票」, 使得平均票價不超過一百五十元,約是北京、上海同類演出的一半。
中國大手筆挹注文化消費,一方面強調文化活動對民眾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藝術與市場之間的隔閡,作為政府應該要做點什麼。這是好事,但同時,著力照顧尾端的消費,而對高票價現象的根源不做點什麼,也是很令人不解的。「打壓」票價很顯然是治標的做法,因為不可能綿綿無絕期,而且觀眾因低票價而非合理票價走進劇院,長遠看來對健康的文化市場消費並無助益。高票價是源於作品的製作與演出成本,在中國製作一齣舞台作品的成本不比台灣低,演出成本更是驚人,其中占最大比重的是劇院場租,想想如何大幅降低場租或許才是一個真正惠民(創作者、演出者及觀眾)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