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蘭.唐納倫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劇,往往在處理不服從的人
雖然與你同行的製作強調劇組的集體創作,但與多數的英國劇團相似,與你同行劇團的創作,仍是以文本為主。除了之前訪台過的《第十二夜》與《暴風雨》,將於明年TIFA造訪的《罪.愛》則可以讓我們看到唐納倫莎劇之外的導演詮釋功力。唐納倫曾說:「戲劇往往在處理不服從的人。」經由理解這些不服從及對世界、空間的衝突,不管是經典文本或當代劇本,再困難的劇本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被搬演,而經典也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
-
特別企畫 Feature
禁忌之戀 四百年後依舊撞擊人心
導演唐納倫透過與演員的即興排練及其犀利的劇本剪裁功力,並運用大量現代音樂與舞蹈,將《罪.愛》原本詹姆士一世的背景轉換至現代;原劇的空間背景隨故事發展轉換,而唐納倫版本則將主要表演空間放在安娜貝拉的寢室,在空間設計上隨著演員即興排演而發展出一個青少女的房間,包含宗教與流行文化的關係與暗示,同時利用這個空間與角色的連結,將視角轉至以女主角安娜貝拉出發。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 情報首發
《暴風雨》來襲! 透視迪克蘭.唐納倫與他的莎劇表演法
我不斷跟自己說,別再跟莎士比亞搏鬥了,做點別的吧。我想的不是,我必須做另一齣莎劇,我想的是,做些不是莎士比亞的吧!卻還是一直回到莎士比亞。 迪克蘭.唐納倫 一九八一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迪克蘭.唐納倫和尼克.奧門羅,組成「與我同行」劇團。 他們自願性失業,拿政府的救濟金,運用有限的資源作戲,從愛丁堡藝穗節出發,巡迴大小鄉鎮,最終回到倫敦,成功打響名號。 卅年過去,當初的小小劇團,演變成今日享譽全球、與英國國家劇院並列為兩大戲劇機構,並擁有一個俄國子團的國際性團隊。 他們製作冷門古典劇目,也引介當代劇作家的前衛文本,但搬演製作次數最高的劇作家,毫無疑問地是莎士比亞。 幾近空台的舞台設置,簡單有效的物件運用,導演迪克蘭.唐納倫的莎劇,僅憑藉著演員的表演,即讓莎士比亞如同我們的同代人,讓台下的觀眾與他同行。 究竟,迪克蘭.唐納倫的導演秘訣為何,將四百年前的劇本,活生生地在觀眾面前展開,沒有距離?讓我們想見的、已知的莎劇,每每都有我們未曾想過的新角度? 繼《第十二夜》後,迪克蘭.唐納倫的另一齣莎劇製作《暴風與》將在明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上演。趁此機會,本刊帶你一同探索、發現、透視他的莎劇表演法。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莎士比亞的挑戰
在今日,不論東方或西方,搬演莎士比亞的劇本都是個挑戰。 首先,莎士比亞是語言天才,由於文藝復興時代的英國戲劇多在白天演出,舞台常是空台,其餘全憑觀眾想像,所以語言的感染力格外重要。莎劇的對白字字珠璣,修辭華美,意象繁複,可說收錄了人類史上最豐富的字彙。從高不可攀又難以馴服的語言,到舞台上可被言說、表述、傳達和理解的聲音,就是一趟足以讓人畢生不斷操演,無窮盡探索的功課。在主要流傳莎劇的英美兩地,尚且有莎劇語言表演的專門課程,而「莎士比亞」在中文世界的意義,更長期存在著轉譯上的尷尬:「莎劇」往往代表一種勉強稱為「詩」的不甚通順的修辭譯語所組成的所謂文學經典。其次,莎士比亞的劇本耐人玩味,提供多種角度解讀和不同面向探究,尤其對人性精闢的觀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面對開放性的文本,導演要採取何種觀點詮釋,將莎士比亞帶到當代觀眾面前,考驗著創作者對莎士比亞的理解和個人的美學策略。 二○○八年,英國「與我同行」劇團導演迪克蘭.唐納倫執導的俄語版莎翁喜劇《第十二夜》在台灣上演,為國內觀眾展示了一齣成功的莎劇製作,我們發現,莎士比亞不再那麼遙不可及,艱澀難懂。在重視導演詮釋權的當代劇場中,唐納倫的作品難能可貴地將舞台、角色及劇本的詮釋空間還給演員。導演之於演員,對他而言,就如同「教練之於球員」,導演唯一的責任,就是確保排演時的流暢演出。劇場永遠是最好的學習場所,透過排練場的集體創造與互動,他和演員之間彼此學習、互相啟發,如此的謙虛態度,也同樣反映在他面對經典的演繹上。一如唐納倫接受本刊採訪時的說法,選擇做莎劇,是因為莎翁不斷地給人驚喜;「你必須在謙遜與無知的狀態下接近莎翁。他不是為了教我們而在那裡,我認為,他像個同輩般,牽著手帶著我們,引領我們,到達無與倫比的風景中。」這位當代劇場大師的工作方法,或許可以提供一條路徑,讓我們更靠近莎士比亞一點。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競爭激烈的全球樂壇,誰是下一個指揮大師接班人?繼○八年本刊首度推出「指揮星光幫」的專題,評比預言誰將是樂團指揮的明日之星之後,今年再度為樂迷們同步更新世界頂尖樂團指揮的最新名單。在歐美景氣持續低迷、交響樂團破產時有所聞的當前,年輕指揮出頭天,為老樂團改頭換面注入新氣象,似乎成了一波趨勢,寄望能藉此衝破低迷景氣的契機。這些樂壇新秀,多半出身音樂世家,從小展露過人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務實製作 集體打造劇場風景無限
如同唐納倫多次在訪問中說到,他是個相當務實的人;與我同行的莎劇搬演風格便是在劇團成立初期,估量現實中的各方條件所發展出來的在這些現實的挑戰之下,集體演出無疑是搬演莎劇最有效的做法。對觀眾來說,看著演員在下個時刻換了角色演,更是觀戲的樂趣之一。演員分飾多角與角色的性別交換,也時時帶領了解莎劇的觀眾對莎劇產生不同的解讀。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物專訪
唐納倫:莎翁如同輩,牽著我們走進無與倫比的風景
英國莎劇名導迪克蘭.唐納倫,繼二○○八年以俄語全男班演出的《第十二夜》驚豔台灣觀眾後,又將讓同批精采演員帶著莎翁的收山之作《暴風雨》來台。唐納倫對莎劇的當代詮釋極簡又精練,總是讓演員在台上綻放無與倫比的風采,趁此機會,本刊也透過電子郵件提問,邀唐納倫一談他對莎劇與莎劇表演的精闢見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演員與標靶》看唐納倫的工作方法
紮紮實實 創造充滿生命力的時空
在唐納倫的戲裡,他想盡辦法讓演員忘掉專注自己而看到、關注對手,進而讓演員極盡可能地以僅有微量的詞語和聲調,一樣長著四肢、一顆腦袋的肉身去說服、化解、逼迫對手,同時也是說服著觀眾唐納倫的劇場不是為了極簡而極簡,他只是相信表演和劇場最根本的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觀點看唐納倫《暴風雨》
寫實訓練精準肢體 映照當代俄國社會
常有人將寫實表演和肢體劇場拿來做比較,誤以為寫實表演不強調聲音和身體的訓練,但這些傳承自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訓練的俄國演員正好清楚地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在《暴風雨》一劇中,正因演員的身體訓練有素,才能完成許多出人意表的驚喜場景:如費迪南「被迫搬運千百根木頭,還需要一一擺好」的戲,精靈愛麗兒搖身一變為木頭,不但清楚點出精靈的身分,舞台上也不需要任何道具,演員本身的重量也足以令對手演員完全不需要「演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小島上的世界大舞台
莎翁的最後劇作《暴風雨》,就像把世界這個大舞台放在一座孤島上,搬演其中的愛恨情仇,一六一一年成書至今,此劇成為最常被搬演的莎劇之一。但近代導演如何透過劇場重新解讀這個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本文列出五個精采版本,讓讀者窺見其中奧妙。
-
藝@書
表演,就是要活生生的!
知名英國劇場導演迪克蘭.唐納倫是當代重量級的莎劇導演,他與尼克.歐默洛所創立的「與你同行」(Cheek by Jowl)劇團,製作了多齣精采新詮的當代莎劇,唐納倫與俄國演員合作的全男班《第十二夜》曾於二○○八年訪台演出,給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根據多年與演員工作的實務經驗,他寫成了《演員與標靶》The Actor and the Target一書,以流暢而幽默的文筆深刻剖析演員的工作與表演觀點,已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馬汀尼翻譯中文版並即將出版。馬汀尼老師在出書前,特地在英國訪問了作者唐納倫,一談他對表演的思考與劇場工作的關注焦點。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英國「與你同行」劇團
唐納倫的《馬克白》 極簡中翻演滔天權欲
英國「與你同行」劇團於三月中至四月上旬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演出的《馬克白》,由該團兩位聯合藝術總監迪克蘭.唐納倫執導、尼克.奧門羅負責舞台設計,以極簡風格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雖然有劇評人認為全劇的極簡風格降低了該劇的戲劇效果,但也讚許男女主角一內斂一外放的詮釋,十分符合佛洛依德認為馬克白與馬克白夫人其實是一體的兩面、貫穿兩者的是同一個意識的剖析。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俄語全男班版《第十二夜》導演
迪克蘭.唐納倫 與你同行莎劇奇境
這次訪台演出的俄國全男班版的《第十二夜》,是由契訶夫國際藝術節製作、英國知名莎劇導演迪克蘭.唐納倫執導。唐納倫創立了英國的「與你同行」劇團,曾擔任過英國國立皇家劇院的副總監長達八年,也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導過戲。秉持著對莎劇的熱愛與團隊合作的工作方式,唐納倫打造出不同凡響的莎劇新境界。本刊獨家取得唐納倫導演的電郵訪問機會,讓讀者可以藉此更了解他的創作理念。